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教学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美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等影响因素,注意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直观与抽象、内容和形式、效果与效率的辩证法则,最终实现契合学生特点、彰显教师个性、紧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节奏和时机的艺术化运用。
关键词:课堂;多媒体教学;教学艺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08-05
如果说在20世纪的课堂中,“板书授课”是主流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教学”正朝着后来居上的趋势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辅助手段。不仅如此,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并依靠各种电子媒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艺术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目前,国内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研究多侧重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艺术方面,而本文试图从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内涵
多媒体教学艺术是由“多媒体”和“教学艺术”构成的复合词组,因此在界定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教学艺术;在界定多媒体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和“多媒体”的关系。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media”。意为“两者之间”的意思,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源到信宿之间一切承载、传递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当媒体被运用于教学情境中,承载、传递、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了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1][2]一般认为前三个阶段中的语言、文字、书本、黑板、粉笔、挂图、仪器等属于传统教学媒体;而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如广播、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为现代教学媒体。而多媒体属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范畴,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它是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3]
当提到“艺术”的时候,“技术”这个概念往往是绕不过去的,事实上艺术和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原则和规律的综合表征。[4]且如果这些教学技能、原则、规律等仅仅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形态上的话,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艺术。换句话说,构成教学艺术的要素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具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外,教学艺术还具有美学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5]
结合“多媒体”和“教学艺术”的含义,我们可以给多媒体教学艺术下一个初步的定义:多媒体教学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美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因素
要想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那么就不得不弄清楚制约多媒体教学艺术发挥的因素,多媒体教学艺术除了依赖于多媒体设备本身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学生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多媒体教学艺术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制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特点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发挥,或者说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除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外,学生的认知负荷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提供信息量的多少。认知负荷是指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其基本假设是单位时间内认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扩充教学内容,但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那么增加的内容会因为学生无法吸收而变得毫无意义。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接受水平、动机、先前的经验背景等也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前期的多媒体课件由教师设计制作,中期多媒体技术多由教师运用,后期对多媒体的总结与完善由教师进行,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必然烙上教师的印记。这其中教师的教学习惯、个性、风格会对多媒体教学艺术产生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习惯会直接影响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多媒体。例如对于某些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体,那么他在授课时就会考虑用不用多媒体,即使用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运用。就教师个性而言,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会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如教师崇尚简约,那么他的课件则倾向于简单明快;如果教师喜欢繁复,那么他的课件则会显得丰富多彩。教学风格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运用多媒体时,如果教师属于理智型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则会感受到课件逻辑严密、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果教师属于情感型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则会处于一种被课件感染和陶冶的状态。
(三)教学内容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细微,例如基因结构,那么就应当选择多媒体中的图片或影像技术;如果讲授意境优美的诗词,则应当选择文字或声音技术,因为如果此时运用图片或影像,其直观性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内容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学科性质”上,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此外,因教学内容的需要,所要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也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因为文章流露出的是朦胧、诗意、淡淡的忧愁,因此整合了图、文、声、像的多媒体也必须与这种氛围相一致,否则将会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失调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四)设备因素
多媒体设备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物质基础,其不仅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否发挥作用,而且决定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发挥多大作用。多媒体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两个部分,硬件包括课堂演示教室、网络课堂、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可以这么说,硬件部分使多媒体教学艺术成为可能,软件则使多媒体教学艺术走向优化。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仅要充分了解有多少种多媒体设备,而且要考虑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优缺点等。
三、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辩证法则
创造性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关键特征之一,创造性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灵活辩证,反对一切教条。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而教学艺术的高度复杂和精微之处,就在于其内蕴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多媒体教学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精神,需要遵循基本的辩证法则。
(一)直观与抽象
直观的重要性之于教学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且人一般能记住自己看到的30%,听到的20%,听到加看到的50%。如果将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当“直观”被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奉为金科玉律后,人们就开始一直追求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在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想做到直观,尤其是对抽象细微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讲授,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直到多媒体的出现,教学的直观这一问题才被很好地解决,多媒体综合了图、文、声、像技术,能同时呈示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那些平时学生见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感知;那些学生不曾有过的经历,可以通过影像让学生体验。
但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如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学生掌握直接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教学需要直观,但直观不是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高度发展为归宿。作为一种艺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因为直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抽象,学生学习结果通常是以抽象外化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直观和抽象这一对辩证关系,把抽象的事物转换为直观事物,在直观的基础上又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
哲学上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一点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也是一样。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所谓内容是指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因教学内容而生发的思想情感;所谓形式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外在界面以及内里结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能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相匹配。例如有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出示了一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虽然也是荷塘,但是图片反映的时间不对,而且这种“无穷碧”“别样红”破坏了文章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带来的淡淡哀愁的意境,如果换成夜色下略带薄雾、朦朦胧胧的荷塘,则更为妥帖。二是避免因多媒体课件形式花哨而产生的喧宾夺主现象。学生天性好奇,容易被有趣新颖的事物吸引,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既有图像、声音又有视频影像,有时看似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牢牢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实则学生因为花哨的形式而失去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为避免“喧宾夺主”现象的产生,而极力简化多媒体的形式,如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将教材内容以纯文字形式呈现在课件上,这样将会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课堂也会因此了无趣味。此外,是否使用多媒体,使用什么类型的多媒体,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上,而不能把过多心思放在如何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否则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就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泥淖中去了。
(三)效果与效率
效果和效率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单纯讲究效果可能损失效率,过分追求效率一定程度上又会伤害效果。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鼠标轻点或按键开关,轻松省去课堂板书的时间;同时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过去需要几节课进行讲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讲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效率的提升不等于效果的增加,一味追求效率会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将原来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失去主导地位,课堂丧失生命活力,学生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任何教学效果都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力量达到,但同时又不削弱教育和教学的价值。不重视效率不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同样,轻视效果也不能称其为多媒体教学艺术。之所以是多媒体教学艺术,是因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能够在效果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成其为艺术。
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多媒体教学艺术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运用上,因为失去实践性的教学艺术,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所以在此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一)契合学生特点,以生为本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图、文、声、像的交替、主次、综合,营造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动嘴、动手、动笔、动脑、动情。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感知为主,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要契合学生的感知特点。学生的经验背景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例如:教师在讲授《故乡的杨梅》时,问学生:“你们见过杨梅吗?”学生纷纷说道:“见过。”“那你们见过杨梅林吗?”学生大都摇头,这时教师呈示了一张杨梅林的图片,同时配上了一段钢琴曲。“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走进想象的杨梅林,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杨梅树长出了新叶子。”“我听到了小鸟在林子里鸣叫。”“我闻到杨梅的清香。”……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事先了解学生不知道杨梅林的情况下,通过图片、声音,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个体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倾注较多的精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巧妙地结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被不知不觉地吸引。如在《生物起源思想演变》一课的导入中,教师播放了当时热门的好莱坞动画片《疯狂原始人》的部分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今天的我们和这些‘原始人’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怎么变成我们今天的样子的?”巧妙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观察习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差异,有人习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认知事物,有人则愿意采用“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有人喜欢“由远及近”,有人偏好“由近及远”;有人喜欢通过视觉来认知,有人则对听觉情有独钟……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的学生采用直观往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采用抽象来引领思维发展。
(二)设计有艺术性,彰显个性
多媒体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遵循美的原则,其中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色彩的运用、背景的衬托等要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其次,多媒体课件也是教师个人创造的产物,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然融入了教师个人思想、见解和风格,必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次创造;在借鉴他人的多媒体课件时,不能是照搬照抄地全盘接受,而是应当消化吸收,作个性化、具体化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多媒体界面,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通过创设情境、虚实结合、设置悬念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富有创意地表现出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在结合已有课件时,加入了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在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两国花木兰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培养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设计精美、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有时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即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应该说多媒体的运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应当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首先,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正确反映教学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使用前提。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如实呈现教学内容,不能歪曲;二是避免因媒体素材选择不当,而造成学生理解歧义。如教师在讲授《平行线》一课时,拍摄了公路的照片,问学生:公路的两边是不是平行线?学生根据照片的显示,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延长就会相交。这里显然就是引起了学生的理解歧义了。其次,多媒体教学艺术应当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运用多媒体时应当有所聚焦,而不是漫无边际,四处开花,或者是平均分配。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的作用后,仿佛找到了教学的“万能钥匙”,一堂课从头到尾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学生目不暇接,这就使多媒体的作用打了折扣。再次,多媒体教学艺术要与教学目标挂钩。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采用多媒体处理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教学目标,如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要在用多媒体时就要作留白处理,忌直观呈示。
(四)把握节奏和时机,及时呈示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后引申为泛指审美对象的构成中有关成分交替出现,作合规律的错综变化,能造成类似音乐所引起的和谐流动的审美效果。[6]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对节奏的把握主要体现在抓住时机,及时呈示。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首先要设计时机,考虑好多媒体素材在何时呈现比较恰当,如在讲授《将进酒》一诗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想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并将脑海里的景象画出来,然后再呈示一张蜿蜒曲折、迤逦云端、波浪滔滔的黄河投影,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又给了学生现实的场景,虚实结合,不至于禁锢学生的想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有时需根据教学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已从语言文字上对文本有了较好的把握,这时教师再呈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那么多种感官的刺激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在“愤”“悱”阶段,通过及时呈示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246.
[3]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4-5.
[4]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8.
[6]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45.
责任编辑:杨孝如
The Ar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LYU Xing-xiang
关键词:课堂;多媒体教学;教学艺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08-05
如果说在20世纪的课堂中,“板书授课”是主流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教学”正朝着后来居上的趋势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辅助手段。不仅如此,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并依靠各种电子媒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艺术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目前,国内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研究多侧重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艺术方面,而本文试图从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内涵
多媒体教学艺术是由“多媒体”和“教学艺术”构成的复合词组,因此在界定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教学艺术;在界定多媒体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和“多媒体”的关系。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media”。意为“两者之间”的意思,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源到信宿之间一切承载、传递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当媒体被运用于教学情境中,承载、传递、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了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1][2]一般认为前三个阶段中的语言、文字、书本、黑板、粉笔、挂图、仪器等属于传统教学媒体;而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如广播、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为现代教学媒体。而多媒体属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范畴,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它是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3]
当提到“艺术”的时候,“技术”这个概念往往是绕不过去的,事实上艺术和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原则和规律的综合表征。[4]且如果这些教学技能、原则、规律等仅仅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形态上的话,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艺术。换句话说,构成教学艺术的要素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具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外,教学艺术还具有美学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5]
结合“多媒体”和“教学艺术”的含义,我们可以给多媒体教学艺术下一个初步的定义:多媒体教学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美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因素
要想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那么就不得不弄清楚制约多媒体教学艺术发挥的因素,多媒体教学艺术除了依赖于多媒体设备本身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学生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多媒体教学艺术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制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特点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发挥,或者说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除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外,学生的认知负荷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提供信息量的多少。认知负荷是指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其基本假设是单位时间内认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扩充教学内容,但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那么增加的内容会因为学生无法吸收而变得毫无意义。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接受水平、动机、先前的经验背景等也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前期的多媒体课件由教师设计制作,中期多媒体技术多由教师运用,后期对多媒体的总结与完善由教师进行,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必然烙上教师的印记。这其中教师的教学习惯、个性、风格会对多媒体教学艺术产生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习惯会直接影响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多媒体。例如对于某些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体,那么他在授课时就会考虑用不用多媒体,即使用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运用。就教师个性而言,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会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如教师崇尚简约,那么他的课件则倾向于简单明快;如果教师喜欢繁复,那么他的课件则会显得丰富多彩。教学风格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运用多媒体时,如果教师属于理智型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则会感受到课件逻辑严密、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果教师属于情感型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则会处于一种被课件感染和陶冶的状态。
(三)教学内容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细微,例如基因结构,那么就应当选择多媒体中的图片或影像技术;如果讲授意境优美的诗词,则应当选择文字或声音技术,因为如果此时运用图片或影像,其直观性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内容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学科性质”上,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此外,因教学内容的需要,所要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也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因为文章流露出的是朦胧、诗意、淡淡的忧愁,因此整合了图、文、声、像的多媒体也必须与这种氛围相一致,否则将会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失调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四)设备因素
多媒体设备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物质基础,其不仅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否发挥作用,而且决定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发挥多大作用。多媒体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两个部分,硬件包括课堂演示教室、网络课堂、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可以这么说,硬件部分使多媒体教学艺术成为可能,软件则使多媒体教学艺术走向优化。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仅要充分了解有多少种多媒体设备,而且要考虑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优缺点等。
三、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辩证法则
创造性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关键特征之一,创造性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灵活辩证,反对一切教条。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而教学艺术的高度复杂和精微之处,就在于其内蕴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多媒体教学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精神,需要遵循基本的辩证法则。
(一)直观与抽象
直观的重要性之于教学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且人一般能记住自己看到的30%,听到的20%,听到加看到的50%。如果将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当“直观”被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奉为金科玉律后,人们就开始一直追求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在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想做到直观,尤其是对抽象细微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讲授,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直到多媒体的出现,教学的直观这一问题才被很好地解决,多媒体综合了图、文、声、像技术,能同时呈示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那些平时学生见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感知;那些学生不曾有过的经历,可以通过影像让学生体验。
但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如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学生掌握直接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教学需要直观,但直观不是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高度发展为归宿。作为一种艺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因为直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抽象,学生学习结果通常是以抽象外化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直观和抽象这一对辩证关系,把抽象的事物转换为直观事物,在直观的基础上又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
哲学上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一点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也是一样。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所谓内容是指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因教学内容而生发的思想情感;所谓形式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外在界面以及内里结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能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相匹配。例如有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出示了一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虽然也是荷塘,但是图片反映的时间不对,而且这种“无穷碧”“别样红”破坏了文章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带来的淡淡哀愁的意境,如果换成夜色下略带薄雾、朦朦胧胧的荷塘,则更为妥帖。二是避免因多媒体课件形式花哨而产生的喧宾夺主现象。学生天性好奇,容易被有趣新颖的事物吸引,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既有图像、声音又有视频影像,有时看似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牢牢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实则学生因为花哨的形式而失去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为避免“喧宾夺主”现象的产生,而极力简化多媒体的形式,如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将教材内容以纯文字形式呈现在课件上,这样将会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课堂也会因此了无趣味。此外,是否使用多媒体,使用什么类型的多媒体,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上,而不能把过多心思放在如何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否则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就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泥淖中去了。
(三)效果与效率
效果和效率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单纯讲究效果可能损失效率,过分追求效率一定程度上又会伤害效果。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鼠标轻点或按键开关,轻松省去课堂板书的时间;同时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过去需要几节课进行讲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讲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效率的提升不等于效果的增加,一味追求效率会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将原来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失去主导地位,课堂丧失生命活力,学生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任何教学效果都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力量达到,但同时又不削弱教育和教学的价值。不重视效率不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同样,轻视效果也不能称其为多媒体教学艺术。之所以是多媒体教学艺术,是因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能够在效果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成其为艺术。
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多媒体教学艺术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运用上,因为失去实践性的教学艺术,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所以在此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一)契合学生特点,以生为本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图、文、声、像的交替、主次、综合,营造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动嘴、动手、动笔、动脑、动情。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感知为主,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要契合学生的感知特点。学生的经验背景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例如:教师在讲授《故乡的杨梅》时,问学生:“你们见过杨梅吗?”学生纷纷说道:“见过。”“那你们见过杨梅林吗?”学生大都摇头,这时教师呈示了一张杨梅林的图片,同时配上了一段钢琴曲。“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走进想象的杨梅林,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杨梅树长出了新叶子。”“我听到了小鸟在林子里鸣叫。”“我闻到杨梅的清香。”……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事先了解学生不知道杨梅林的情况下,通过图片、声音,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个体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倾注较多的精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巧妙地结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被不知不觉地吸引。如在《生物起源思想演变》一课的导入中,教师播放了当时热门的好莱坞动画片《疯狂原始人》的部分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今天的我们和这些‘原始人’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怎么变成我们今天的样子的?”巧妙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观察习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差异,有人习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认知事物,有人则愿意采用“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有人喜欢“由远及近”,有人偏好“由近及远”;有人喜欢通过视觉来认知,有人则对听觉情有独钟……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的学生采用直观往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采用抽象来引领思维发展。
(二)设计有艺术性,彰显个性
多媒体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遵循美的原则,其中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色彩的运用、背景的衬托等要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其次,多媒体课件也是教师个人创造的产物,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然融入了教师个人思想、见解和风格,必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次创造;在借鉴他人的多媒体课件时,不能是照搬照抄地全盘接受,而是应当消化吸收,作个性化、具体化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多媒体界面,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通过创设情境、虚实结合、设置悬念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富有创意地表现出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在结合已有课件时,加入了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在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两国花木兰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培养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设计精美、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有时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即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应该说多媒体的运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应当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首先,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正确反映教学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使用前提。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如实呈现教学内容,不能歪曲;二是避免因媒体素材选择不当,而造成学生理解歧义。如教师在讲授《平行线》一课时,拍摄了公路的照片,问学生:公路的两边是不是平行线?学生根据照片的显示,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延长就会相交。这里显然就是引起了学生的理解歧义了。其次,多媒体教学艺术应当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运用多媒体时应当有所聚焦,而不是漫无边际,四处开花,或者是平均分配。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的作用后,仿佛找到了教学的“万能钥匙”,一堂课从头到尾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学生目不暇接,这就使多媒体的作用打了折扣。再次,多媒体教学艺术要与教学目标挂钩。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采用多媒体处理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教学目标,如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要在用多媒体时就要作留白处理,忌直观呈示。
(四)把握节奏和时机,及时呈示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后引申为泛指审美对象的构成中有关成分交替出现,作合规律的错综变化,能造成类似音乐所引起的和谐流动的审美效果。[6]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对节奏的把握主要体现在抓住时机,及时呈示。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首先要设计时机,考虑好多媒体素材在何时呈现比较恰当,如在讲授《将进酒》一诗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想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并将脑海里的景象画出来,然后再呈示一张蜿蜒曲折、迤逦云端、波浪滔滔的黄河投影,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又给了学生现实的场景,虚实结合,不至于禁锢学生的想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有时需根据教学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已从语言文字上对文本有了较好的把握,这时教师再呈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那么多种感官的刺激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在“愤”“悱”阶段,通过及时呈示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246.
[3]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4-5.
[4]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8.
[6]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45.
责任编辑:杨孝如
The Ar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LYU Xing-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