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访新疆吐鲁番时,我曾好生纳闷儿,辽阔的盆地不见河水,不见溪流,听说也少下雨,且每年有大半年时间烈日烧空,大地流火。可是,千顷戈壁万顷沙滩上却梦幻般地展现出繁荣的市镇、富饶的绿洲和走不尽的林荫道、望不穿的葡萄园。
我迷惑不解。不是说"水是生命的摇篮","生命和水休戚相关"吗?没有水的吐鲁番,生命现象又是从哪里来?
有人这时向我指破迷津:吐鲁番不是没有水,而是水在坎儿井里流着,叫你看不着,吐鲁番的生命现象多是坎儿井的造化。
"火"在地上流,水在地下淌,水火如此相容,火洲吐鲁番就是这般神奇。
我因而对坎儿井心向往之。第二天便约友结伴,在县城之郊参观了一条坎儿井。此后每回走访吐鲁番,也都要找条坎儿井看看。看中必问,问不清楚的还要请教专家,查查资料。这样看的次数一多,便多少看出点门道。
坎儿井是井,但又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井",它像隧道一样,静悄悄地躺在有坡度的地层中,短的几百米,长的可达二三十公里,一直延伸到饱含地下水的地方,让地下水汇入其中,并引领地下水由高渐低,穿穴而过,晶莹浩荡地流出地面,造福于人。所以,有人认为:与其说坎儿井是井,倒不如说坎儿井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地下河流、地下水廊。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
吐鲁番坎儿井很多,历史上曾达到1 200多条,上个世纪90年代普查出的数字为730条,总长度近5 00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的1.7倍。由这么多条坎儿井构成的地下水网,敷设在火洲的地层中,该是何等壮观啊!这岂不应验了一位哲人的预言:水是大地的血液。坎儿井就是赋予火洲大地生命的脉管。
人只能在有水的条件下生存,干旱缺水是煎熬难忍的。吐鲁番坎儿井,就是祖祖辈辈吐鲁番人为抗御干旱,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49.6℃,沙面实际最高温度82.3℃,年降水量16.6毫米,年蒸发量 2 844.9毫米。在这样极度干旱的地区,没有水岂能耕种,岂能生存。然而盆地北部的天山,高耸云天,厚积着万古冰雪,每当盛夏酷暑,将一些冰雪抖落下来,和山中降雨一起汇成水势浩大的河流,沿着九条山沟,奔腾咆哮,下泻天山,像箭一样地射向山前的戈壁沙滩,不久又渐渐精疲力尽,一部分很快蒸发,被老天爷收走,一部分渗入沙滩戈壁,在地层中化作丰富的地下潜流,这便为坎儿井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加之这座盆地是由北向南倾斜的大戈壁,从天山脚下到低于海平面161米的盆底,长约60公里,却有着重1 400多米的坡差,这又为修造坎儿井,开采地下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形条件。至于盆地的地质条件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里的土层多为粘土,结实牢固,开凿坎儿井不易坍塌。
吐鲁番的先民们,凭他们的直觉,看到了开采地下水的可能,便从选点、挖泉、掏泉开始,凿石啃土,逐步发展到精心选线,扩泉、延泉。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将泉眼每延伸一次,水量都会增加,因而延泉不止。但当伸延的平硐达到一定长度时,通风,出土,采光却遇到了困难,于是聪明的吐鲁番人又在平硐上面开挖出一串串竖井,并使竖井和平硐相通。就这样,他们依靠油灯定向、镐头挖掘、柳筐运土,和以人力、畜力推动辘辘提升,使平硐越挖越深,越凿越长,遂形成一种新的地下水开采方式。这就是说,吐鲁番坎儿井是从挖泉、掏泉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人适应水,和水适应人的产物,它的价值就在于把埋藏颇深的地下水巧妙地转变为地表水。
为了应证火洲人的这一伟大创举,雅尔乡东方红大队的一个名叫帕他尔的坎儿井匠,还给我讲述了一个在吐鲁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位年轻的牧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绿地。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苦旱的荒漠。牧人并不气馁,他跑遍了火洲大地,终于见到一片绿茵茵的洼地,长满着茂密的青草,只是不见水的影子。眼看着羊群因缺水即将渴死,他心急如焚,便动手在草地上掘土找水。
这时,过路人摇着头劝他:"别费劲了!小伙子,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它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合谋分光了!"
"当真是这样吗?"年轻人思忖着:"不是说,绿草和清泉是一对天生的情人吗?既然见到了绿草,就一定能找到它的情侣。"于是,他歇口气,擦把汗,继续向地下开掘。当挖到几丈深时,水像珍珠似的从沙隙中涌了出来,汩汩欢唱,比甘露还甜,比美酒还香。
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突然出现,一下坚定了他立足戈壁的信心。为了不让泉水被太阳夺走,聪明的牧人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每隔几十步开凿一眼竖井,再以竖井作为出口,掏挖地下暗渠,使竖井、暗渠连通一体,形成长长的流水,一直流到盆地低处,露头地面。坚强的牧人找到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吐鲁番。谁不想把这清凉的泉水引向自家门口呢?于是,人们都仿效这个牧人的做法,挖一段暗渠,掘一口竖井,再挖一段暗渠,又掘一口竖井,此接彼连,绵延不断。1里,2里,5里,10里……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把水从地下引到了地上,哺育万物,给火洲带来鸟语花香的春光美景,和果实满园的丰收秋色。坎儿井就这样为火洲文明谱写着新的篇章。
坎儿井国外也有,主要分布在世界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亚、西亚、北非和南美20多个干旱国家、地区约有5万条坎儿井,伊朗最多,拥有1.5万条。因此,坎儿井早已成为世界性话题。一些研究坎儿井的专家虽然觉得吐鲁番的民间传说有可信度,但还是对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提出了质疑。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从伊朗传入的,理由是伊朗的坎儿井有2 100年悠久历史;有的内地学者坚持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从陕西传来的,因为《史记·河渠书》记载过凿山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的史实。然而,也有学者坚持"自创说",即新疆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者在同干旱作斗争中,不断摸索总结而逐步发明出来的。吐鲁番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人为把地下水引到地面,浇灌田园,哺育生灵,而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来的引水绝招。 1990年,在日本著名学者小崛原先生的倡导下,首次坎儿井灌溉国际会议在新疆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驱车托克逊、吐鲁番,实地考察了坎儿井遗址和坎儿井岩画,参观了现代坎儿井工程,大为惊喜,盛赞吐鲁番先民们的才智,肯定坎儿井是很有前途的工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理学教授鲍勒还兴高彩烈地说:"我在中国吐鲁番看到了坎儿井走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然而吐鲁番坎尔井曾历经沧桑,屡遭曲折。5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大兴机电井开采地下水利工程,造成这里二三百条坎儿井年久失修、干涸废弃,使坎儿井一度遭遇冷落。1979年4月10日的一场飓风,又使吐鲁番216条坎儿井因被砂土淤埋而断流。但历史总是在反复中前进,人们渐渐发现,即使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古老的坎儿井仍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它是在火洲地下输水,无蒸发,无污染,水量稳定,不造成水资源浪费,也不需要任何提升动力和提升工具,还可做到水质清澈,自流灌溉,永续利用,是个实实在在的经济、简便、实用的灌溉方式。吐鲁番人于是从1989年的冬季农田基础设施开始,又不惜向坎儿井倾注心血,合理规划坎儿井和水渠、机井的布局,创造了"上游河水漫,中游坎儿灌,下游机井拦"的截水模式,改进坎儿井支护材料,革新开挖、修复坎儿井的方法,并集劳集资,掀起掏捞、疏浚、加固维修和伸延坎儿井的抢救热潮,使一道道流水枯竭的老井重又流出淙淙清泉,有效地延长了坎儿井的寿命,增加了坎儿井的出水量,使吐鲁番坎儿井年径流量达到约3亿立方米,灌溉约25万亩农田果园。
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吐鲁番人又在妆扮坎儿井,不少坎儿井的主人在坎儿井的出口处构建豪宅,修建门庭,架设小桥,筑起观景台,在坎儿井出口处的水池之旁,栽植杨柳,培育起葡萄长廊,将坎儿井口养在"深闺",以清凉的环境和迷人的景色,营造出火洲一处处避暑、观光的胜境。
"鱼儿离不开水",吐鲁番人离不开坎儿井,他们对坎儿井一往情深,称坎儿井是火洲的生命之井、希望之井、振兴之井。
吐鲁番坎儿井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工程奇迹,已是中国目前最大、最美的地下水引灌工程。
我迷惑不解。不是说"水是生命的摇篮","生命和水休戚相关"吗?没有水的吐鲁番,生命现象又是从哪里来?
有人这时向我指破迷津:吐鲁番不是没有水,而是水在坎儿井里流着,叫你看不着,吐鲁番的生命现象多是坎儿井的造化。
"火"在地上流,水在地下淌,水火如此相容,火洲吐鲁番就是这般神奇。
我因而对坎儿井心向往之。第二天便约友结伴,在县城之郊参观了一条坎儿井。此后每回走访吐鲁番,也都要找条坎儿井看看。看中必问,问不清楚的还要请教专家,查查资料。这样看的次数一多,便多少看出点门道。
坎儿井是井,但又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井",它像隧道一样,静悄悄地躺在有坡度的地层中,短的几百米,长的可达二三十公里,一直延伸到饱含地下水的地方,让地下水汇入其中,并引领地下水由高渐低,穿穴而过,晶莹浩荡地流出地面,造福于人。所以,有人认为:与其说坎儿井是井,倒不如说坎儿井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地下河流、地下水廊。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
吐鲁番坎儿井很多,历史上曾达到1 200多条,上个世纪90年代普查出的数字为730条,总长度近5 00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的1.7倍。由这么多条坎儿井构成的地下水网,敷设在火洲的地层中,该是何等壮观啊!这岂不应验了一位哲人的预言:水是大地的血液。坎儿井就是赋予火洲大地生命的脉管。
人只能在有水的条件下生存,干旱缺水是煎熬难忍的。吐鲁番坎儿井,就是祖祖辈辈吐鲁番人为抗御干旱,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49.6℃,沙面实际最高温度82.3℃,年降水量16.6毫米,年蒸发量 2 844.9毫米。在这样极度干旱的地区,没有水岂能耕种,岂能生存。然而盆地北部的天山,高耸云天,厚积着万古冰雪,每当盛夏酷暑,将一些冰雪抖落下来,和山中降雨一起汇成水势浩大的河流,沿着九条山沟,奔腾咆哮,下泻天山,像箭一样地射向山前的戈壁沙滩,不久又渐渐精疲力尽,一部分很快蒸发,被老天爷收走,一部分渗入沙滩戈壁,在地层中化作丰富的地下潜流,这便为坎儿井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加之这座盆地是由北向南倾斜的大戈壁,从天山脚下到低于海平面161米的盆底,长约60公里,却有着重1 400多米的坡差,这又为修造坎儿井,开采地下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形条件。至于盆地的地质条件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里的土层多为粘土,结实牢固,开凿坎儿井不易坍塌。
吐鲁番的先民们,凭他们的直觉,看到了开采地下水的可能,便从选点、挖泉、掏泉开始,凿石啃土,逐步发展到精心选线,扩泉、延泉。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将泉眼每延伸一次,水量都会增加,因而延泉不止。但当伸延的平硐达到一定长度时,通风,出土,采光却遇到了困难,于是聪明的吐鲁番人又在平硐上面开挖出一串串竖井,并使竖井和平硐相通。就这样,他们依靠油灯定向、镐头挖掘、柳筐运土,和以人力、畜力推动辘辘提升,使平硐越挖越深,越凿越长,遂形成一种新的地下水开采方式。这就是说,吐鲁番坎儿井是从挖泉、掏泉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人适应水,和水适应人的产物,它的价值就在于把埋藏颇深的地下水巧妙地转变为地表水。
为了应证火洲人的这一伟大创举,雅尔乡东方红大队的一个名叫帕他尔的坎儿井匠,还给我讲述了一个在吐鲁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位年轻的牧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绿地。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苦旱的荒漠。牧人并不气馁,他跑遍了火洲大地,终于见到一片绿茵茵的洼地,长满着茂密的青草,只是不见水的影子。眼看着羊群因缺水即将渴死,他心急如焚,便动手在草地上掘土找水。
这时,过路人摇着头劝他:"别费劲了!小伙子,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它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合谋分光了!"
"当真是这样吗?"年轻人思忖着:"不是说,绿草和清泉是一对天生的情人吗?既然见到了绿草,就一定能找到它的情侣。"于是,他歇口气,擦把汗,继续向地下开掘。当挖到几丈深时,水像珍珠似的从沙隙中涌了出来,汩汩欢唱,比甘露还甜,比美酒还香。
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突然出现,一下坚定了他立足戈壁的信心。为了不让泉水被太阳夺走,聪明的牧人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每隔几十步开凿一眼竖井,再以竖井作为出口,掏挖地下暗渠,使竖井、暗渠连通一体,形成长长的流水,一直流到盆地低处,露头地面。坚强的牧人找到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吐鲁番。谁不想把这清凉的泉水引向自家门口呢?于是,人们都仿效这个牧人的做法,挖一段暗渠,掘一口竖井,再挖一段暗渠,又掘一口竖井,此接彼连,绵延不断。1里,2里,5里,10里……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把水从地下引到了地上,哺育万物,给火洲带来鸟语花香的春光美景,和果实满园的丰收秋色。坎儿井就这样为火洲文明谱写着新的篇章。
坎儿井国外也有,主要分布在世界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亚、西亚、北非和南美20多个干旱国家、地区约有5万条坎儿井,伊朗最多,拥有1.5万条。因此,坎儿井早已成为世界性话题。一些研究坎儿井的专家虽然觉得吐鲁番的民间传说有可信度,但还是对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提出了质疑。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从伊朗传入的,理由是伊朗的坎儿井有2 100年悠久历史;有的内地学者坚持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从陕西传来的,因为《史记·河渠书》记载过凿山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的史实。然而,也有学者坚持"自创说",即新疆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者在同干旱作斗争中,不断摸索总结而逐步发明出来的。吐鲁番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人为把地下水引到地面,浇灌田园,哺育生灵,而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来的引水绝招。 1990年,在日本著名学者小崛原先生的倡导下,首次坎儿井灌溉国际会议在新疆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驱车托克逊、吐鲁番,实地考察了坎儿井遗址和坎儿井岩画,参观了现代坎儿井工程,大为惊喜,盛赞吐鲁番先民们的才智,肯定坎儿井是很有前途的工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理学教授鲍勒还兴高彩烈地说:"我在中国吐鲁番看到了坎儿井走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然而吐鲁番坎尔井曾历经沧桑,屡遭曲折。5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大兴机电井开采地下水利工程,造成这里二三百条坎儿井年久失修、干涸废弃,使坎儿井一度遭遇冷落。1979年4月10日的一场飓风,又使吐鲁番216条坎儿井因被砂土淤埋而断流。但历史总是在反复中前进,人们渐渐发现,即使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古老的坎儿井仍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它是在火洲地下输水,无蒸发,无污染,水量稳定,不造成水资源浪费,也不需要任何提升动力和提升工具,还可做到水质清澈,自流灌溉,永续利用,是个实实在在的经济、简便、实用的灌溉方式。吐鲁番人于是从1989年的冬季农田基础设施开始,又不惜向坎儿井倾注心血,合理规划坎儿井和水渠、机井的布局,创造了"上游河水漫,中游坎儿灌,下游机井拦"的截水模式,改进坎儿井支护材料,革新开挖、修复坎儿井的方法,并集劳集资,掀起掏捞、疏浚、加固维修和伸延坎儿井的抢救热潮,使一道道流水枯竭的老井重又流出淙淙清泉,有效地延长了坎儿井的寿命,增加了坎儿井的出水量,使吐鲁番坎儿井年径流量达到约3亿立方米,灌溉约25万亩农田果园。
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吐鲁番人又在妆扮坎儿井,不少坎儿井的主人在坎儿井的出口处构建豪宅,修建门庭,架设小桥,筑起观景台,在坎儿井出口处的水池之旁,栽植杨柳,培育起葡萄长廊,将坎儿井口养在"深闺",以清凉的环境和迷人的景色,营造出火洲一处处避暑、观光的胜境。
"鱼儿离不开水",吐鲁番人离不开坎儿井,他们对坎儿井一往情深,称坎儿井是火洲的生命之井、希望之井、振兴之井。
吐鲁番坎儿井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工程奇迹,已是中国目前最大、最美的地下水引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