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用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由城中心向外呈现出明显扩张趋势。本文以西宁市区为例,利用统计数据和规划图,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外部扩张和内部分异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来研究西宁1985--2012年间城市用地动态扩张变化及其机制。文中先总结了西宁城市用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其次,分析了西宁城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公园绿地这些主要城市用地类型的分异过程与特征;最后,探讨影响西宁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西宁市 城市用地 分异 驱动力
研究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及结构组成的变化,分析其动态演变过程,探索促使其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一方面客观认识城市扩建过程中各类土地变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完善从城市视角人类活动对人地关系系统演化的作用和机制[1]。城市用地承载着极其复杂的人类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明显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不仅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发展,更对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城市用地扩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城市发展的实际考虑,城市用地的外部扩张和内部分异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2]。在不同的驱动力影响下,每一类型的城市用地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着变迁,形成城市用地内部分异。因此,本文从城市用地的外部动态扩张和内部分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宁城市用地的扩展变化,及其形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角,坐落于黄河支流湟水河的上游。市区主要为东西狭长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261.2m,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366.7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避暑城市之一,有“夏都”之称[3]。西宁市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通讯中心,全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西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
2.西宁城市用地扩展
西宁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前,当时西部地设西平郡,乃为西宁建城之始,西宁城从东汉建安十年开始,经三国、北魏、西魏、唐、北宋、明清等朝代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宁屡经战火,数遭浩劫,直到新中国建立时,全市面积不足30km2,城区仅3km2,人口7万左右,整个西宁城市经济萧条,市容破败,市政公用建设残缺不全[4]。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扩展的速度和规模急剧加快,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颇为显著。本文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规划图,从宏观角度分析西宁城市用地的外部动态扩展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西宁市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的内部分异规律,并探讨影响城市外部扩展与内部分异的驱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城市用地面积由1949年的3.0km2增加到2011年的 128.4km2,[5]增加了近43倍(图1),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用地扩展的面积和速度在各个时段又有所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西宁城市用地面积变化呈现出逐年增加态势并表现出阶段扩张特性。在1949—1959年10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3.0km2增加到30km2,增加了27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2.7km2,扩展速度较快;在1959-1990年30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30km2增加到51.52km2,增加了21.52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到0.72km2,扩展速度较慢;1990-1999年9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51.52km2增加到57.17km2,增加了5.65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0.63km2,扩展速度较慢;在1999-2000年1年时间从57.17km2增加到72.75km2,增加了15.05km2,扩展速度非常之快;在2000-2011年11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72.75km2增加到128.4km2,增加了55.65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5.06km2,扩展长速度较快[5]。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西宁城市用地面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快速推经阶段阶段,改革开放后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其中改革开放后城市用地扩张不如其他两个阶段明显。
3.西宁城市用地动态变化和分异
城市用地分异的实质是城市各种功能分异的表现,因而研究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可以更好的理解城市发展变化的内涵。在西宁城市用地变化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且最为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四类: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截取1985-2012年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一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分析反映西宁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体状况。另一方面分析西宁城市用地内部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的分异过程。
3.1西宁城市用地动态变化
3.1.1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數分析
扩展强度指数是指年均城镇土地利用扩展面积与基年城镇土地利用面积的比值,公式为:
式中:AGR为城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和分别为年和年的城镇用地面积;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6]。并计算出1985-2010年西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扩展强度指数(见表1)。
从西宁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表可以看出:
(1)园林绿地总体上扩张较强,1985-199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较小,为2.76%,扩张较弱;1990-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较大,尤其是在1995-2000年间和2000-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达到11.67%和14.53%,这说明在1995-2005年间园林绿地扩张较强。 (2) 在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在1985-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0.79%、0.38%、0.56%和0.62%,扩张较强;在200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仅为0.11%,扩张较弱。
(3) 生活居住用地198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1.27%、0.37%、1.77%、3.39%和1.51%,扩张较强;相比较而言,1990-199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为0.37%,扩张较弱。
(4) 对外交通用地在1985-1990年间、1990-1995年间和2000-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0.71%、2.07%和5.2%,扩张较强;在1995-2000年间和200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1.25%和0.11%,扩张较弱。
通过上述分析,一方面西宁城市不同类型用地之间其扩展强度差异明显:在城市空间扩张中,园林绿地、生活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扩张较强,工业用地扩张较弱。另一方面,西宁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变化具有明显波动性。1995-2005年间是呈扩张强度最明显的阶段。
3.1.2西宁城市用地分异分析
工业用地:在西宁城市扩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变迁,另一方面工业用地也顺应城市发展与空间扩展的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迁移轨迹。改革开放前是高原新城“嵌入式”建立现代工业综合体系的重要阶段,以工业组团为主导依次沿河谷形成北川、东川、南滩、西川、南川5个工业区,形成了西宁工业布局的初期格局,这一时期的工业用地处于当时城区。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国家政策引导下西宁的工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类别增多,内部分化细密,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转变为主城加外围工业区的的总体框架,同时城市用地结构出现“退二进三”的功能置换。工业用地由市区向郊区、向南、向北扩散。由于规划与土地市场作用的调节,工业用地基本上已经从市中心置换出来,分布在南、北 西郊区地价较低的地带,形成西宁市目前外围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
生活居住用地:人口增长是城市规模扩大的基础因素,在西宁城市用地中,生活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在城市用地内部分异过程中,居住用地的分异现象也较明显。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由于西宁城市自身特殊性质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工作、生活和管理上的便利,各企业开始自己为企业员工构建居住房屋和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城市用地单位“大院式”的格局[7],这一时期生活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西宁市的住宅建设进入高潮,居住用地急剧扩展。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合开发方式的兴起,城市里形成颇具规模的居住小区。进入 90 年代,西宁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为了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各级各类住宅小区开始出现,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目前,随着城市的扩展,再加之西宁相比较青藏高原的其他城市海拔较低,气候宜人,更适合人类居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西宁城,增加了更多的住房需求,导致生活居住用地面积增加,生活居住用地向新城(海湖新区、城南新区)扩展的趋势较为明显。但是目前市中心居住用地密度仍然明显高与于新城区。
交通用地:交通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纽带,对区域的综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宁市所处典型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使得交通发展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尤为重要,因此,交通用地在西宁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变化也较为显著。建国初,西宁城市道路残缺,道路系统不完善,主要有甘青公路、青藏公路、宁互公路和你不够大公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一方面市区内形成主干道交通道路网络,同时形成环城道路系统,中心城区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对外交通道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省道、国道以及铁路干线道路也在不断完善升级,从而形成立体互助式的城市道路系统。
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据着较大比例。西宁城市公园绿地早期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市中心分布较少或者称零星分布。随着城市建设合成石灰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公园,绿地以及河滩林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密度增大。从西宁打造“宜居之城,生态之城”的角度来讲,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远远达不到“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标准,在未来公园绿地面积仍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4 西宁城市扩展机制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对其改造的响应[8],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认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的基础[9]。影响西宁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因素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背景条件 ,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导性条件。
4.1自然环境—— 背景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背景条件。因此,城市的形成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变迁都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宁市作为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就受到地形条件较为明显的约束,进入成长期后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与此同时,各条交通线作为城市扩展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用地依地形沿交通廊道形成放射性拓展的态势。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型城市,而且受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约束,自然环境对西宁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极为突出。西宁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河流二、三和洪积扇,而地形破碎的河漫滩和斜坡地段对用地的限制非常明显。西宁城市在腹地是丘陵河谷地貌,受湟水及其北川河和南川河冲刷,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起伏大,和流沉积作用小,用地间断且范围有限。西宁所处典型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又约束着城市的扩展。这样就决定了西宁建设布局基本沿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纵向延伸,呈现出沿地形、交通线放射“十字”状发展的格局。 4.2 政府的规划与相关政策
政府政策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或约束机制,通常会助长或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的规模和方向[10]。西宁市政府制定的城市规划,对西宁城市土地利用變化产生了引导作用,西宁城市的发展基本上按照规划目标来设计和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宁城市的性质已由最初的军事重镇到青海省省会和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已由耕地为主导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现代城市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以及相应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国家特别是省域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将进一步加快西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优惠引起了内地很多外来企业对西宁市的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上。
4.3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从西宁市1985—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与GDP年均增长率关系可以看出西宁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GDP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GDP增长较快的年份与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基本一致。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大量新兴企业开始兴起,西宁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外快速扩展,耕地、草地等非建设用地在数量和分布上逐年减少[11]。与此同时,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扩张,地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外部投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显性表现。尤其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增大,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表现更为明显。
4.4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因素。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和季节性机械迁移增长,以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与交通运输等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引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12]。西宁市主城区人口从1985年的59.9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34.76万人,而主城区用地面积从1985年的46.9km2扩展到2011年的128.4km2,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3。从图6可以看出,1985—2011年西宁城区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
5、 结语与讨论
28年里,西宁城市用地迅速向外扩展,由于影响城市扩展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城市在不同时段扩展速度有所差异,城市扩展呈现较明显的规律。城市内部各类用地相互转换与迁移这种分异现象是城市扩展的内涵,西宁城市扩展中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这些主要用地类型分异现象明显。不同的阶段,各阶段促使城市扩展的社会与经济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发展中西宁中心城区范围将向西拓展,形成双十字、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城市发展重点将从现状城市中心区转向海湖新区发展,未来城市用地布局以南北、东西两个城市发展轴线为骨架,采用带状组团式规划结构,形成从五四大街沿线以两个点为中心辐射状分布,大十字、西门老城区中心和海湖新区新城区中心“两个中心”的城市布局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卫华.莎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2] 张新焕,杨德刚,陈 曦.乌鲁木齐近50年城市用地动态扩展及其机制分析 [J].干旱区地理,2005(2).
[3] 张忠孝.青海地理)[M].科学出版社,2009.
[4] 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 西宁文史资料(第十辑)[M]. 2003.
[5] 西宁市统计局.西宁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何丹,蔡建明,周璟.城镇用地动态扩展及驱动力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冰川冻土,2009,31(12):149—156.
[7] 黄丽.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过程及发展机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20-21.
[8]吴世新,周可法,刘朝霞等.新疆地区近 10 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5,28(1):52-58.
[9] 张勃,张华.河西地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6):234-238.
[10] 蒲光昕,李玲琴,柏家平等.西宁市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4(28).
[11] 邱春辉,多美丽,乔陆印等.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14(3):123-127.
[12] 黄粤,陈曦,包安明等。近15年乌鲁木齐城市用地扩展动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6,28(3):364-369.
关键词:西宁市 城市用地 分异 驱动力
研究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及结构组成的变化,分析其动态演变过程,探索促使其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一方面客观认识城市扩建过程中各类土地变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完善从城市视角人类活动对人地关系系统演化的作用和机制[1]。城市用地承载着极其复杂的人类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明显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不仅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发展,更对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城市用地扩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城市发展的实际考虑,城市用地的外部扩张和内部分异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2]。在不同的驱动力影响下,每一类型的城市用地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着变迁,形成城市用地内部分异。因此,本文从城市用地的外部动态扩张和内部分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宁城市用地的扩展变化,及其形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角,坐落于黄河支流湟水河的上游。市区主要为东西狭长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261.2m,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366.7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避暑城市之一,有“夏都”之称[3]。西宁市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通讯中心,全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西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
2.西宁城市用地扩展
西宁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前,当时西部地设西平郡,乃为西宁建城之始,西宁城从东汉建安十年开始,经三国、北魏、西魏、唐、北宋、明清等朝代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宁屡经战火,数遭浩劫,直到新中国建立时,全市面积不足30km2,城区仅3km2,人口7万左右,整个西宁城市经济萧条,市容破败,市政公用建设残缺不全[4]。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扩展的速度和规模急剧加快,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颇为显著。本文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规划图,从宏观角度分析西宁城市用地的外部动态扩展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西宁市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的内部分异规律,并探讨影响城市外部扩展与内部分异的驱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城市用地面积由1949年的3.0km2增加到2011年的 128.4km2,[5]增加了近43倍(图1),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用地扩展的面积和速度在各个时段又有所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西宁城市用地面积变化呈现出逐年增加态势并表现出阶段扩张特性。在1949—1959年10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3.0km2增加到30km2,增加了27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2.7km2,扩展速度较快;在1959-1990年30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30km2增加到51.52km2,增加了21.52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到0.72km2,扩展速度较慢;1990-1999年9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51.52km2增加到57.17km2,增加了5.65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0.63km2,扩展速度较慢;在1999-2000年1年时间从57.17km2增加到72.75km2,增加了15.05km2,扩展速度非常之快;在2000-2011年11年间城市用地面积从72.75km2增加到128.4km2,增加了55.65km2,平均每年扩展速度达5.06km2,扩展长速度较快[5]。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西宁城市用地面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快速推经阶段阶段,改革开放后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其中改革开放后城市用地扩张不如其他两个阶段明显。
3.西宁城市用地动态变化和分异
城市用地分异的实质是城市各种功能分异的表现,因而研究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可以更好的理解城市发展变化的内涵。在西宁城市用地变化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且最为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四类: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截取1985-2012年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一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分析反映西宁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体状况。另一方面分析西宁城市用地内部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的分异过程。
3.1西宁城市用地动态变化
3.1.1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數分析
扩展强度指数是指年均城镇土地利用扩展面积与基年城镇土地利用面积的比值,公式为:
式中:AGR为城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和分别为年和年的城镇用地面积;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6]。并计算出1985-2010年西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扩展强度指数(见表1)。
从西宁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表可以看出:
(1)园林绿地总体上扩张较强,1985-199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较小,为2.76%,扩张较弱;1990-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较大,尤其是在1995-2000年间和2000-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达到11.67%和14.53%,这说明在1995-2005年间园林绿地扩张较强。 (2) 在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在1985-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0.79%、0.38%、0.56%和0.62%,扩张较强;在200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仅为0.11%,扩张较弱。
(3) 生活居住用地198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1.27%、0.37%、1.77%、3.39%和1.51%,扩张较强;相比较而言,1990-199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为0.37%,扩张较弱。
(4) 对外交通用地在1985-1990年间、1990-1995年间和2000-2005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0.71%、2.07%和5.2%,扩张较强;在1995-2000年间和2005-2010年间扩展强度指数分别为-1.25%和0.11%,扩张较弱。
通过上述分析,一方面西宁城市不同类型用地之间其扩展强度差异明显:在城市空间扩张中,园林绿地、生活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扩张较强,工业用地扩张较弱。另一方面,西宁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变化具有明显波动性。1995-2005年间是呈扩张强度最明显的阶段。
3.1.2西宁城市用地分异分析
工业用地:在西宁城市扩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变迁,另一方面工业用地也顺应城市发展与空间扩展的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迁移轨迹。改革开放前是高原新城“嵌入式”建立现代工业综合体系的重要阶段,以工业组团为主导依次沿河谷形成北川、东川、南滩、西川、南川5个工业区,形成了西宁工业布局的初期格局,这一时期的工业用地处于当时城区。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国家政策引导下西宁的工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类别增多,内部分化细密,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转变为主城加外围工业区的的总体框架,同时城市用地结构出现“退二进三”的功能置换。工业用地由市区向郊区、向南、向北扩散。由于规划与土地市场作用的调节,工业用地基本上已经从市中心置换出来,分布在南、北 西郊区地价较低的地带,形成西宁市目前外围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
生活居住用地:人口增长是城市规模扩大的基础因素,在西宁城市用地中,生活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在城市用地内部分异过程中,居住用地的分异现象也较明显。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由于西宁城市自身特殊性质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工作、生活和管理上的便利,各企业开始自己为企业员工构建居住房屋和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城市用地单位“大院式”的格局[7],这一时期生活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西宁市的住宅建设进入高潮,居住用地急剧扩展。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合开发方式的兴起,城市里形成颇具规模的居住小区。进入 90 年代,西宁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为了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各级各类住宅小区开始出现,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目前,随着城市的扩展,再加之西宁相比较青藏高原的其他城市海拔较低,气候宜人,更适合人类居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西宁城,增加了更多的住房需求,导致生活居住用地面积增加,生活居住用地向新城(海湖新区、城南新区)扩展的趋势较为明显。但是目前市中心居住用地密度仍然明显高与于新城区。
交通用地:交通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纽带,对区域的综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宁市所处典型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使得交通发展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尤为重要,因此,交通用地在西宁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变化也较为显著。建国初,西宁城市道路残缺,道路系统不完善,主要有甘青公路、青藏公路、宁互公路和你不够大公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一方面市区内形成主干道交通道路网络,同时形成环城道路系统,中心城区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对外交通道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省道、国道以及铁路干线道路也在不断完善升级,从而形成立体互助式的城市道路系统。
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据着较大比例。西宁城市公园绿地早期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市中心分布较少或者称零星分布。随着城市建设合成石灰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公园,绿地以及河滩林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密度增大。从西宁打造“宜居之城,生态之城”的角度来讲,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远远达不到“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标准,在未来公园绿地面积仍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4 西宁城市扩展机制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对其改造的响应[8],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认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的基础[9]。影响西宁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因素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背景条件 ,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导性条件。
4.1自然环境—— 背景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背景条件。因此,城市的形成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变迁都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宁市作为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就受到地形条件较为明显的约束,进入成长期后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与此同时,各条交通线作为城市扩展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用地依地形沿交通廊道形成放射性拓展的态势。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型城市,而且受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约束,自然环境对西宁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极为突出。西宁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河流二、三和洪积扇,而地形破碎的河漫滩和斜坡地段对用地的限制非常明显。西宁城市在腹地是丘陵河谷地貌,受湟水及其北川河和南川河冲刷,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起伏大,和流沉积作用小,用地间断且范围有限。西宁所处典型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又约束着城市的扩展。这样就决定了西宁建设布局基本沿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纵向延伸,呈现出沿地形、交通线放射“十字”状发展的格局。 4.2 政府的规划与相关政策
政府政策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或约束机制,通常会助长或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的规模和方向[10]。西宁市政府制定的城市规划,对西宁城市土地利用變化产生了引导作用,西宁城市的发展基本上按照规划目标来设计和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宁城市的性质已由最初的军事重镇到青海省省会和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已由耕地为主导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现代城市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以及相应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国家特别是省域差别化调控政策实施将进一步加快西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优惠引起了内地很多外来企业对西宁市的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上。
4.3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从西宁市1985—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与GDP年均增长率关系可以看出西宁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GDP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GDP增长较快的年份与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基本一致。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大量新兴企业开始兴起,西宁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外快速扩展,耕地、草地等非建设用地在数量和分布上逐年减少[11]。与此同时,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扩张,地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西宁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外部投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显性表现。尤其是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增大,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表现更为明显。
4.4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因素。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和季节性机械迁移增长,以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与交通运输等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引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12]。西宁市主城区人口从1985年的59.9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34.76万人,而主城区用地面积从1985年的46.9km2扩展到2011年的128.4km2,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3。从图6可以看出,1985—2011年西宁城区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
5、 结语与讨论
28年里,西宁城市用地迅速向外扩展,由于影响城市扩展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城市在不同时段扩展速度有所差异,城市扩展呈现较明显的规律。城市内部各类用地相互转换与迁移这种分异现象是城市扩展的内涵,西宁城市扩展中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园绿地这些主要用地类型分异现象明显。不同的阶段,各阶段促使城市扩展的社会与经济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发展中西宁中心城区范围将向西拓展,形成双十字、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城市发展重点将从现状城市中心区转向海湖新区发展,未来城市用地布局以南北、东西两个城市发展轴线为骨架,采用带状组团式规划结构,形成从五四大街沿线以两个点为中心辐射状分布,大十字、西门老城区中心和海湖新区新城区中心“两个中心”的城市布局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卫华.莎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2] 张新焕,杨德刚,陈 曦.乌鲁木齐近50年城市用地动态扩展及其机制分析 [J].干旱区地理,2005(2).
[3] 张忠孝.青海地理)[M].科学出版社,2009.
[4] 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 西宁文史资料(第十辑)[M]. 2003.
[5] 西宁市统计局.西宁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何丹,蔡建明,周璟.城镇用地动态扩展及驱动力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冰川冻土,2009,31(12):149—156.
[7] 黄丽.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过程及发展机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20-21.
[8]吴世新,周可法,刘朝霞等.新疆地区近 10 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5,28(1):52-58.
[9] 张勃,张华.河西地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6):234-238.
[10] 蒲光昕,李玲琴,柏家平等.西宁市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4(28).
[11] 邱春辉,多美丽,乔陆印等.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14(3):123-127.
[12] 黄粤,陈曦,包安明等。近15年乌鲁木齐城市用地扩展动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6,28(3):36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