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绝句浅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地名绝句是对某个地名的深刻记忆,在歌咏中,定位了这个地名的影响度和知名度,或成经典城市,或是名胜古迹,或为名楼高阁。
   关键词:地名绝句 盛誉地名 名胜古迹 名楼高阁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绝句中常歌咏某一独特地名,或盛誉地名、或名胜古迹、或名楼高阁。
  一.盛誉地名
  有些地名,特别是城市,一经诗歌的传唱就经典,定位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和成都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文明城市,皆游冶佳处。另,六朝古都南京,伤心之地,南宋首都杭州,享乐之地;营州为牧猎之场,滁州为游赏之所。
  1.扬州。艳丽是扬州的招牌。关于扬州绝句,唐代有三首: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纵游淮南》
  三首扬州绝句,皆写出了扬州的秀美。扬州之盛,唐世艳称,以繁荣秀丽著称,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徐凝用等量的方式赞美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分明月”遂成为扬州的代名词,徐凝美誉扬州有谢灵运之傲,谢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足见徐凝对扬州向往的如痴如醉。杜牧用特写的镜头定格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风调悠扬、清丽俊朗,旖旎妩媚,令人向往。张祜用夸张的手法宣扬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用大白话来讲,就叫:扬州好得要死。“人生只合扬州死”,虽仅七字,足为扬州风姿传神。
  2.成都。繁华是成都的名片。张籍有《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张籍游成都,写下了成都市郊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繁华。锦江,“濯锦之江,源远流长”,流经成都南郊,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著称,杜甫曾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和“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以及“锦江春色来天地”等佳句称颂其景。至今,成都锦里,热闹兴隆,依旧繁华。
  3.南京。伤感是金陵的标志。六朝古都,自古繁华,“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王安石《桂枝香》)。有: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金陵怀古》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伤心,成为这三首诗的共同话语与核心主题,“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司空曙感叹:“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用庾信典故,既感叹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王朝衰微的感叹,更有人事无常的慨叹,“伤心”二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高蟾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诚是预感唐王朝危机四伏,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诗人苦恼却又无能为力。
  4.杭州。安逸是杭州的形象。有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华丽的楼台与靡曼的歌舞,诗句从空间的无限量和时间的无休止着眼,写尽了杭州的奢华与所谓的承平气象。南宋王朝偏暗一隅,纸醉金迷,“暖风熏得游人醉”,一“熏”字传神,醉生梦生之酣态可见,层层楼台,让人不能不联想纣王之鹿臺、楚王之章华台、吴王之馆娃宫以及隋帝之江都宫等,皆因淫逸享乐而亡国。苟安误国,历史使然。不作谩骂之语,却愤慨之情贲张。
  5.营州。犷放是营州的品牌。有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指唐代东北边塞地区,以牧猎为生,习尚崇武,自幼熏陶于骑射之风,养就好酒之习,典型边塞风情。“营州少年”形象生动,“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爽之性;“十岁能骑马”,见其勇悍之状。
  6.滁州。融和是滁州的logo。欧阳修有《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和《醉翁亭记》所写一样,“环滁皆山也”,滁州之形胜,“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滁州之人盛。欧阳修任职滁州期间,颇有惠政,春游景致亦融和:阳光明媚,柳丝柔和。
  二.名胜古迹
  山川形胜,自是自然杰作,登临所至,或有所感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像洛桥、庐山、乌江亭、君山等名胜古迹,在诗人笔下所有歌咏。
  1.洛桥。一作上洛桥或洛阳桥,也叫天津桥,在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唐代,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与同处洛阳的金谷园、上阳宫,皆为曾经繁盛之地。洛浦千秋,临桥咏叹,诗句纷至沓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风景好,独上洛阳桥。
  ——李益《洛桥》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三首洛桥诗,抚今思昔,不禁生盛衰兴亡之感,有好景不常、繁华消歇之慨。三诗皆以洛桥为据点,与另一地点进行对比,在相形中寄托感慨。李益绝句,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柳姿舞腰的形象比兴,巧妙地将历史的一时繁华和自然的当下春色融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孟郊绝句,洛桥晚望,直达嵩山,可见皑皑白雪,透视之远,思索之遥。“月明直见嵩山雪”,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遥望明月、白雪,明净剔透,浮现的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世界,开拓是是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   2.庐山。匡庐天下秀,因人而独绝。李白观其瀑布,白居易赏其桃花,而苏轼却看其岭峰。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观庐山,诗人有别;赏景致,视阈各异。李白观瀑布,感景致壮观;白居易赏花,寻花径别有洞天;苏轼看峰峦,悟“身在山中”之理。
  3.乌江亭。乌江亭,在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世项羽自刎处。项羽之败,如何对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过江东”还是“不过江东”,这也确实是一个“项羽之问”。项羽是否“过江东”,杜牧诗说明了做人应有志气:败不馁,王安石诗剖析了处事之时态:人心向背;李清照诗感叹为人做事之原则:必须奋争。
  4.君山。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激荡着诗人的想象,抒写下魅力诗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巧妙譬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刘禹锡咏君山,设譬精警,浑然一体,着意一个“和”字,玉宇澄明,空灵、缥缈、宁静、和谐;雍陶绘君山,联想轻盈,写湖山倒影,有“镜花水月”之感。
  三.名楼高阁
  名楼高阁属游览胜地,是诗人登高揽胜的佳处。一座楼,必然伴随有许多诗作的歌咏。所以,楼因诗名,诗因楼扬名。主要有黄鹤楼、芙蓉楼,多送别;浔阳楼、北固楼,多抒怀;以及筹边楼、夕阳楼、八咏楼等,多感时。江山形胜处,诗人楼台情。
  1.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上。友情送别,有情似江水之绵绵,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芙蓉楼。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临江。朋友分别,互致告慰,纯真是纯洁冰心一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浔阳楼。在江西九江,临江。宋江醉酒于此题“反诗”,傲视江海: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感笑黄巢不丈夫。
  4.多景楼。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代修建,取唐李德裕“多景悬窗牗”句意,故名。王琮生当南渡,登楼远眺,叹惋江山,《题多景楼》: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5.筹边楼。筹边楼在成都西郊,为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剑川节度使时所建。女诗人薛涛晚年观筹边楼,抚时感事,不由忧深思远,遂写下让人寻绎无尽的《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6.夕陽楼。夕阳楼于大和七年至八年间,为萧澣任郑州刺史所建,李商隐受萧知遇,当李商隐再次登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了情致深婉的《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7.八咏楼。八咏楼浙江金华,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任金华太守所建,初名“玄畅楼”,后避讳改名为“元畅楼”,因沈约作了《元畅楼八咏》,遂名“八咏楼”。李清照流寓金华,将忧患与苦难凝炼为忧思文字,有《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参考文献
  [1]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高缨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讲述了汉族生父任秉清和彝族养父马赫尔哈对孩子达吉由相“争”转为相“让”的故事,凸显了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状态。解放前,彝族奴隶主横行霸道、冷血残暴,他们强抢汉族父亲的女儿,将她抓上凉山,又鞭打爱护养女的彝族父亲;解放后,彝族父亲与养女组建幸福家庭,汉族父亲经历千难万险与女儿相认,但两位父亲因在女儿的归属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矛盾冲突;经过众人的
内容摘要:“读”与“写”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动笔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和写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和课堂上的训练,还应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文学创作范例为“读写”的对象。本文特以一首现代抒情诗《岁月从此悠长》为例,来谈谈美的情感应如何进行美的表达。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情感 表达  “读”与“写”,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动笔能力的有效手段。而阅读和写作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和课堂上的训练,还
《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为赵霁执导的中国新神话动画片(3DIMAX),追光动画出品.本文从艺术定位、故事主题、叙事元素、造型元素四个方面赏析其银屏艺术成就.
现如今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各类网络平台为直播课堂提供技术支持,网络直播课堂发展日趋成熟.但网络直播教学在为教学带来便捷与多样性的同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
欣赏文学作品,常常发现同一词汇、同一语句、同一作品往往既有这样的含义,又有那样的含义,因而读者既可以这样理解,又可以那样理解,不管哪种理解都有道理,都说得通.这就是所
内容摘要:《皇帝的新装》是入选多个语文教材版本的童话,也有非常多的教师从不同教学主题挖掘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多的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本文从童话的文体意识入手,结合肖培东《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框架设计进行分析,从教学框架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教学框架 问题意识 《皇帝的新装》 肖培东  《皇帝的新装》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定篇”,在文本解读以及教学目标上,可供选择,可供参考的教学实录和案例非
本文通过标注人体上肢动作动词“捣”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全部语料,描写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并用论元结构理论从共时角度对“捣”的义项产生理据进行解释说明.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不少中西方教育家强调学行结合在教育、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中师生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博闻强识,积学笃行。学与行相结合,需要间接经验的学习、直接经验的获取,从而丰富认知,更加清晰准确的指导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需实干、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笔者通过搜索文献,阐述博学笃行的含义,陈列不同时期教育家的观点,发现在教
期刊
多年来,湖南平江杜甫墓祠的旅游开发存在种种困境,影响力有限,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内涵建设落后,当地政府应该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努力改善杜甫墓祠的交通状况,多做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礼记·大学》指出先“格物致知”,然后“意诚、心正”,最终方能实现“修身、齐家”,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由此可知,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