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副对联,千夫所指
  
  因强烈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和捍卫山东、青岛主权等因而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至今已九十个年头了。当年数千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时响亮地喊出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贼何人?看“五四”当天游行队伍中一面大白旗上写着的一副“挽联”便知: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下署:“学界泪挽遗臭万古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署款中提到三人,对联中提到二人,矛头所向、目标所指,都十分清楚明白。然而,对联将卖国贼曹、章与两位古人联在一起,分别称他们为“曹瞒遗种”与“章惇余孽”,却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历史上曾被人称作“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对联中的“曹瞒”即指他。不称“孟德”而称“阿瞒”或“曹瞒”,带有鄙夷贬斥之意。曹操官至宰相,东汉献帝时晋爵魏王,是历史上毁誉纷纭的人物。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吴人所作《曹瞒传》再到民间戏剧舞台,都渲染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以及滥杀无辜、屠城坑卒、权谋奸诈与酷虐残忍的一面,基本上将他刻画成一个“功著而虐深,才高而诈极”的“鬼蜮之雄”式的反面典型。在民间,尤其是在1919年之前的民间,这种“一边倒”的评价几成定论。惟其如此,因为曹汝霖姓曹,人们便将他与曹操挂上钩,骂之为“同宗”之“遗种”,以宣泄人们对这位卖国贼的切齿痛恨。
  上联中曹操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下联提到的章惇,就相形见绌了。不过翻看《宋史》,便知道他也是北宋年间一位翻云覆雨、权倾朝野的重臣,宋神宗、宋哲宗以及高太后听政时期曾先后担任要职,直至位居宰相之尊。后人指责他的主要罪状,是擅权谋私和挟嫌报复构陷政敌。比如说章的父亲在家乡强夺民田,百姓告发,章反将告状人收捕下狱诬陷治罪;比如章倚仗哲宗赵煦之势,勾结朋党,对持不同政见的元祐党人大肆报复,罗织罪名,制造了大量的冤案,使不少人无辜冤死并累及妻小;比如章重用奸臣蔡京,以至蔡京跋扈横行贻患后世……载于正史中的这些劣迹,使章惇成为一个权奸弄臣式的反面角色。于是,人们将现实中的卖国贼章宗祥与这位章姓“祖宗”挂起钩来,取其“擅权误国”的“共同点”而将他们钉在同一根耻辱柱上了。
  尽管这副对联在比附中有不尽妥帖之处,我们还是应当充分理解对联撰写者当时的良苦用心与深刻寓意。“比喻都是跛足的”(列宁语),将古人、今人进行比附之时,只能“取”其某些相似之处,却不可能求其百分之百的吻合。由于要寻找姓氏相同的古人和今人,所以就增加了比附的难度。按理,古人中最是货真价实、臭名昭著的卖国贼,当数南宋时迫害岳飞的秦桧,可惜曹汝霖、章宗祥都不姓秦,不能生拉硬扯攀上秦桧。顺便提及,昔有姓秦名涧泉的一位文士,为“西湖岳墓”撰联云:“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姓甚名谁本属无辜,因奸相姓秦而愧与同姓,因国贼名桧而羞与同名,其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人心之向背一至如斯,祸国殃民者宜悬崖勒马矣。
  “五四”时讥讽曹、章的那副对联,应当说是充满智慧的,用“挽联”的形式诅咒其死有余辜,更是意味深长的。将古代的两位“误国”的权臣与当今的两位卖国的官僚联在一起,利用他们的姓氏相同而加以类比鞭挞,刺古讽今,亦庄亦谐,不仅骂得解恨,刺得尖锐,还使人产生形象的联想,增加了文化的蕴藉和历史的内涵,批判的锋芒痛快淋漓,讽刺的效果也益加彰显,使人读之忍俊不禁,故而能脍炙人口,传之后世。
  
  桑梓除“名”,立碑记耻
  
  “五四”时举国上下公认的“国贼”是曹、章、陆三人。然而在前文所述的那副对联中,却只是讥刺了曹、章二人,并未涉及陆宗舆。是不是陆的罪行较轻、民愤较小?非也。从当时揭露的事实来看,正是这个陆宗舆,早在1914年担任袁世凯政权的驻日公使时,面对着日本在中国山东半岛强行登陆,竟然在自己的国土上划出一片“交战区”拱手交给日本。在次年的中日“二十一条”签订之后,陆又代表中国政府在东京与日本政府交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段祺瑞执政后,陆担任制币局总裁,还兼任被民众讥为“贩卖中华民国掮客总会”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充当日本对华发放高利贷的代理人,将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金矿抵押给日本,此举可谓经济上与主权上的双重卖国。这位亲日媚日的两朝“元老”,其卖国罪行,至少与曹、章二人是可以并肩比“美”而不至稍有逊色的。那副对联之所以“放”过了陆宗舆,完全是因为对联本身的特定格式所限。众所周知,对联是由上与下、平与仄相对仗的两个句子组成,如果上、下两联一句讲一人,两句就不可能讲三人,否则难以对仗。加之那副对联的艺术构思是“拉”古人来比附今人,从曹汝霖和章宗祥的姓氏,较容易地“找”到了历史上可与之“对应”的曹操和章惇;而陆宗舆,也许一时间还难以找到古人中的陆姓坏人与之“媲美”。这样,陆宗舆就被这副匕首投枪式的对联暂时“放”过了、“饶”过了。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放”不过他“饶”不过他的,大有人在;而且,不是别人,正是陆宗舆桑梓之地的家乡父老。
  “五四”发生后一个多月的1919年6月13日,陆宗舆家乡浙江海宁县城人山人海,群情激愤,正举行一次首开先例的“万人公决大会”,公决的内容,是要将陆宗舆这个海宁人的败类“开除”出海宁。大会的主持人公布了陆宗舆的桩桩罪行,最后宣布了表决结果:一致同意今后永远不认陆宗舆为海宁人!大会还提议为这个卖国贼立一座遗臭万年的石碑,结果是群起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当场就筹集了一笔钱,交给石匠回去赶造石碑,石匠很快就打造出了三块石碑,上面都刻着‘卖国贼陆宗舆’六个大字。这三块石碑被分别立在邑庙前和北门外的海塘镇、海塔下三处。一时之间,方圆百里的人都闻讯赶来看热闹,‘途为之塞’”(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触摸历史》)。
  据说,远在北京的陆宗舆将此看作“千古奇辱”。不过,他并未知辱而改。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陆应聘担任汪精卫伪政府高级顾问,继续附逆为日效劳。此虽为后话,却能反证海宁人民的“公决”是何等准确何等公道。
  历来只听说过:某人籍贯虽不在当地,然因对当地带来福祉或增添荣誉者,被该地破例地吸收为“荣誉市民”;却未曾听说过,某人生于兹长于兹,却为家乡所不齿、桑梓所不容,“江东父老羞于认”而“开除城籍”者。陆宗舆算是开了先例。
  如此,那副对联和这座石碑,便成为“五四”时的两段佳话,而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
  一副对联一座碑,个中道尽是与非。
  尔曹身与名俱灭,自古人心不可违!
其他文献
十一世纪,在中国是宋真宗到宋哲宗这段时期。这一百年,其实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从真宗即位到仁宗去世(998—1064年)是上半段;从英宗即位到哲宗去世(1064—1101年)为下半段。由于下半段以“三苏”为代表的文艺大家联袂登场(他们的光芒甚至部分遮蔽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相形之下,上半段的“巨星”们只能是以政治功业为自己的强项了。事实也正如此,真宗、仁宗两朝,没有什么一流的大文艺家,而政治家却可以开出
费孝通先生是吴文藻教授最得意的学生,1930年插班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时,正值吴先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事业的初期。费孝通先生此前所受的教育,使他相信吴先生做学问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愿意跟着他走,吴先生也为他精心安排学习的道路。1933年燕京毕业后,吴先生让他投考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Shirokogorov)教授学习人类学,打下了扎实的体质人类学基础;1935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与教育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与执行的关键。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走向,但也要充分意识到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极不均衡。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不可或缺。但目前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较多,一是发展不均衡问题,二是投入力度不足问题。前者,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
【摘 要】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对习作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不足,在写作时常常缺乏素材,为了完成任务,便出现了硬凑字数、胡编乱造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学会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
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先拜码头,找门子,傍高枝,寻找话语平台,方可发迹有望,不致被淘汰出局。其过程无非先是屈身为奴,之后做大做强,其成名速度堪比养鸡场里快速繁殖的肉食鸡。倘此说法成立,曾经不无神圣的评论确已成为与时俱进的垄断性行当。尤其在文学凋敝评论式微之际,
作家与画家的工作都是创造艺术形象,但作家是以文字营造形象的人,其表达方式与画家有很大距离。相比之下,作家能画者要比画家能文者少得多。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极高的赞誉,后世的诗人何尝不想踪迹王维,可又有几人能到此境界?因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能画。就是道破这一点的苏东坡,绘画上的造诣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但能娴熟地运用文学语言,而且能娴熟地运用绘画语言,两副笔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所以作家中
不是因为战乱,也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因为一顶铁冠加身,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我便经历了三年逃亡生活。  1960年夏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由于始终做不出令人信服的悔罪状,仍然是“带帽右派”。结果,被发配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农学院图书馆当了一名图书出纳员。我是调干生,上大学之前就结了婚,爱人在山东潍坊钢铁厂工作。有一天,市委组织部一位部长到她的厂里视察,见她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与世长辞了,中国又痛失一位文化大师。回想起我从事顾准研究岁月里,得到过先生的热忱帮助和精心指导,如今顿失恩师,不禁悲从中来……  我在进行顾准研究时,曾经多次向先生请教,在我的印象中,元化先生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底色,正直善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与他相处,那种温润,如同摩挲着一块古朴的美玉。先生还十分关心拙作《顾准的最后二十五年》和拙编《顾准再思录》的出版,亲笔题写了书名,还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应在落实“新课改”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来说,应更加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努力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工作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年级英语;写作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
【摘 要】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就是学生和语言之间发生“联系”才有了语文学习。而学生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思想、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就是“言意互转”“言语和精神共生”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专题;教学;行与思  某天早上微信推送中有吴泓老师的《论语》专题导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