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时代,知识以超文本为载体,传递着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为一体的超文本信息。在超文本文件中,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寻找独特的路径,激活某些链接点,建立新的结点,按照理据、逻辑、幻想或碰巧,在空间世界活动。超文本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互文性和无中心性等特点,它可以连接世界上所有其他含有信息的计算机,构成媒介的无限延伸。超文本的出现,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步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过度到以超文本思想为主导的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
一、超文本范式的特征
1.非线性结构和“书写者”文本
超文本是一种流动的、开放的形式,在电脑显示器上出现,又很快消失,因为电子文本是不断活动的世界。超文本从来不是稳定的,从来不与读者带给它的变化语境脱离。而这种不稳定性与超文本的非线性特征关系密切。人们在进行超文本写作和阅读时,不必按照某个既定的顺序进行,可以跟随链接实现文本间的跳跃。Barthes分析了超文本创造了新的阅读体验,他将阅读划分为书写型和读者型。读者型文本展现的是流畅的线性阅读,人们随时可以回顾已经阅读过的文本。传统的读写文本属于读者型文本,是一种直线性、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文本形式。超文本属于书写者型文本,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由无限众多意义的构成。能使“读者不再是消费者,而是文本的产生者”。超文本以结点为基本单元,以链为枢纽,以网络为平台,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网状结构,彻底打破了读者型文本的线性结构。当读者打开一个超文本时,就好象进入到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了单一的秩序,没有了稳定的、清晰的线索。从纵向看,每一个链接点的后面都潜伏着无限玄机。只要读者点击的链接点不完全相同,他的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阅读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从横向分析,各链接点之间是相关、相对的。一部超文本作品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化的、不稳定、不断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大干世界。超文本要求具有主动性的读者,鼓励读者的互动。在构建超文本时,读者有权参与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建立。他可以对现有文本进行注解、编辑,在网络中添加新文本,创建文本之间的新链接一样。在超文本中,意义的产生依赖听者,更甚于说话者;意义的合成发生在读者方面,更甚于作者方面。
2.口述与读写的融合
文本的发展经过了口述、读写到现在的超文本。人类文明最早通过口述方式传递,随着技术手段的出现,人类学会运用书写工具,依靠读和写来进行交流。口述和读写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形式,而且是思维的方式。口述依赖于声音,是说话人最本能的表达思想的方式。读写依赖于双眼的视觉。语言学家Saussure让人们注意口述言语的第一性,它是所有语言交际的支撑。人类学家Edmund Carpenter说:“文字像交响乐的指挥一样,把各种感觉融合到一起,它把视觉尊奉到只有它才信得过的程度,……视觉是最高的,所有其他感觉都臣服于它。”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读写被看成是个体和社会的进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事实上,口述和读写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在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知识的传递方式中,二者皆而有之,二者之间是一种不间断的动态互动。
超文本是网络文本,是多媒体的、多语式的文本。它在电子网络中采用电子话语进行交际。电子话语存在于口语会话和从语境抽象出来的书面文本之间的连续体,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在超文本中既可采取字符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同时使用一些情感符号来传递我仃)的感情。因此,我们说在读写文化中不识字者就是文盲,那么,在超文本时代不会电子话语者就会戴上“机盲”帽子。
二、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
如果将超文本仅仅理解为文本间的便捷存取、视听技术的普遍化,那不过是教学与学习手段上的一点改进,并不能让外语学习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超文本学习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关联的教学与学习语境,从而使外语学习走出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孤立的语言知识点所纠缠的枯燥学习模式。
1.非线性结构适合人类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通常是非线性、跳跃性、弥散性的,知识的记忆存储、搜索再现也是网状结点性状的。
超文本结构非线性特征最适合人类本来的思维方式。网络思维是由众多结点相互连接起来的、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发散性的网状结构。超文本技术手段给大脑思维表达充分的自由,使人们的想象能力强大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增强了人们发散性想象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超文本链接的跳转、开放和非线性形成了超文本结构的游动特征,超文本世界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顺序本身就在阅读者的处置之下。因此,在网络世界中通过链接而产生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
超文本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选择,使学习者从传统文本的霸权构思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学习者完全可以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空,进行随意的跳跃。
2.关联理论支持下的外语教学超文本化
关联理论是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有关话语理解的理论,它将语言交际和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推理和思辩就是寻找关联、寻找与自己的认知语境相关联的信息,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含义,主要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根据关联理论,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来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关联依赖语境,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和认知能力。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音效果差,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
从语言学视角出发,超文本是对传统语言系统即读写媒介的延伸。超文本超出了线性规则的语言结构,一方面实现了文本内各成分之间的跳转连接,另一方面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链接组合,通过交互连接与构建扩大了文本语境范围和语境关系,创造了有机的信息空间,加强了非线性的联想式风格。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正由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向语篇教学转变,语篇教学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要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关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语篇关联的建立在于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重组已学知识并突破线性存取知识的束缚,自由地存取已学或计划学的内容。而传统纸质教材的静态形式和线性存取成为语篇关联最大的障碍,它无法照顾到学习者多样的需要。
按照建构学习理论,学习内容需要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的存取,才有可能成为学习者的知识。超文本由于其自身 的开放灵活性、多维的、非线性成为促进认知灵活性的理想工具,能够提升传统学习环境所不能提供的认知灵活特征。它解决了文本间的意义跨越性关联,学习者可以借助教师为其搭建的“手脚架”,在网络媒体知识的迷宫里漫游,即时直接到达所需要存取的内容。这种关联理论教学在传统的纸质教材和“黑板耕耘”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在外语教学中,对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关系孰先孰后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实际上是口述和读写之争。超文本的出现为学习者营造了合适多样的认知语境,学习者可同时运用多种认知方式,借助超文本链接形式和可视化宏观结构,依照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意向,确立听说读写技能的认知进程,搭建起由已知通向新知的桥梁。
3.去权威化和民主协作学习
超文本的出现正日益广泛而深刻地重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权利关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话语逻辑和自我认同。在现实社会中,身体不仅维持着一个人基本生命,而且表明了个人的身份和个性。而在超文本世界中,人们可以忽略或创造一个出现在网络空间的身体,将自己从物理身体强加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变得更加平等。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扮演各种化身,随心所欲地重塑自我,从而使自己的身份呈现一种流动、多重、不确定和零散的面貌。当个体以虚拟化身进入到超文本信息空间,就会和其他化身发生关系,形成虚拟社群。而对于学习者来说,虚拟社群的成员身份与之平等,尽管他们有可能是老师、同学或某个权威人士。Barthes指出“在这种理想文本中,有许多网络并互动,不存在一个网络超过其它网络……”。Landow根据他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协作的经验,指出,“在超文本环境中,所有写作成为共同协作的写作。通过读者自己的选择产生文本时,主动的读者与作者协作”。超文本把教师和学生拉近,达到同一水平,这种平等自由精神体现了非阶级性和民主性。
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方兴未艾,随着超文本教学实践的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特征以及超文本对人们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为认知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在超文本语境下,网络的便捷链接和非线性特征对传统理性认知活动中具有的方向感和历史感构成严重威胁;另外,网络具有的超强记忆力,使人们能轻松地借助数据库接近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以及思维架构的弱化。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超文本范式的特征
1.非线性结构和“书写者”文本
超文本是一种流动的、开放的形式,在电脑显示器上出现,又很快消失,因为电子文本是不断活动的世界。超文本从来不是稳定的,从来不与读者带给它的变化语境脱离。而这种不稳定性与超文本的非线性特征关系密切。人们在进行超文本写作和阅读时,不必按照某个既定的顺序进行,可以跟随链接实现文本间的跳跃。Barthes分析了超文本创造了新的阅读体验,他将阅读划分为书写型和读者型。读者型文本展现的是流畅的线性阅读,人们随时可以回顾已经阅读过的文本。传统的读写文本属于读者型文本,是一种直线性、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文本形式。超文本属于书写者型文本,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由无限众多意义的构成。能使“读者不再是消费者,而是文本的产生者”。超文本以结点为基本单元,以链为枢纽,以网络为平台,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网状结构,彻底打破了读者型文本的线性结构。当读者打开一个超文本时,就好象进入到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了单一的秩序,没有了稳定的、清晰的线索。从纵向看,每一个链接点的后面都潜伏着无限玄机。只要读者点击的链接点不完全相同,他的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阅读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从横向分析,各链接点之间是相关、相对的。一部超文本作品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化的、不稳定、不断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大干世界。超文本要求具有主动性的读者,鼓励读者的互动。在构建超文本时,读者有权参与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建立。他可以对现有文本进行注解、编辑,在网络中添加新文本,创建文本之间的新链接一样。在超文本中,意义的产生依赖听者,更甚于说话者;意义的合成发生在读者方面,更甚于作者方面。
2.口述与读写的融合
文本的发展经过了口述、读写到现在的超文本。人类文明最早通过口述方式传递,随着技术手段的出现,人类学会运用书写工具,依靠读和写来进行交流。口述和读写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形式,而且是思维的方式。口述依赖于声音,是说话人最本能的表达思想的方式。读写依赖于双眼的视觉。语言学家Saussure让人们注意口述言语的第一性,它是所有语言交际的支撑。人类学家Edmund Carpenter说:“文字像交响乐的指挥一样,把各种感觉融合到一起,它把视觉尊奉到只有它才信得过的程度,……视觉是最高的,所有其他感觉都臣服于它。”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读写被看成是个体和社会的进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事实上,口述和读写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在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知识的传递方式中,二者皆而有之,二者之间是一种不间断的动态互动。
超文本是网络文本,是多媒体的、多语式的文本。它在电子网络中采用电子话语进行交际。电子话语存在于口语会话和从语境抽象出来的书面文本之间的连续体,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在超文本中既可采取字符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同时使用一些情感符号来传递我仃)的感情。因此,我们说在读写文化中不识字者就是文盲,那么,在超文本时代不会电子话语者就会戴上“机盲”帽子。
二、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
如果将超文本仅仅理解为文本间的便捷存取、视听技术的普遍化,那不过是教学与学习手段上的一点改进,并不能让外语学习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超文本学习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关联的教学与学习语境,从而使外语学习走出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孤立的语言知识点所纠缠的枯燥学习模式。
1.非线性结构适合人类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通常是非线性、跳跃性、弥散性的,知识的记忆存储、搜索再现也是网状结点性状的。
超文本结构非线性特征最适合人类本来的思维方式。网络思维是由众多结点相互连接起来的、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发散性的网状结构。超文本技术手段给大脑思维表达充分的自由,使人们的想象能力强大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增强了人们发散性想象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超文本链接的跳转、开放和非线性形成了超文本结构的游动特征,超文本世界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顺序本身就在阅读者的处置之下。因此,在网络世界中通过链接而产生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
超文本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选择,使学习者从传统文本的霸权构思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学习者完全可以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空,进行随意的跳跃。
2.关联理论支持下的外语教学超文本化
关联理论是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有关话语理解的理论,它将语言交际和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推理和思辩就是寻找关联、寻找与自己的认知语境相关联的信息,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含义,主要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根据关联理论,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来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关联依赖语境,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和认知能力。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音效果差,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
从语言学视角出发,超文本是对传统语言系统即读写媒介的延伸。超文本超出了线性规则的语言结构,一方面实现了文本内各成分之间的跳转连接,另一方面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链接组合,通过交互连接与构建扩大了文本语境范围和语境关系,创造了有机的信息空间,加强了非线性的联想式风格。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正由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向语篇教学转变,语篇教学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要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关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语篇关联的建立在于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重组已学知识并突破线性存取知识的束缚,自由地存取已学或计划学的内容。而传统纸质教材的静态形式和线性存取成为语篇关联最大的障碍,它无法照顾到学习者多样的需要。
按照建构学习理论,学习内容需要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的存取,才有可能成为学习者的知识。超文本由于其自身 的开放灵活性、多维的、非线性成为促进认知灵活性的理想工具,能够提升传统学习环境所不能提供的认知灵活特征。它解决了文本间的意义跨越性关联,学习者可以借助教师为其搭建的“手脚架”,在网络媒体知识的迷宫里漫游,即时直接到达所需要存取的内容。这种关联理论教学在传统的纸质教材和“黑板耕耘”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在外语教学中,对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关系孰先孰后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实际上是口述和读写之争。超文本的出现为学习者营造了合适多样的认知语境,学习者可同时运用多种认知方式,借助超文本链接形式和可视化宏观结构,依照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意向,确立听说读写技能的认知进程,搭建起由已知通向新知的桥梁。
3.去权威化和民主协作学习
超文本的出现正日益广泛而深刻地重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权利关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话语逻辑和自我认同。在现实社会中,身体不仅维持着一个人基本生命,而且表明了个人的身份和个性。而在超文本世界中,人们可以忽略或创造一个出现在网络空间的身体,将自己从物理身体强加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变得更加平等。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扮演各种化身,随心所欲地重塑自我,从而使自己的身份呈现一种流动、多重、不确定和零散的面貌。当个体以虚拟化身进入到超文本信息空间,就会和其他化身发生关系,形成虚拟社群。而对于学习者来说,虚拟社群的成员身份与之平等,尽管他们有可能是老师、同学或某个权威人士。Barthes指出“在这种理想文本中,有许多网络并互动,不存在一个网络超过其它网络……”。Landow根据他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协作的经验,指出,“在超文本环境中,所有写作成为共同协作的写作。通过读者自己的选择产生文本时,主动的读者与作者协作”。超文本把教师和学生拉近,达到同一水平,这种平等自由精神体现了非阶级性和民主性。
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方兴未艾,随着超文本教学实践的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特征以及超文本对人们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为认知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在超文本语境下,网络的便捷链接和非线性特征对传统理性认知活动中具有的方向感和历史感构成严重威胁;另外,网络具有的超强记忆力,使人们能轻松地借助数据库接近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以及思维架构的弱化。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