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北京地铁票价2元时代或将终结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北京地铁全路网执行2元的单一票价,低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北京地铁的低票价虽然为百姓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地铁客流量和拥挤程度大幅上升。2013年12月13日,首都之窗网站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的统计,目前北京工作日日客流达到1000万人次,最大单日客流量为1105万人次,居全国之首。特别是13号线、5号线、4号线、八通线等线路,上下班的潮汐性客流特征非常明显。专家认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是未来“可选项”之一。
某网站发起的“你怎么看地铁高峰时段拟调价”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6日晚10时,共有16000多名网友参与投票,62.6%的投票者反对涨价,支持者占比33.4%。不少网友认为不能过度的利用价格杠杆,不能单纯地依靠涨价来缓解地铁压力。
为了避免公共交通补贴过度挤占民生支出、有效引导高峰客流、保护超过六成的出行刚性需求,北京仍需通过精准调价、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政府和市民各自承担的价格压力保持在合理比例。
|支持方|
高峰时段调价可以让没有很紧急事情的人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但该措施也可能会导致高峰期拉长。
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孙宁
这要看地铁涨价的幅度,毕竟会有乘客受价格影响。职能部门应先进行客流分析,通勤及非通勤人群在客流中的比例,之后再计算增长多少钱能将部分乘客合理分流。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 陈艳艳
票价过低刺激出行需求向地铁转移,地铁部分线路处于超负荷水平。地铁财政补贴需求不断扩大,不仅给企业和政府财政带来较大负担,更重要的是会给地铁运营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北京市人大代表 宁滨
|反对方|
上班的时间,没办法自己去调节。出台这个方案,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整个的早晚高峰拥挤出现实质性变化,尤其是早高峰。有意识地把公共资源向城市周围扩散,调整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我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昕
公共交通对上班族而言是一种“刚需”。在地铁和地面公交都严重饱和的情况下,地铁调价很难分流出人来。对待这种刚需,价格失灵。
媒体评论员 李迎春
上下班高峰期,地铁是相对可以准时到站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涨价会使生活成本增加,不过在价格承受范围内,我还是会选择地铁。
北京市民 叶璐
徐康明
美国3E交通系统咨询公司高级咨询专家
用价格分散客流量是可选项
2007年北京实行公共交通低票价,是一个很合理的重大民生举措,但这种涉及投入的民生举措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效性已经过了。
从政府角度来讲,长期追求公共交通“低票价、高补贴”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同样还有很多民生项目需要政府投入。从交通发展的角度讲,北京的公共交通票价8年来一直维持2元的低票价,但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同时,进一步扩大公交服务覆盖面、服务层次的扩展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也都需要加大投入。北京的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已经滞后了,可以仿照国外一些城市为了鼓励错峰出行,采取了正常票价基础上,在非高峰时段降低票价或者免费的方式。从这几点来讲,我个人认为完全有必要对公交地铁进行调价。
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是未来“可选项”之一,但对于“刚性”需要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来说意义不是很大。目前国外一些城市为了鼓励错峰出行,采取的措施是在正常票价基础上,在非高峰时段降低票价或者免费。北京地铁如果在高峰期调价,应该和整体价格调整方案一起出台。
当然,调整票价绝对不是为了抑制地铁高客流的增长,不应该用价格来抑制人们的出行需求,而是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公交服务来分流客流。
佘宗明
时事评论员
调价不易改变“刚需”人群
北京地铁调价,对涨价反对的声音居多,它包含人们的现实诉求。“2元通票”已经持续多年,与低价俱来的,还有财政补贴的与年俱增。
看上去,让票价因“时”制宜,似乎不乏正当性。但问题是,地铁调价果真能起到“分散客流”的效果吗?应看到,涨价能吓退短距离出行者,却消减不了海量的“地铁出行刚需”。细想下就知道,若非生活所迫,谁会宁愿忍受“被挤成相片”的痛苦,在“每平方米10个人”的地铁里受罪?
地铁之于许多上班族,是不得已的选择。要治“挤”,须以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为前提,比如说,增强运力,缓解营运资源紧张;优化线路设计,让民众少些“转车”折腾;增加夜班公交、地铁,把控好发车间隔等。
再者,地铁作为日常性出行交通工具,其票价浮动对很多人带来切身影响。
毋庸置疑,低票价策略,在短时间或者一定程度上或许能起到刺激出行需求方式的转移。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的拥挤问题。公共交通,向来都具有“普惠性”,廉价票制,又总被视作北京“首善招牌”。基于此,地铁调价,须慎之又慎,就算非“调”不可,也该有充分酝酿,该有灵活的补偿机制,更要有公共交通短板的补全作依托。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的统计,目前北京工作日日客流达到1000万人次,最大单日客流量为1105万人次,居全国之首。特别是13号线、5号线、4号线、八通线等线路,上下班的潮汐性客流特征非常明显。专家认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是未来“可选项”之一。
某网站发起的“你怎么看地铁高峰时段拟调价”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6日晚10时,共有16000多名网友参与投票,62.6%的投票者反对涨价,支持者占比33.4%。不少网友认为不能过度的利用价格杠杆,不能单纯地依靠涨价来缓解地铁压力。
为了避免公共交通补贴过度挤占民生支出、有效引导高峰客流、保护超过六成的出行刚性需求,北京仍需通过精准调价、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政府和市民各自承担的价格压力保持在合理比例。
|支持方|
高峰时段调价可以让没有很紧急事情的人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但该措施也可能会导致高峰期拉长。
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孙宁
这要看地铁涨价的幅度,毕竟会有乘客受价格影响。职能部门应先进行客流分析,通勤及非通勤人群在客流中的比例,之后再计算增长多少钱能将部分乘客合理分流。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 陈艳艳
票价过低刺激出行需求向地铁转移,地铁部分线路处于超负荷水平。地铁财政补贴需求不断扩大,不仅给企业和政府财政带来较大负担,更重要的是会给地铁运营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北京市人大代表 宁滨
|反对方|
上班的时间,没办法自己去调节。出台这个方案,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整个的早晚高峰拥挤出现实质性变化,尤其是早高峰。有意识地把公共资源向城市周围扩散,调整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我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昕
公共交通对上班族而言是一种“刚需”。在地铁和地面公交都严重饱和的情况下,地铁调价很难分流出人来。对待这种刚需,价格失灵。
媒体评论员 李迎春
上下班高峰期,地铁是相对可以准时到站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涨价会使生活成本增加,不过在价格承受范围内,我还是会选择地铁。
北京市民 叶璐
徐康明
美国3E交通系统咨询公司高级咨询专家
用价格分散客流量是可选项
2007年北京实行公共交通低票价,是一个很合理的重大民生举措,但这种涉及投入的民生举措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效性已经过了。
从政府角度来讲,长期追求公共交通“低票价、高补贴”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同样还有很多民生项目需要政府投入。从交通发展的角度讲,北京的公共交通票价8年来一直维持2元的低票价,但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同时,进一步扩大公交服务覆盖面、服务层次的扩展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也都需要加大投入。北京的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已经滞后了,可以仿照国外一些城市为了鼓励错峰出行,采取了正常票价基础上,在非高峰时段降低票价或者免费的方式。从这几点来讲,我个人认为完全有必要对公交地铁进行调价。
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是未来“可选项”之一,但对于“刚性”需要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来说意义不是很大。目前国外一些城市为了鼓励错峰出行,采取的措施是在正常票价基础上,在非高峰时段降低票价或者免费。北京地铁如果在高峰期调价,应该和整体价格调整方案一起出台。
当然,调整票价绝对不是为了抑制地铁高客流的增长,不应该用价格来抑制人们的出行需求,而是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公交服务来分流客流。
佘宗明
时事评论员
调价不易改变“刚需”人群
北京地铁调价,对涨价反对的声音居多,它包含人们的现实诉求。“2元通票”已经持续多年,与低价俱来的,还有财政补贴的与年俱增。
看上去,让票价因“时”制宜,似乎不乏正当性。但问题是,地铁调价果真能起到“分散客流”的效果吗?应看到,涨价能吓退短距离出行者,却消减不了海量的“地铁出行刚需”。细想下就知道,若非生活所迫,谁会宁愿忍受“被挤成相片”的痛苦,在“每平方米10个人”的地铁里受罪?
地铁之于许多上班族,是不得已的选择。要治“挤”,须以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为前提,比如说,增强运力,缓解营运资源紧张;优化线路设计,让民众少些“转车”折腾;增加夜班公交、地铁,把控好发车间隔等。
再者,地铁作为日常性出行交通工具,其票价浮动对很多人带来切身影响。
毋庸置疑,低票价策略,在短时间或者一定程度上或许能起到刺激出行需求方式的转移。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的拥挤问题。公共交通,向来都具有“普惠性”,廉价票制,又总被视作北京“首善招牌”。基于此,地铁调价,须慎之又慎,就算非“调”不可,也该有充分酝酿,该有灵活的补偿机制,更要有公共交通短板的补全作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