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标教学法”中导学环节的基本做法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分类法的教学方法包含四个教学环节,即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其中导学达标是整堂课的中心环节,教师"导"是关键,学生"学"是重点。实践证明,让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才能有真正的教学。
其他文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多媒体技术。如今的数学优质课中,也处处能看到多媒体课件的精彩“表演”,多媒体课件俨然成为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笔者认为对于多媒体的应用,既不能一味依赖,又不能全盘否定,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设计教案,合理选取素材,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成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拟结合一年级上册“统计”的设计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一、素材的选
<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课主题图是一个由许多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以前多次教学没有重视,都忽略掉了。但参与了一位同事的磨课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说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活动、游戏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积累多样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直观中促进思维  康德曾说过:“
文章阐述了学生参与习作教学活动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真情实感地表达,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享受生活,运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