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来源 :旅游世界·文旅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所谓“文化旅游”,即游客旅游的对象是别具一格的文化。通过对带有文化因素的旅游产品的了解、感知和体悟,游客能够得到独特的旅游享受,而获得这种享受是游客参与文化旅游的核心目的。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及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已经蔚然成风。在这种形势下,海南作为旅游大省,理应顺应趋势,努力开发出更多、更优秀、更符合游客期待的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相对于旅游开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重点在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方面上投入了诸多人力、物力、财力。海南省位于中国地图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开发水平。本文即从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优势、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三个主要方面,对相关领域进行探讨,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  引言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正式步入了正轨。对于本来旅游业就较为发达的海南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称海南为“文化沙漠”,认为海南值得关注的旅游资源无非是各种自然美景而已。这种认识显然不符合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与海南旅游大省的地位不匹配,而且也不是事实。海南是有文化、有个性的,必须想办法把这些文化和个性呈现出来,即开发出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才可以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才能为海南旅游业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这个领域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从业者认真研究、思考。
  2  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其优势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疆,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演替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方特色文化浓郁。海南具有独特的开发历史和独到的地理位置;粤海通道的发展及东线高速铁路的建设、航天城的建立和三沙市的成立、博鳌国际论坛的召开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均给海南旅游业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发展机会。海南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内在潜力。将来海南应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方向,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体育竞技、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会展、节庆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娱乐业,体现休闲文化,增加产业链。
  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风景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长期以来,人民群众主要的旅游目的是观赏自然风景。风景是否优美、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是核心考虑因素。
  但正如上文所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文景观逐渐成了颇为重要的影响旅游意向的因素。文化旅游产品就是以人文景观资源为支撑的,其内涵在于能够给游客带去积极、深刻的文化印象,能够增加游客的智慧,与游客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者也可以概括地说,文化旅游产品是历史、文化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各种知识及其表现出来的现象。
  文化旅游与针对于自然风景资源的旅游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仔细考察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就可以发现,大都带有人文景观因素,比如碑刻、庙宇等,而优秀的人文景观往往也会有优美的风景为衬托,进一步升华游客所得到的感受,二者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势就在这些侧重点上。旅游本身就属于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旅游产品能够将旅游的文化交流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营造出不同以往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带给游客精神、智力上的满足。
  3  当前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论述的视角来审视海南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风。
  首先,产品开发前缺少缜密完善的市场调研,也缺乏对文化特色本身的了解。很多文化旅游产品是为了“顺应潮流”、“跟风”,是为自然风光服务的,只是简单的包装,缺少优秀的内涵。在现在这个游客日益年轻化、平均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不仅不能激发出游客的文化情感共鸣,反而处处透着“庸俗”的气息。这也是很多人将海南称为“文化沙漠”的重要原因。
  其次,文化旅游产品缺少互动元素。旅游是一种活动,即使是单纯的观赏自然风光,也可以看作游客与景色或者人与自然的互动。而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理应有更多的互动元素。但海南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大量的产品真的只是实物的“产品”,是摆在那里让游客看的,最多不过是让游客可以消费购买。游客没有切实体验,也没什么互动的感受,产品背后的文化像是与游客“隔”了一层模。
  再次,文化内涵的挖掘非常不足。这点与上文提到的产品开发前缺少对文化的认真了解有绝大的关系。文化的内涵就是文化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必须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试想一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非常常见的文化现象,游客是没有必要千里迢迢到海南来欣赏的。海南有很多祖国南方特有的文化元素,比如饮食、衣着、行为乃至语言,本来都可以开发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却在很大程度上被空置了。
  最后,文化旅游产品相关人才缺乏。既缺少开发层面的人才,也缺少应用层面上的人才,可谓问题重重。很多从事文化旅游产品的人员习惯于对现有事物进行包装,擅长的是营销,看到的总是眼前能够创造的利益,很难静下心来努力挖掘文化内涵。而运用这些文化旅游产品的一线人员,也抱持着功利的眼光,进一步拉低了文化旅游产品的“档次”,也很少会从游客的角度向开发人员提出反馈意见,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 海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哪个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到海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效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述。
  4.1 以科学的市场调研为开发基础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市场调研的问题。商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市场调研要解决的就是知己知彼的问题。深入了解本地特色、正确估计自身文化旅游產品开发实力等等,都属于知己;了解游客需求,抓住当前文化旅游和相应产品的开发趋势则属于知彼。这些都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来完成。   例如,各从业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制作并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期望、本次旅游对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印象和直接针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见,对问卷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作为今后开发、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随着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些成果终会成为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得以问世的重要推手。
  4.2 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元素
  互动是游客深入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入口。文化旅游产品不能像莲花一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必须亲民,要让游客能够走进去,而且走得越深,感受越强烈、越真实。特别是那些与游客熟悉的生活细节有关的文化元素,给游客的代入感更强,可以让游客时时受到特色文化氛围的熏陶。
  例如,“吃”是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永恒话题,甚至在部分地区,人们一天会吃四餐乃至五餐。吃饭贯穿了整个人生,也贯穿了一天的时光。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完全可以是一个美食之旅,游客全程参与本地特色食材的采购、加工、烹饪的全部流程,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带给游客的强烈文化感受都不是流水线生产的消费型食品所能比拟的。
  4.3 多方合作深挖本地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都是系统的、深刻的,这也是“文化学”存在的意义。海南省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既有融合,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海南省的特色文化内涵因此而更加丰富,而不利之处在于,很多旅游从业者是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的,需要外部专家等人士的协助。
  例如,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行业可以邀请民族学、文化学乃至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共同挖掘海南本地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曾经针对海南特色文化有过突出研究成果的,作为主要的合作对象。从汉族文化的角度,则可以突出汉族人民及文化在海南省的发展历程,以海瑞等当地知名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给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欣赏视角和文化旅游体验。
  4.4 建设符合文化旅游需求的人才队伍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同样如此。随着以上几点措施逐渐落实到位,人才队伍的质量也必须跟上,否则必将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持续引进新力量,另一方面则要提升已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效率,尽快达到行业发展需求。
  例如,对于国内外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地区,有志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企业可以与其达成合作,派遣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实习,吸取先进经验;也可邀请当地有突出成绩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海南进行讲座。在吸收新鲜血液方面,则要面向相应的专业人才提出有吸引力的工作待遇,畅通新进优秀人才的上升渠道,给其发挥自身能力的舞台。
  总之,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必经之路,短板必然要补足,早一点完善,建设目标就能早一天实现,对于海南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全省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望从业者能够对此提起更多的重视,努力提升开发质量,共同创造出海南旅游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廖丽宁,周国云.旅游与文化要深度融合——海南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广西经济,2012(02):55-57.
  [2]施润周.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酷日本”战略及其对海南的启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4):75-77+96.
  [3]周素焕.海南文化旅游语言景观研究——以海口、三亚两地主要文化景区为例[J].文化产业,2019(21):1-4.
  [4]陈莹.用书博会孵化一个海南文化IP——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的思考与实践(下)[J].今日海南,2020(01):36+44.
  [5]杨馥毓.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海南文化旅游產业经济发展趋势及差异化研究[J].特区经济,2018(05):18-22.
其他文献
一个建筑师的梦想  贝聿铭是苏州人。父亲是大银行家贝祖贻。贝氏家族曾拥有过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年幼的贝聿铭曾在狮子林度过一段快乐无拘的童年时光。  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的贝聿铭周末常去一家台球馆。那时,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每次走过这里,看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引发了贝聿铭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学习建筑的理想。  青年时代的贝聿铭先后就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期刊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2019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立足文化和旅游部门资源优势,聚焦扶贫工作重点难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策划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对“三区三州”地区、贫困地区乡村等倾注了力量,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1 措
期刊
凤凰县城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西邻贵州的松桃和铜仁。从湖南湘西吉首向南沿209国道走大约94公里就到了凤凰。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凤凰县的历史可一直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清朝在此屯军,改称凤凰。  鳳凰分新旧两个城区,城中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老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脚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族男
期刊
前不久,汉十高铁、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合段、郑渝高铁郑襄段等多条高铁在一周内紧锣密鼓地开通运营。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的“从无到有”,到2019年高速铁路密集开通多个省市的“从有到多”,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到今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1 新经济  12月1日,G7721次列车(京港高铁商合段阜
期刊
冬季是海南旅游旺季,2019年10月1日起開展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活动更为海南冬游经济添了“一把火”。围绕丰富海洋、康养、体育、会展等13类旅游消费业态,海南推出了十大主题旅游线路、十大旅游套餐、50条推荐旅游线路,盘活资源、聚集人气、拉动消费。  和海南一样,我国各地旅游市场同样火热。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2019年,文化和旅游消费保持较快
期刊
有人用“行万里路,出一卷书”来指代行走文学,这类图书正成为眼下文坛的一种时尚,且在市场上走势不错。去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古清生、林白、何向阳等8位作家“走马黄河”,其作品日前已结集出版。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如今在北京图书大厦散文诗歌排行榜上仍名列前茅。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1998年至今已连印了14次。  1 行走文学成时尚  “行走文学”由来已久,上溯到我国先秦时代的采诗官、明代的徐霞客,
期刊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  1 鲁国受封之地早已经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沂源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他们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
期刊
【内容摘要】 在我国中华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在高校开展设计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需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并对我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大力传承,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因此本文将基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对现如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提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策略。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期刊
女儿从网上跟我买了《醉眼看世界》一书,这是胡祖义老师2019年1月出版的旅游散文集,系胡老师从《壮美大西北》《东南掠影》《山水珠海》三部着作中精选优秀篇章而成。一位乐山乐水的智者,笔触时而气流涌动,时而细腻委婉,时而灵动活泼,将一幅幅深邃而壮阔的山河画卷鲜活唯美的展现在眼前,我一时产生了同拍同频同震同鸣,我沉醉其中,手不释卷。一直向往的壮美大西北,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有幸在胡老师的书中终于圆了梦,
期刊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近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等多方面做出规划,以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和有序发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常态化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