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意识。
一、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亲自经历、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拍摄下来或下载、收集、整理出来。学生纷纷把自己找到的轴对称图形展示在大家面前:翩翩起舞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充满喜气的窗花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有的学生喊着有对称的,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么判断的?”这就很自然地引到对称的特征讨论中。这样的观察、查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这么多的数学美。
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方法尽量生活化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 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些事,但学生很少与数学联系起来。现在,他们突然间感受到了抽象、枯燥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似乎可以触及到一样。买卖这样的“俗事”也变成学术研究的课题,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焕发出热情,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应用数学知识应当生活化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味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责编杜华)
一、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亲自经历、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拍摄下来或下载、收集、整理出来。学生纷纷把自己找到的轴对称图形展示在大家面前:翩翩起舞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充满喜气的窗花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有的学生喊着有对称的,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么判断的?”这就很自然地引到对称的特征讨论中。这样的观察、查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这么多的数学美。
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方法尽量生活化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 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些事,但学生很少与数学联系起来。现在,他们突然间感受到了抽象、枯燥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似乎可以触及到一样。买卖这样的“俗事”也变成学术研究的课题,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焕发出热情,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应用数学知识应当生活化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味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