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提升了吗?r——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旅游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引发了旅游业聚集的深刻变革.旅游业聚集密度作为旅游业聚集规模扩张与产业空间分布的表征形式之一,其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基于经验证据的系统研究.文章采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等变量及设定计量模型,从全国、区域和企业不同层面探究互联网对旅游业聚集密度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明显推动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第二,互联网通过旅游业多样化间接促进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但是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第三,互联网对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具有动态、显著、积极的非线性影响,并未体现“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四,互联网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企业聚集密度具有异质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依托互联网推动旅游业聚集密度优化和提升旅游要素配置及聚合效能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产业融合是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所具有的高关联性和强渗透性使其在产业融合中优势突出.文章研究分析了甘肃省旅游资源状况及近20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数据,阐明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从融合类型、融合产品、融合状况等方面梳理了甘肃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甘肃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水平,得出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差异大,产业间、产业内协同作用不明显等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引导,融合主体培育、融合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以福建省5A级景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景区公众号微信传播指数WCI,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词频分析软件,分析福建省5 A级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状况和受众偏好.结果表明:福建省5A级景区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上存在极端差异;部分公众号推文频率较低且发文时间不固定、无规律,文章形式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体影响力偏低.在偏好研究上,受众对旅游目的地、景区信息、景区活动、出游时间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倾向.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福建省5A级景区管理者今后应从重视微信公众号运营
为游客提供沉浸旅游体验是文旅消费升级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游客沉浸维度划分进行探究,可延伸其研究深度与广度.结合国内外关于沉浸内涵与维度划分的研究,编制游客沉浸量表,并选取上海迪士尼乐园作为案例地展开问卷调查,分别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浸是个体处于高度参与的精神状态;从时空角度来看,游客沉浸由意识沉浸和时间失真两个维度构成;从作用大小看,意识沉浸的影响作用稍大于时间失真.
游记是游客表达感知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现有游记进行情绪空间特征分析,可以为游客旅游路线规划和景区形象定位提供指导.基于安徽省黄山景区游记文本,通过情绪词汇提取和语义分析,构建情绪表达度和情绪积极度两个指数,并借助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进行情绪空间特征分析.研究表明:黄山景区游客情绪表达度总体较低,高表达度节点呈线状集中分布,情绪积极度总体较高,且山上明显高于爬山途中;具有文化背景的自然景观节点,如飞来石、猴子观海、始信峰等,更易表现出高表达度—高积极度的情绪特征;表达度和积极度的莫兰指数均
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的九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后裔采集器爬取携程网上相关民宿数据,通过最邻近分析、核密度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民宿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且集聚极其显著;基于核密度分析,珠海、广州、深圳属于民宿分布的主要集聚中心,其中广州属于一级组团,深圳和珠海属于二级组团,中山、佛山和惠州则作为三级组团,呈多中心等级圈层向外扩散;研究发现民宿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禀赋、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主要影响因素.区域内旅游资源禀赋越好,A级景区越多,客流量就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小众景区的探寻也正在成为旅游的流行趋势.文章以游客间互动为着眼点,以小众景区的外籍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刺激反应理论,构建了游客间互动与旅游体验关系的模型.研究发现:小众景区的游客间互动对旅游涉入、亲密关系具有积极影响,旅游涉入和亲密关系在游客间互动对参与感的影响中起积极的中介作用;小众景区的旅游涉入对参与感和满意感均具有积极作用,亲密关系对参与感具有积极作用;小众景区的参与感对满意感具有积极影响,且参与感在旅游涉入和亲密关系对满意感的影响中起积极的中介作用.文章
文化距离对旅游者感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文章以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民族旅游村寨为案例地,通过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测量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并引入旅游者感知吸引力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模型构建,分析文化距离以何种机制对文化体验意愿和主客交往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只有通过感知吸引力的完全中介作用才能对文化体验意愿和主客交往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文化距离因素对旅游者感知吸引力有不一样的正向影响,其中最表层的文化因素影响最大.针对目的地决策者、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社区,提出如何利
《旅游学刊》作为旅游领域传播新知识的最重要学术平台,再过三五年,就要走过它半个世纪的历程了.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要发表关于《旅游学刊》甚至旅游学术研究的一点感言,思来想去,还是想谈一下旅游理论建设的范式化问题.
期刊
通过对顾客服务消费互动研究的梳理,可明晰互动理论框架的内在影响机理.聚焦于顾客间及顾客与员工间的互动机制,将以往互动主体二元论延伸为多元论,借助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并利用滚雪球法获得209篇有效文献.通过梳理文献计量总体情况,并按照互动变量的维度及特征、驱动因素和影响路径等进行细分研究.研究发现:在服务消费情境中引入互动研究具有很强创新性与应用性,但理论构建层面薄弱;国外互动量表的适用性需得到验证,并结合我国本土化特征进行调整;互动研究多聚焦于微观个体,行业层面的互动被忽视;跨文化共时性互动比较研究匮乏,历时
基础概念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通过梳理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概念的相关文献及基础理论,辨析两者的概念内涵及关联.结果表明:旅游产品与旅游业态在概念内涵上是互有区分的,但二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了不断创新的旅游产业组织形态,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有了市场对创新旅游产品的需求,才可能推动旅游产业组织形态的创新.未来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应是顺应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新业态多元化、成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