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ASTERN PRONISES深受日本服装灵感启发的设计在本季T台多次出现,再次印证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开始时想告诉你,对我来说这个地方犹如日本一样美丽……那些水体在风景中呈现鲜绿和深蓝的色彩,和我们在日本木刻画中看到的一样。”1888年,艺术巨匠梵高在信中这样写道。其实梵高(与当时众多深受日本灵感启发的艺术、文化和时装界的人一样)并没有去过日本,他心目中的“日本”无非是某种罗曼蒂克的概念,来自那些19世纪下叶开始在欧洲普及的日本木刻画、文艺品及言情小说。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这个封闭了数百年的国家终于对外开放了外交和贸易来往,日本文化产物随即立马风靡了欧洲文艺圈,引领了“Japonisme”风潮。在莫奈、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木刻画、和服、扇子等频繁地出现在背景当中。在他们眼里,这个神秘的国度蕴含着某种野蛮的原始感,同时又有着浮世绘中那些极其优雅的景色和人物。“楼梯间有延伸到屋顶的巨大镶板,它们呈现了如同日本印花般的图案,”生于1905年的Christian Dior曾如此回顾他儿时的家,“那些对于喜多川歌磨和葛饰北?(作品)的诠释就是我的西斯廷教堂,我现在还能看到当时的我在那儿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琢磨它们。”
对于那个虚构的日本的向往使得19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艺作品。通过1887年出版的当红小说《菊子夫人》(普契尼1904年的歌剧《蝴蝶夫人》的灵感来源之一)等作品,西方人对于日本女性,特别是艺伎,产生了一种美的幻觉。“她们就像纤小轻盈的娃娃,衣服围绕着她们在漂移,”《菊子夫人》的作者Pierre Loti在书中写道,“而她们精致的身体就消失在那些庞大的服饰当中。”在西方人的眼中,日本女人的内敛、端庄让她们显得更为神秘,而其着装和柔美的姿态更散发着和西方女性截然不同的魅力。1997年的畅销小说《艺伎回忆录》和2005年由它改编的电影,更是将艺伎充满诱惑的世界再次呈现给新一代的观众。深受这本书启发的歌星麦当娜就在其1998年的MV中穿上了Jean Paul Gaultier为她设计的现代版和服。然而,这种异域情怀只是探索日本影响力的一个肤浅的开始,西方文化从中汲取的灵感决不仅仅于此。
通过日本木刻画中那些摒弃立体视觉效果、拥有装饰性色彩的特征,19世纪末的诸多前卫艺术家找到了一个与西方绘画传统完全不同的艺术理念,这也成为他们脱离学院派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在步入20世纪之时,“日本”与“摩登主义”画上了等号。而和服——这种迄今都被视为最“日本”的东西,也给时装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和服为灵感的服饰于19世纪下叶以家居服的形式进入了西方女性的衣橱,相比平时拘谨的束身服饰,其松垮的线条令它穿起来更轻松方便(和服的这种睡衣感后来还藉由Tom Ford著名的Gucci 2003年春夏系列中那些极其性感的迷你和服式睡袍诠释到了极致)。逐渐CharlesFrederick Worth、Mariano Fortuny等20世纪初的高定大师开始从中汲取灵感,带来更正式的设计。和服专注于凸显的两个部位——优美的颈背和腰间线条,启发了他们把上衣的开口设计得更宽大,并前所未有地关注衣服背后的线条。1901年,还默默无闻的Paul Poiret加入了Worth的工作室,并在此以一件革命性的和服式大衣一举成名。
“太恐怖了!”当Poiret给俄罗斯的Bariatinsky公主展示那件大衣时,她曾抗议道,“当低俗的家伙们追着我们的马车跑惹我们不开心时,我们把他们的头砍下来后就会放入这样子的麻袋里。”与当时繁复的设计不同,这款大衣有着和服般极简的线条(也因此被那位公主称为“麻袋”)。“这是件(用料)充足、方形剪裁的和服。”Poiret在自传中阐明了其灵感来源(不过他在第二年推出相似的款式时,为其命名为“孔子大衣”,足以证明当时在西方,日本和中国文化被混为一谈)。传说因为这位公主的原因导致Poiret被Worth开除,但他在1903自创时装屋之后,这款大衣迅速成为他第一个代表作品。而从更重要的层面上看,大衣松垮的轮廓是Poiret带给女性的福音,因为衣服所带来的身体解放,也意味着精神层面上的释放。
数十年之后,另一位天才设计师也同样以和服为灵感的系列震撼了时装界。1994年,John Galliano成立了仅仅五年的时装品牌经历了一次破产,原本没钱做秀的他依靠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和几位超模朋友的支持,在名媛Sāo Schlumberger的巴黎府邸上演了了以平凡的黑色面料为主的1994年秋冬系列秀。“到底有什么”Wintour回想那时的情景时说道,“就十六七套服饰?但每一件都比上一件出色,你当时就能感觉到:这就是那种时刻,以后所有的都会不一样了口”现在拿这场秀与Galliano后期那些戏剧化的高调制作对比,其简约感会令你惊讶。“我从和服的华丽和简约性上受到启发……(它有着一种)纯净感。”设计师当时这么说道。之所以用较为单调的色彩,是因为“我更感兴趣衣服的剪裁、平衡、线条的坡度”。而那些迷你和服式裙装同样体现了艺伎在西方人心目中所隐含的性感意味,“我觉得艺伎的颈背是充满性欲的地方。”设计师补充道。借由此秀的成功,Galliano随后被任命为Dior的新创意总监。而这个时装屋的创始人,那位儿时会坐在家中观看镶板上日式印花的Dior先生,也对身着和服的优雅女性拥有同样的好奇心。他不仅在设计中经常运用日本丝绸面料,更多次呈现从和服汲取灵感的设计,如1954年为芭蕾舞明星Margot FOnteyn设计的《蝴蝶夫人》演出服,以及1955年那条饰有和服腰带的鸡尾酒裙装。Galliano入驻Dior后在2007年春夏高定系列呈现了一个以《蝴蝶夫人》为灵感的系列,将Dior先生与日本的渊源以及自己本人对于东方服饰的迷恋相结合,并将之推进到最夸张的境界。
而对于与Galliano同期掌舵着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巴黎时装屋的伦敦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而言,日本文化也蕴含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已经没有愤怒的理由了,”当时以充满暴力的服饰而闻名的McQueen在展示为Givenchy设计的1998年春夏高定系列时告知《纽约时报》,“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我想要日本,因为它很纯净,拥有平静的思想。”和服的轮廓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其设计当中。“我的作品就是从各国的传统刺绣、金银丝工艺及其他手工艺中汲取灵感,”设计师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我会探索他们的工艺、图案、面料,并以我自己的方式诠释它们。”而这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张力最强烈的体现便是在他名为“It’s Justa Game(就是一场游戏)”的AlexanderMcQueen 2005年春夏系列中。当中身着以和服为灵感的设计的代表“东方”的模特,与身着传统西方剪裁的代表“西方”的模特站在了一个看似象棋棋盘的T台上,如同棋子一样对峙着。该品牌的现任创意总监Sarah Burton就是因在McQueen手下工作时经常去日本出差,开始了古董和服的收藏。2015年春夏系列的灵感则取自她的这些珍藏品,展示了有着和服线条、嫩粉色樱花和日本印花图案的设计。当晚秀场的中央摆放了艺术家Marc Quinn的两个巨型的兰花雕塑,“我喜欢这个主意,一个东西可以很庞大但同时很脆弱,”Burton在秀后解释道,“这就是艺伎给我的感觉,很美丽,但同时很压抑。”
在Gucci,Frida Giannini也在重现这个时装屋以往的东方情怀,她在本季系列中运用不同的日本丝绸面料拼接成夹克与裙装。日本和服上的传统花朵图案——梅花、樱花、鸢尾花、菊花,也出现在GiambattistaValli、Lanvin等品牌的系列当中。观看在大皇宫上演的Carven秀,你会发现创意总监Guillaume Henry在系列中大量运用了取自日本木刻画和复古明信片的印花图案,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就在大皇宫隔壁大厅举办的葛饰北?的木刻画展览。和服腰带的设计也在众多系列中得以体现,从Andrew Gn的晚装设计,到饰有花朵图案的Maison MartinMaraiela的裙装到和Loewe新任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帅气的高腰皮裤。Anderson更是以一种极其摩登的方式,展示了新颖的扇子形包袋,与以往诠释东方灵感的那种柔美不同,这种金属制作的款式充满酷酷的强悍感。在Isabel Marant和Rochas秀上出现的汲取日本柔术服装的设计也同样呈现了一种更为中性的优雅感。而在本季Mami的系列中,Consuelo Castiglioni用了一件饰有黑色腰带的朴素米色裙装作为开场造型,那种平静和纯洁的气息也正是设计师积极探索和服的轮廓所带来的。
那种诞生于19世纪的“Japonisme”情怀可谓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彼时一批来自日本的设计师们登上了巴黎的时尚舞台并展现了一种完全改变“日本服饰”概念的前卫设计。如山本耀司1994年秋冬系列中那些破洞的和服设计一样,他们彻底颠覆了和服在西方思想中那个永久不变的形象。近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服:现代历史”(Kimono:AModern History),则呈现了和服近两百年的各种演变,但同时它也反映了在西方,日本服饰的号召力依然未曾减退。本季这股日本灵感的潮流就足以体现这一点,虽然如今的设计师们早已看到日本时装的多样化,但他们与19世纪末那些刚刚接触日本文化的艺术家一样,依旧沉迷在其华丽简约的优雅当中。“我羡慕日本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整洁的明确,”一向创作过程极其坎坷的梵高在另一封信中感叹道,“(对他们而言)绘画如同呼吸一样容易,他们几笔就能画出一个人形,看似永远都那么轻松,就像系上自己马甲的扣子那般简单。”
“我开始时想告诉你,对我来说这个地方犹如日本一样美丽……那些水体在风景中呈现鲜绿和深蓝的色彩,和我们在日本木刻画中看到的一样。”1888年,艺术巨匠梵高在信中这样写道。其实梵高(与当时众多深受日本灵感启发的艺术、文化和时装界的人一样)并没有去过日本,他心目中的“日本”无非是某种罗曼蒂克的概念,来自那些19世纪下叶开始在欧洲普及的日本木刻画、文艺品及言情小说。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这个封闭了数百年的国家终于对外开放了外交和贸易来往,日本文化产物随即立马风靡了欧洲文艺圈,引领了“Japonisme”风潮。在莫奈、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木刻画、和服、扇子等频繁地出现在背景当中。在他们眼里,这个神秘的国度蕴含着某种野蛮的原始感,同时又有着浮世绘中那些极其优雅的景色和人物。“楼梯间有延伸到屋顶的巨大镶板,它们呈现了如同日本印花般的图案,”生于1905年的Christian Dior曾如此回顾他儿时的家,“那些对于喜多川歌磨和葛饰北?(作品)的诠释就是我的西斯廷教堂,我现在还能看到当时的我在那儿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琢磨它们。”
对于那个虚构的日本的向往使得19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艺作品。通过1887年出版的当红小说《菊子夫人》(普契尼1904年的歌剧《蝴蝶夫人》的灵感来源之一)等作品,西方人对于日本女性,特别是艺伎,产生了一种美的幻觉。“她们就像纤小轻盈的娃娃,衣服围绕着她们在漂移,”《菊子夫人》的作者Pierre Loti在书中写道,“而她们精致的身体就消失在那些庞大的服饰当中。”在西方人的眼中,日本女人的内敛、端庄让她们显得更为神秘,而其着装和柔美的姿态更散发着和西方女性截然不同的魅力。1997年的畅销小说《艺伎回忆录》和2005年由它改编的电影,更是将艺伎充满诱惑的世界再次呈现给新一代的观众。深受这本书启发的歌星麦当娜就在其1998年的MV中穿上了Jean Paul Gaultier为她设计的现代版和服。然而,这种异域情怀只是探索日本影响力的一个肤浅的开始,西方文化从中汲取的灵感决不仅仅于此。
通过日本木刻画中那些摒弃立体视觉效果、拥有装饰性色彩的特征,19世纪末的诸多前卫艺术家找到了一个与西方绘画传统完全不同的艺术理念,这也成为他们脱离学院派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在步入20世纪之时,“日本”与“摩登主义”画上了等号。而和服——这种迄今都被视为最“日本”的东西,也给时装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和服为灵感的服饰于19世纪下叶以家居服的形式进入了西方女性的衣橱,相比平时拘谨的束身服饰,其松垮的线条令它穿起来更轻松方便(和服的这种睡衣感后来还藉由Tom Ford著名的Gucci 2003年春夏系列中那些极其性感的迷你和服式睡袍诠释到了极致)。逐渐CharlesFrederick Worth、Mariano Fortuny等20世纪初的高定大师开始从中汲取灵感,带来更正式的设计。和服专注于凸显的两个部位——优美的颈背和腰间线条,启发了他们把上衣的开口设计得更宽大,并前所未有地关注衣服背后的线条。1901年,还默默无闻的Paul Poiret加入了Worth的工作室,并在此以一件革命性的和服式大衣一举成名。
“太恐怖了!”当Poiret给俄罗斯的Bariatinsky公主展示那件大衣时,她曾抗议道,“当低俗的家伙们追着我们的马车跑惹我们不开心时,我们把他们的头砍下来后就会放入这样子的麻袋里。”与当时繁复的设计不同,这款大衣有着和服般极简的线条(也因此被那位公主称为“麻袋”)。“这是件(用料)充足、方形剪裁的和服。”Poiret在自传中阐明了其灵感来源(不过他在第二年推出相似的款式时,为其命名为“孔子大衣”,足以证明当时在西方,日本和中国文化被混为一谈)。传说因为这位公主的原因导致Poiret被Worth开除,但他在1903自创时装屋之后,这款大衣迅速成为他第一个代表作品。而从更重要的层面上看,大衣松垮的轮廓是Poiret带给女性的福音,因为衣服所带来的身体解放,也意味着精神层面上的释放。
数十年之后,另一位天才设计师也同样以和服为灵感的系列震撼了时装界。1994年,John Galliano成立了仅仅五年的时装品牌经历了一次破产,原本没钱做秀的他依靠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和几位超模朋友的支持,在名媛Sāo Schlumberger的巴黎府邸上演了了以平凡的黑色面料为主的1994年秋冬系列秀。“到底有什么”Wintour回想那时的情景时说道,“就十六七套服饰?但每一件都比上一件出色,你当时就能感觉到:这就是那种时刻,以后所有的都会不一样了口”现在拿这场秀与Galliano后期那些戏剧化的高调制作对比,其简约感会令你惊讶。“我从和服的华丽和简约性上受到启发……(它有着一种)纯净感。”设计师当时这么说道。之所以用较为单调的色彩,是因为“我更感兴趣衣服的剪裁、平衡、线条的坡度”。而那些迷你和服式裙装同样体现了艺伎在西方人心目中所隐含的性感意味,“我觉得艺伎的颈背是充满性欲的地方。”设计师补充道。借由此秀的成功,Galliano随后被任命为Dior的新创意总监。而这个时装屋的创始人,那位儿时会坐在家中观看镶板上日式印花的Dior先生,也对身着和服的优雅女性拥有同样的好奇心。他不仅在设计中经常运用日本丝绸面料,更多次呈现从和服汲取灵感的设计,如1954年为芭蕾舞明星Margot FOnteyn设计的《蝴蝶夫人》演出服,以及1955年那条饰有和服腰带的鸡尾酒裙装。Galliano入驻Dior后在2007年春夏高定系列呈现了一个以《蝴蝶夫人》为灵感的系列,将Dior先生与日本的渊源以及自己本人对于东方服饰的迷恋相结合,并将之推进到最夸张的境界。
而对于与Galliano同期掌舵着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巴黎时装屋的伦敦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而言,日本文化也蕴含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已经没有愤怒的理由了,”当时以充满暴力的服饰而闻名的McQueen在展示为Givenchy设计的1998年春夏高定系列时告知《纽约时报》,“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我想要日本,因为它很纯净,拥有平静的思想。”和服的轮廓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其设计当中。“我的作品就是从各国的传统刺绣、金银丝工艺及其他手工艺中汲取灵感,”设计师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我会探索他们的工艺、图案、面料,并以我自己的方式诠释它们。”而这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张力最强烈的体现便是在他名为“It’s Justa Game(就是一场游戏)”的AlexanderMcQueen 2005年春夏系列中。当中身着以和服为灵感的设计的代表“东方”的模特,与身着传统西方剪裁的代表“西方”的模特站在了一个看似象棋棋盘的T台上,如同棋子一样对峙着。该品牌的现任创意总监Sarah Burton就是因在McQueen手下工作时经常去日本出差,开始了古董和服的收藏。2015年春夏系列的灵感则取自她的这些珍藏品,展示了有着和服线条、嫩粉色樱花和日本印花图案的设计。当晚秀场的中央摆放了艺术家Marc Quinn的两个巨型的兰花雕塑,“我喜欢这个主意,一个东西可以很庞大但同时很脆弱,”Burton在秀后解释道,“这就是艺伎给我的感觉,很美丽,但同时很压抑。”
在Gucci,Frida Giannini也在重现这个时装屋以往的东方情怀,她在本季系列中运用不同的日本丝绸面料拼接成夹克与裙装。日本和服上的传统花朵图案——梅花、樱花、鸢尾花、菊花,也出现在GiambattistaValli、Lanvin等品牌的系列当中。观看在大皇宫上演的Carven秀,你会发现创意总监Guillaume Henry在系列中大量运用了取自日本木刻画和复古明信片的印花图案,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就在大皇宫隔壁大厅举办的葛饰北?的木刻画展览。和服腰带的设计也在众多系列中得以体现,从Andrew Gn的晚装设计,到饰有花朵图案的Maison MartinMaraiela的裙装到和Loewe新任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帅气的高腰皮裤。Anderson更是以一种极其摩登的方式,展示了新颖的扇子形包袋,与以往诠释东方灵感的那种柔美不同,这种金属制作的款式充满酷酷的强悍感。在Isabel Marant和Rochas秀上出现的汲取日本柔术服装的设计也同样呈现了一种更为中性的优雅感。而在本季Mami的系列中,Consuelo Castiglioni用了一件饰有黑色腰带的朴素米色裙装作为开场造型,那种平静和纯洁的气息也正是设计师积极探索和服的轮廓所带来的。
那种诞生于19世纪的“Japonisme”情怀可谓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彼时一批来自日本的设计师们登上了巴黎的时尚舞台并展现了一种完全改变“日本服饰”概念的前卫设计。如山本耀司1994年秋冬系列中那些破洞的和服设计一样,他们彻底颠覆了和服在西方思想中那个永久不变的形象。近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服:现代历史”(Kimono:AModern History),则呈现了和服近两百年的各种演变,但同时它也反映了在西方,日本服饰的号召力依然未曾减退。本季这股日本灵感的潮流就足以体现这一点,虽然如今的设计师们早已看到日本时装的多样化,但他们与19世纪末那些刚刚接触日本文化的艺术家一样,依旧沉迷在其华丽简约的优雅当中。“我羡慕日本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整洁的明确,”一向创作过程极其坎坷的梵高在另一封信中感叹道,“(对他们而言)绘画如同呼吸一样容易,他们几笔就能画出一个人形,看似永远都那么轻松,就像系上自己马甲的扣子那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