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钢琴课》看音乐对语障者的心理安抚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首先,通过钢琴把女主人公及两个男主角的关系表现得明显、深刻,把两位男主人公联系起来。同时,对于儿时受到刺激形成语言障碍的女主人公艾达来说,钢琴不仅仅是她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以钢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私密世界。然而钢琴又不仅仅只是一种意象,因为它本身具有它的音乐属性,通过钢琴,女主人公在那一段无声的生命里得以缓解自己并且表达自己。
  【关键词】《钢琴课》 钢琴 语言障碍 音乐治疗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260)《湖南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1
  《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导演以女性敏锐的直觉讲述了语言障碍者艾达出嫁之后与乔治·贝因的一段婚外恋并最终取得圆满的故事。在本片中,钢琴作为重要的意象一再被提及,一架钢琴连接了三个人并且成为这段感情的重要见证。不仅如此,钢琴对艾达的作用也不言而喻,这不仅体现在这架钢琴的象征意义上,同时也体现在以钢琴为表现形式的音乐对女主人公艾达的塑造上,作为一名有着语言障碍的特殊人仕,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艾达用钢琴和世界取得联系,在遇到爱情时,钢琴也成了她表达爱情,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
  一、《钢琴课》的意象分析
  钢琴作为本片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无论是在体现电影内涵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电影以钢琴作为贯穿情节始末的标志性线索和关键道具,在透过其表象层面的这种情节推动功能下,则在深层表现出的是文化层面、人性层面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1]作为重要的道具,钢琴和片中两位男主角的关系也是有意义并且值得探讨的。
  在19世纪中叶,钢琴还不像现在那样普及,而且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对艾达而言,这架钢琴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钢琴本身的价值上,而且体现在艾达对其的感情价值,甚至可以说,钢琴对艾达而言,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正常人的嘴巴一样是表达自己的工具,所以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斯图尔特和乔治·贝因对待钢琴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虽然二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爱着女主角艾达。不过,也正是因为二人对待钢琴的不同态度,才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上谁更加占据优势并且能够成功。
  二、“钢琴”和艾达:自我的表达和感情的传递
  影片对艾达的介绍少的可怜,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家境优渥,带着一个女儿,语言障碍,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并且从小到大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钢琴,钢琴是她唯一的伙伴,也是她表达自己的唯一方式。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2]就像正常人用嘴巴和语言跟别人交流一样,艾达通过钢琴跟别人交流并且通过钢琴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密世界,只有懂得由钢琴创造的世界才能够进入艾达的世界,可以说钢琴是进入艾达世界的入场券。因为某些原因,艾达不能再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只能通过钢琴传达自己,但这种传达方式是相对私密的,就像斯图尔特的母亲说的那样,她弹琴是带着感情的,只是别人不懂而已。
  在本片中,钢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形式,它具有形式感。在影片的开始,大众对钢琴的定义是“棺材”,棺材是一个密封的空间,埋葬的是艾达的整个自我。在影片的最后,艾达得到了救赎,通过乔治·贝因依旧是个“棺材”,虽然说一前一后相呼应,但是这时候棺材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埋葬了,因为棺材的爱,她得以从儿时的阴影中走出来,迎来一个全新的生命,别人对钢琴的形容也意味着死亡,死亡的另一个含义是新生。只有通过死亡这一极具形式感的东西,新生才有意义。在那一刻沉入海底的是艾达那个封闭的孤立的自我,获得新生的是一个有爱人能力的全新的自我,所以对那个全新的艾达而言,已经不再需要那架陪伴着她前半生的钢琴,因为乔治·贝因已经取代了那架钢琴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三、钢琴的本质:《钢琴课》中的音乐分析
  本片中的钢琴这一意象,不仅仅是一种喻体发挥着它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钢琴作为本体,也体现着它的作用,钢琴曲作为本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也对主人公艾达的人生造成重要影响。在本片诞生的那个年代,主题曲商用价值还不如现在明显,所以那时电影的主题曲多直接选用已经形成的名家的音乐作品作为主题曲。不同于那些电影,《钢琴课》的主题曲完全是为影片量身定做的。创作主题曲的作曲家是英国音乐家迈克·尼曼,“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手法上。”[3]作曲家配合着女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为电影量身定做了几首主题曲。《我的秘密》出现在影片的前段,当艾达重新见到钢琴之后,本来以为要失去之后重又得到的心情是喜悦的,这也是在整个压抑的电影中节奏较为欢快的为数不多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表达了艾达干净美好的内心,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只要钢琴还在,她就有保持快乐的方法,这是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秘密。音乐在艾达的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小的时候,艾达受到刺激成为语言障碍者,自那时候起钢琴成为她表达自己宣泄自己的方式。对于语言障碍者而言,缺少和别人有效的沟通,极易发展成为自闭的性格,并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在一定程度上艾达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但是音乐成为了艾达发泄情绪的重要途径,在刚刚开始给乔治·贝因授课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排斥的并且是极其抗拒的,所以那时候她的琴声是缓慢的、沉重的,甚至有些压抑。但是随着她对乔治·艾达的了解渐渐深入并且对他产生好感,她的琴声变得不再那么压抑,甚至开始有些欢愉。在影片的结束,二人离开丈夫的控制并且生活在一起,琴声已经完全变成了轻快和活泼。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艾达都得以通过钢琴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她人生中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是这样她才不至于陷入自闭的痛苦之中。
  可以说,钢琴在艾达的一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语言障碍者,艾达用钢琴表达自己,宣泄自己的感情,并且尝试跟世界建立联系,以达到安抚自己内心的目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艾达通过钢琴遇到自己的爱情,并且得以幸福的生活着。《钢琴课》是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它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钢琴为基础的丰富的象征世界,又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伟大以及音乐在对人的塑造和人的性格的形成上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蓓蓓.电影《钢琴课》中的钢琴意象功能解读[J].作家杂志.2013(9).
  [2]韩晔.对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3).
  [3]刘玉蓉.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10(10).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传承,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弥足轻重,而阅读成为这个环节的重点,本文以我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简单阐述了个性化阅读实施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9-02  引言  伴随新课程教育开展,语文教学素质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传统初中语文教育方法面临
期刊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做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实施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是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开展农业服务的合作组织,其长期以来为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地区商品流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属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农业服务型组织。大量实践证明,农民、农业、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运营发展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也起到了对支持“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服务性作用。
  本文通过就我国农业领域有关文献与国家上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
顺应全球化“预防和惩治”犯罪理念的变迁,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社区矫正的实践和和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社区矫正制度构建、实践管理方面,而对社区矫正教育及其实践功能的发挥则明显重视不足。如何通过社区矫正教育来提升社区矫正绩效,推进社区矫正对象更好融入社区,形成基层犯罪预防有效“闭环”,这将是推进“枫桥经验”更上新台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途径。
  本文以善治理论为分析框架,善治理论起源于西方,主要运用于分析政府治理,其主要观点是“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
随着杭州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加强,高层次人才进入杭州各大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多。居高不下的杭州市商品房价格影响了人才的选择,因此,关注杭州高校为教师提供的公租房居住满意度十分有必要。教师公租房的居住满意度是检验高层次人才公租房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从居住户角度评价教师公租房满意度并找出影响因素十分重要。
  本文从公租房居住的教师视角出发,在顾客满意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公租房居住满意度模型,建立教师公租房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调查了解居住户的现状,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教师公租房居住
【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新课标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事业的主旋律,在职业高中开设美术正好迎合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更符合新课标教育改革需求。激励是一门教学艺术,应用在中职美术专业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情感体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职业高中美术专
期刊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突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切入点,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相继取得多项突破。
  本文以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成果应用推广为研究对象,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分析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现状,结合2014-2018年已开展的139个项目为研究内容,分析地质工作从几个方面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加强土地质量调查,服务特色农业促进转型升级;加强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服务乡村生态宜居;加强农村水资源综合调查,服务乡村人畜饮水与农业用水安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仅对中国大众舞蹈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大众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中国大众舞蹈呈现出多样化、普及化、多元化、全民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普及化 多样化 多元化 全民化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24-02  一、电视媒体概述  电视媒体是近年来随着社
期刊
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为了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从2013年开始提出在全省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的是通过文化设施、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让文化真正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支柱。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反作用于乡村治理。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德清县为样本,将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特色、成果和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社会的加速发展,“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同时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直面这一挑战,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建立一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的历史案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
期刊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以塑造怪诞畸形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现人性中的孤独而闻名于世。《伤心咖啡馆之歌》可以说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小镇上发生的一个古怪又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通过主人公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刻画出人和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冷漠和矛盾,以及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孤独性。在作品中,卡森麦卡勒斯以其独特的南方视角,表现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