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35-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 500ml,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 -3%。产后出血常来势凶猛, 如不及时抢救,随时都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产科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是使产妇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危为安, 以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对我院 2008-2009年收治的60例产后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护理对策和防治措施。
1临床资料
2008-2009年在我院住院分娩有完整资料记载的产后出血 60例,年龄 19-40岁, 其中年龄 20-30岁15例, 占25.0%; 30-35岁 30例, 占50.0%; 35岁以上 15例, 占25.0%。 60例中,初产妇 40例, 占66.7%; 经产妇 20例,占33.3%。胎次: 1胎15例, 占25.0 %; 2胎 40例, 占 66.7%;3胎6例,占10.0%。60例产后出血量500~ 2000 m l,其中失血量≤800 m l者 40例, 占 66.7%; > 800 ml者20例, 占33.3%。失血量≤800 m l且发生失血性休克者 2例, > 800ml发生休克者5例。出血发生于产后 2小时内 50例, 占83.0%; > 2小时者 10例, 占 17.1%。60例全部抢救成功。产后出血的原因: 宫缩乏力50例, 占83.0%; 胎盘因素 10例,占17 % ;软产道损伤 3例;凝血功能障碍 1例。
2护理对策
2.1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 (1)产前监测: 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 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 凡高危评分 5分以上及有 1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2)产时监测: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 宫缩情况, 定期肛查, 了解宫口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 严密监测。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 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 收集出血方法采用容积法。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 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娩出的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有者及时缝合。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 如2小时阴道出血量超过 200 m l应积极查找原因,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特别要警惕和注意识别产妇大出血并发休克的一些症状。
2.2抢救护理 (1)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 指定 1人负责指挥, 其他人员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 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必要时可用留置针头。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表情等体征的变化。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 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 以免输液过多、 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3)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及时的吸氧。因失血过多, 流经肺的血量减少, 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 流量为 4~6 L /min ,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色、唇周和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恢复畅顺。(4)经手按摩子宫底, 刺激子宫收缩, 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方法是: 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下腹, 将子宫上推, 右手置于子宫底部, 拇指在前壁, 其余四指在后壁,作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5)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 及时、有效地止血, 做好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6)取平卧位, 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以利于下肢静脉回血。注意保暖, 积极预防并发症。
3防治体会
我院对高危产妇接生工作开始就建立静脉通道, 胎儿娩出后尽快钳夹脐带, 静脉注入宫缩素 20U, 轻轻牵拉脐带帮助娩出胎盘, 约15分钟后胎盘仍未娩出者, 以生理盐水加宫缩素 10~20 U,经脐静脉注入, 以帮助胎盘自然娩出。对宫缩乏力所致的大量出血, 即刻按摩子宫, 注射宫缩素,直肠放入米索前列醇0.4mg。仍有出血倾向的,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以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输液、输血。适时结扎子宫动脉或行子宫切除。
参考文献
[1] 朱坤仪, 梁心, 梁晓阳, 等.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及评价 [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38( 7) : 388.
[2] 陈图珊, 朱波, 梁润彩.产后出血 95例临床分析 [ J] . 广东医学,2000, 21( 6) : 532.
[3] 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现代分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77.
[4] 乐杰. 妇产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24 -227..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35-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 500ml,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 -3%。产后出血常来势凶猛, 如不及时抢救,随时都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产科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是使产妇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危为安, 以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对我院 2008-2009年收治的60例产后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护理对策和防治措施。
1临床资料
2008-2009年在我院住院分娩有完整资料记载的产后出血 60例,年龄 19-40岁, 其中年龄 20-30岁15例, 占25.0%; 30-35岁 30例, 占50.0%; 35岁以上 15例, 占25.0%。 60例中,初产妇 40例, 占66.7%; 经产妇 20例,占33.3%。胎次: 1胎15例, 占25.0 %; 2胎 40例, 占 66.7%;3胎6例,占10.0%。60例产后出血量500~ 2000 m l,其中失血量≤800 m l者 40例, 占 66.7%; > 800 ml者20例, 占33.3%。失血量≤800 m l且发生失血性休克者 2例, > 800ml发生休克者5例。出血发生于产后 2小时内 50例, 占83.0%; > 2小时者 10例, 占 17.1%。60例全部抢救成功。产后出血的原因: 宫缩乏力50例, 占83.0%; 胎盘因素 10例,占17 % ;软产道损伤 3例;凝血功能障碍 1例。
2护理对策
2.1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 (1)产前监测: 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 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 凡高危评分 5分以上及有 1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2)产时监测: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 宫缩情况, 定期肛查, 了解宫口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 严密监测。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 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 收集出血方法采用容积法。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 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娩出的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有者及时缝合。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 如2小时阴道出血量超过 200 m l应积极查找原因,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特别要警惕和注意识别产妇大出血并发休克的一些症状。
2.2抢救护理 (1)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 指定 1人负责指挥, 其他人员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 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必要时可用留置针头。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表情等体征的变化。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 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 以免输液过多、 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3)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及时的吸氧。因失血过多, 流经肺的血量减少, 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 流量为 4~6 L /min ,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色、唇周和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恢复畅顺。(4)经手按摩子宫底, 刺激子宫收缩, 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方法是: 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下腹, 将子宫上推, 右手置于子宫底部, 拇指在前壁, 其余四指在后壁,作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5)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 及时、有效地止血, 做好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6)取平卧位, 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以利于下肢静脉回血。注意保暖, 积极预防并发症。
3防治体会
我院对高危产妇接生工作开始就建立静脉通道, 胎儿娩出后尽快钳夹脐带, 静脉注入宫缩素 20U, 轻轻牵拉脐带帮助娩出胎盘, 约15分钟后胎盘仍未娩出者, 以生理盐水加宫缩素 10~20 U,经脐静脉注入, 以帮助胎盘自然娩出。对宫缩乏力所致的大量出血, 即刻按摩子宫, 注射宫缩素,直肠放入米索前列醇0.4mg。仍有出血倾向的,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以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输液、输血。适时结扎子宫动脉或行子宫切除。
参考文献
[1] 朱坤仪, 梁心, 梁晓阳, 等.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及评价 [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38( 7) : 388.
[2] 陈图珊, 朱波, 梁润彩.产后出血 95例临床分析 [ J] . 广东医学,2000, 21( 6) : 532.
[3] 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现代分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77.
[4] 乐杰. 妇产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24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