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当自己讲的喉咙都冒火,可停下来问学生问题时,学生却一问三不知,在感慨学生素质的同时我开始反思教学的时效性。虽然我们绝大部分高中一线历史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都比较扎实。很多老师现对求知的学生都想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但在我们21世纪的高中历史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新课程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知识是无限的,而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我们新课改的方向。我们要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有效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课堂。通过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师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有效教学,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将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变得“会学”呢?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里面是这样说的,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实现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单一的指导中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让他们解读很多成人都不能准确理解的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大忌。而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靠自己,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要不断的“充电”。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要不断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或不断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知识;或不断钻研本专业的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异,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除此之外,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能仅给学生“一鱼”,而应给学生以“一渔”。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能够根据所学的方法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学活,不再是死学知识,也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其次要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最后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课就是以历史材料为素材的人生课、社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选取历史课文中对我们学生终生成长、 参与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让历史真的成为一面镜子。其实细细思考,历史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成为人生镜子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苦苦追寻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时,不烦多回首,多反思,因为——所谓成长,正是在反思中实现;所谓教学,正是在反思中提高;所谓有效性,正是在反思中显现。
有效教学,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将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变得“会学”呢?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里面是这样说的,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实现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单一的指导中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让他们解读很多成人都不能准确理解的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大忌。而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靠自己,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要不断的“充电”。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要不断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或不断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知识;或不断钻研本专业的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异,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除此之外,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能仅给学生“一鱼”,而应给学生以“一渔”。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能够根据所学的方法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学活,不再是死学知识,也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其次要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最后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课就是以历史材料为素材的人生课、社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选取历史课文中对我们学生终生成长、 参与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让历史真的成为一面镜子。其实细细思考,历史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成为人生镜子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苦苦追寻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时,不烦多回首,多反思,因为——所谓成长,正是在反思中实现;所谓教学,正是在反思中提高;所谓有效性,正是在反思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