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但是,有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又陷入了新的误区,阻碍了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
一、过分夸大数学教学在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中的作用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注意创设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着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理念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大多数教师对数学回归生活持肯定态度,但同时认为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增加许多实际问题背景的内容,冲淡了数学,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事实也说明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紧迫性。
有些教师为追求“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等一些理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纸上谈兵”,联系生活实际的构思成了形式主义,对学生人文素养产生了不少冲击。本来最具新鲜活力的“生活数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背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二、过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合作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的一大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兴趣探讨中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于是,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组织课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由地探讨问题、发表观点。但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免显得有些杂乱。《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却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全班交流。我还听过一节课,频繁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扬,这实在是对知识本身的亵渎。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双基。学生交流占据课堂,势必影响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继承与创新?甚至一堂课下来我们学习什么?探讨后问题的正确方向在哪里?仍不明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我们站在课堂之外来看待课堂本身时,清楚地发现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新课程中所说的主体必须包含两层含义: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只能成为毫无目的和方向的自流,无法达成预期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学生如何引导,做到课堂教学心中有谱,课堂上该收则收,该放则放,为学生的讨论、发言穿针引线,把握好每个细节的方向。
三、过分使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转变,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创造了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安静听老师讲的局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各抒己见。但渐渐地,我们发现的问题日益凸现:讨论开始浮于表面,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工具,似乎只有这种热烈探讨的气氛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努力开发学生知识积累、挖掘学生潜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应用这一方式时,必须考虑到三个问题:(1)讨论的问题或内容是否有价值。教师在课前重点把握住课堂该讨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讨论探究、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水平等等。(2)讨论小组的成员是否人人参与。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探讨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这对培养学生集体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3)探讨中注意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呢?
数学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教育对所有学生而言是希望通过数学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学习内容,不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
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增加了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和亲和力。但在数学课程中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化,要重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重视合情推理以及非形式的思维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而且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活动方式。唯有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优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以促进个性品质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况,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反思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提供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也是很难学好的。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之中,而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趣,使学生产生“口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做到:(1)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2)暴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让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疑难中,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获得创造的愉悦体验。(3)寻找学生创造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一、过分夸大数学教学在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中的作用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注意创设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着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理念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大多数教师对数学回归生活持肯定态度,但同时认为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增加许多实际问题背景的内容,冲淡了数学,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事实也说明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紧迫性。
有些教师为追求“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等一些理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纸上谈兵”,联系生活实际的构思成了形式主义,对学生人文素养产生了不少冲击。本来最具新鲜活力的“生活数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背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二、过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合作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的一大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兴趣探讨中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于是,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组织课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由地探讨问题、发表观点。但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免显得有些杂乱。《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却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全班交流。我还听过一节课,频繁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扬,这实在是对知识本身的亵渎。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双基。学生交流占据课堂,势必影响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继承与创新?甚至一堂课下来我们学习什么?探讨后问题的正确方向在哪里?仍不明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我们站在课堂之外来看待课堂本身时,清楚地发现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新课程中所说的主体必须包含两层含义: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只能成为毫无目的和方向的自流,无法达成预期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学生如何引导,做到课堂教学心中有谱,课堂上该收则收,该放则放,为学生的讨论、发言穿针引线,把握好每个细节的方向。
三、过分使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转变,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创造了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安静听老师讲的局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各抒己见。但渐渐地,我们发现的问题日益凸现:讨论开始浮于表面,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工具,似乎只有这种热烈探讨的气氛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努力开发学生知识积累、挖掘学生潜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应用这一方式时,必须考虑到三个问题:(1)讨论的问题或内容是否有价值。教师在课前重点把握住课堂该讨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讨论探究、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水平等等。(2)讨论小组的成员是否人人参与。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探讨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这对培养学生集体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3)探讨中注意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呢?
数学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教育对所有学生而言是希望通过数学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学习内容,不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
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增加了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和亲和力。但在数学课程中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化,要重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重视合情推理以及非形式的思维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而且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活动方式。唯有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优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以促进个性品质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况,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反思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提供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也是很难学好的。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之中,而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趣,使学生产生“口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做到:(1)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2)暴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让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疑难中,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获得创造的愉悦体验。(3)寻找学生创造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