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的艺术世界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观众看到我的作品会有两个疑问与两个突出的印象。疑问一,为什么所有作品都以“覆膜世界”命名;疑问二,为什么作者总是在试图不断制造距离与隔膜。印象一,材料运用多样,各种肌理质感细节丰富;印象二,题材涉及广泛,生活细节无所不可入其中。就这四点,我将在下文中做出简单的说明。
  首先,来解释一下我所说的“覆膜世界”:
  自然界是一个覆膜的世界,所以小至身体的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地球(臭氧层),只要有生命必然有膜的存在。用生物物理学理论来解释,膜的作用正是在于抵御熵的增加。
  人类世界也是一个覆膜的世界,从潜意识世界到意识世界,只要有名相都会有义理。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交流的不彻底性与障碍性。语言以及理论是在帮助我们解读这个世界呢,还是在不断误读、歪曲、覆膜着这个本来可以更加真实的世界?
  人类历史同样是一个在覆膜与破膜之间更替的历史。中世纪神学覆的膜,启蒙运动将其戳穿;启蒙思想覆予的理性之膜,后现代思想又再次将其挑碎;而后现代之膜也终将走向破裂。
  总之,从现实到想象,从历史到当下,一切都覆着膜,并且正如庄周梦蝶般的膜中还有膜。那么怎样面对这个覆膜的世界呢?又怎样把握这个覆膜的世界?佛家说“不堕名相,脱出义理”……
  覆膜世界,早已成为了我观察自身与世界的出发点,成为了自我的世界观。
  其次,来谈谈我对“距离与隔膜”的强调:
  艺术家通常都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拉近与观者的距离,甚至直接将观者引入自己的艺术语境中,进而使其信服这一个体艺术世界。相反,我的作品都是在通过各种材料的施设,不同边界的架构,不断提示观者与作者世界的差异性和距离感,让观者正视这一距离与隔膜,看到二者交流的不彻底性,进而能够更加独立地与作品及其作者进行交流。作品运用了各种不同材料,有些甚至是神秘的,效果奇特。但这些都只是手段而已,我最终想强调的依然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与隔膜,而这种距离与隔膜恰恰是通往深层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开启真正平等交流的必经之路。平等,是我想提醒观者与作者都要重视的,既放弃说教与权威,去进行真正的交流。
  再次,来说说材料的意义:
  材料对于我的创作而言,借用禅宗经典《指月录》的比喻既是“指月之手”。人们要看到天上的明月,尤其是在有乌云干扰的情况下,最好依靠指月之手;但为了真正去欣赏明月,又不得不在借助指月之手后弃手而观月。再回到创作上,我的心性正如遮蔽在图像之后的明月,必须借助材料来提示和引导观者弃相而观心。所以材料虽于我很重要,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不是一个为了材料而材料的创作者,我的材料的运用永远都会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当下选取最适合的:需要透明即透明,需要半透明即半透明;需要光亮即光亮,需要亚光即亚光;需要开裂即开裂,需要波纹即波纹……至于有些观者只能看到材料而不注重材料之后的引导,就如同那些只顾看手而忘记赏月的人一样,没有看到最值得欣赏的佳境。
其他文献
土木工程结构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早期发现结构损伤或退化,最大化结构使用周期并减小寿命周期成本,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结构服役期间进行在线结构健康监
摘要:在初中物理授课中,实验是较为重要的授课环节,在该环节授课中,授课人员应当将在授课中采用科学性路径对授课方法进行革新,从而使该环节的授课有效性增加。在初中物理实验授课中,教师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尊重性,从而使该学科授课有效性增加。在授课中教师应当将抽象性较高的理论内容通过实验向学生进行直观传输,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控度增加。在文中,笔者将初中物理授课现状进行阐述,对其中存有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