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与共享:青年社交平台上的知识传播——基于B站知识区短视频的呈现方式考察

来源 :当代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知识类短视频的爆发元年.本文从拼贴理论视角对B站知识区短视频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拼贴是B站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呈现中最常用的方式;弹幕符号互动构成其独特的社群氛围;评论区则拓宽了视频所营造的线上学习场景.未来,平台媒体知识生产与传播,只有在化解青年话语体系与主流知识传播语境的冲突与隔阂的基础上才能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既有的媒体融合研究关注国家话语和技术话语,对作为行动者的新闻从业者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发现,媒体融合实践正在走向“内卷化”.传统媒体越来越注重组织内部的精细化和复杂化,拒绝与更广阔的媒介化社会进行交往和思考,沉浸于行业圈层的比拼竞争.内卷化阻碍了传统媒体的观念创新,令媒体融合演变为一场行业内部的镜像游戏,是传统媒体更为深刻的转型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国主流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对舆论监督形成较完整的理念与规范,然而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传统认知及实践发生重构.本研究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18家媒体调研发现,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其地位和价值均有所上升.舆论监督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越发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运用于监测舆情及媒体议程设置中.同时,不少主流媒体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搭建网民互动渠道、尝试建设性舆论监督、形成“闭环”机制等.本研究建议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合理松绑并鼓励进行国际舆论监督,引导全民成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基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型”,探讨在华留学生如何消费中国符号、生产意义及其影响情境.通过对留学生深度访谈进行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后发现,对中国符号的意义消费主要基于留学生自身的在地体验.此研究对于国家叙事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符号象征系统时,应注重从意义的消费端和意义的共创角度洞察传统或现代之于目标公众的日常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关系的文化路径进行应用性阐释,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在正反两方面:恰当应用有利于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当应用则对意识形态构成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具体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