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信息处理行为的法律规制

来源 :学习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648491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两审判决,特别是司法实务机关对生物识别信息处理的认识,为我国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司法实践的样本.人脸识别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人脸识别信息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遭受的损害后果可能伴随终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又加大了信息主体隐私、个人信息、财产安全甚至人权受损害的频率和程度.严格规范人脸识别信息处理行为,对人脸识别信息进行特殊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人脸识别信息保护规则的构建,应秉承“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处理原则和严格的告知同意规则,将允许例外处理中“特定、充分、严格”的标准具体化,并要求信息主体针对人脸识别处理行为作出明确、单独的专项同意,实现对人脸识别信息更高强度的保护.
其他文献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创新与发展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驻村工作队制度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思想与实践来源;在地方党委、政府创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并成功实践后,精准扶贫时期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上升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并在全国推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作为农村治理的一项长效机制,并完善了基本制度内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背后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中,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有效对接是该制度产生与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为抓手,致力于实现法治中国的战略定位,为实现监督公权力反腐败法治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阐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关于监察法治论述,并付诸当下中国监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法治实践.建基于权力监督全覆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监察法治论述着力于腐败治理制度化,实现执政党长期执政;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监察法治化;主张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进行宪法修正和制定监察基本法,确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宪法定位和监察权运行的基本
习近平政德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智慧结晶,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基础丰厚,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其确定了道德本源,我国传统政德智慧为其导入了道德基因,中国精神为之注入了道德活力.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习近平长期的政治实践促成其萌生、发展和成熟,它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他国政党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