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地域性特色对油画风景创作的影响

来源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闽东地域性对油画风景创作的发展与运用,主要从地域文化与风景油画的关系、闽东地域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及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艺术学、美学角度探讨闽东地域环境对风景油画创作题材、艺术语言及风格的影响.使人们在深层解读地域油画风景作品时,能更深入了解关于闽东的社会和人文历史,从而探讨地域性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使闽东油画风景创作拥有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和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闽东地域的文化传播和发展.
其他文献
传承民俗文化,建造特色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题材彩绘作为一种装饰艺术,能够将一些民风民俗、地方精神、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明,进而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起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突出城市独特韵味的作用.民俗题材彩绘在城市公共空间充分承载起美化城市、教化民众、传承文化的职能.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但在司法适用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形式上该原则界定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在方式上该原则的适用不规范,出现向一般条款逃逸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问题.除此之外,该原则的类型化也不健全,具有本土类型化条件缺失和滞后性的问题.结合该原则的相关理论实践和域外经验可以进一步完善其司法适用.应当构筑该原则的本土化内涵与外延,统一相关表述、明晰内涵外延、充实本土化内容.同时,还应建立该原则司法适用的动态体系,完善立法体系,树立价值体系,明晰规范体系.除此之外,应
豫西北地区火神信仰盛行,供奉火神有祝融、燧人氏、炎帝、阏伯;祭祀时间有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十六、正月十九、正月二十九和六月二十三等;各县乡火神庙林立.从碑刻资料看,清代豫西北各县不断有创建或重修火神庙的记载,各县各村多建有火神会,组织献戏和相关祭祀活动.
借用语言年代学年代测算理论,以斯瓦迪士的一百个词的修正表为主,在著名闽语研究者林寒生2002年的《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中检索修正表词汇,缺失部分辅之口语调查,方言土白本字与语音考证等工作,对福安土白词汇进行语言年代学考察.经测算,福安方言与北方汉语分离的时间在公元786——1142年之间,这个结论与现有文献与学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也为其他土白语汇的年代测算提供理论借鉴.
面对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洛阳市应从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对外交通枢纽、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发挥人才红利等方面着手,大力破解开放程度较低、交通基建承载能力不足,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少、人才红利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洛阳作为到副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洛阳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回避制度是程序正义的必要组成,而自行回避则是回避制度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国家监察程序中自行回避制度的功能实现既需要外在约束,也需要内在自觉.自行回避制度虽然在我国存在法治传承,但由于回避事由内生性和信息源不对称性的现实存在,导致该制度作用发挥存在隐忧.基于此,国家监察程序中自行回避功能实现的根本在于相应程序制裁制度完善,使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行使中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实现预期.
玄奘故里滑城河说所持的理由不足以立论,因为道宣所说的“缑氏故城”并非是指滑城河故城遗址,而是指引礼寨;招提寺位于府北村,而非滑城河村,如果招提寺是为玄奘而建,那么玄奘故里可能是府北村,但证据不足.真正的玄奘故里在偃师南部缑山一代是可信的,但现有的资料无法确定具体地点.
安妮·普鲁的代表作《船讯》是一部充满流动性色彩的小说.依据彼特·阿迪的流动性相关理论,《船讯》体现出人口流动、资本流动和文化流动等现象.流动性作为机会和自由的象征,促使人们获得更多财富,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轨迹,使其获得重生,彰显出流动性解放的力量.同时,流动性导致国际资本的渗透,使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以及地方特色消失,揭橥出流动性的破坏力.最后,兼具解放和束缚力量的流动性也展露出其悖论.在普鲁笔下,流动性具有矛盾属性,披露出其暗含的内在张力.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触下,中间阶级是其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他们曾多次论述这一阶级,厘定了其概念,描绘了其特征,预测了其命运,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准备了条件.在新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学习、理解这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且也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层状况提供了理论基准和方法论启迪,有助于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适应力.
近年来,我国刑事立法呈犯罪化趋势,理论上对未来刑事立法的走向产生了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犯罪化或非犯罪化不是立法者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经过一系列立法后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们需要保护的法益逐渐增加,而刑法目前还存在漏洞,刑法必须扩大犯罪圈.我国的犯罪化立法符合法益保护原则,并不是情绪性立法,也不违背谦抑性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扩大刑法处罚范围.今后的犯罪化立法应当继续秉持谦抑性原则的要求,通过调整刑罚结构、司法上实行非犯罪化等来维持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