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佛造像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sw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社会开放,佛像艺术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僧俗工匠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当时人们对佛教成熟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真实地体现了当时佛教高度发展的水平。
  隋代佛造像
  隋代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因为隋代的疆域广阔,所以造像风格多样,水平良莠不齐,至晚期风格逐渐统一。
  隋一代只有30多年,其造像的主流似乎承袭了北周造像的风格,这应该与两朝均建都长安有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年代特色的样式并逐渐向唐代造像风格过渡,可谓承上启下。因此,一些没有年款的造像有时似北周的作品,或被误为初唐时期的作品。隋代的造像不论佛还是菩萨都感觉比例不是很协调,有的头大身子小,有的腿短,有的呆板,还有的壮硕厚重,总之动态感不强,美感欠佳。
  唐代佛造像
  唐朝时期,佛像的雕塑开始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尤其是在经过唐玄奘求法归来之后,佛教在中国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佛像雕塑造型基本上就成为佛像的经典特征。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体态圆润,面部丰满,头部略大,身体稍短,给人以突出的印象。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时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水波紋的发髻变得翻卷自由,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形稍显丰肥,姿态自如发展。盛唐时期,佛像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并且汲取了外来佛造像的成熟完美的样式,创造出典雅的佛像样式。此时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经完全摆脱了隋代和初唐时佛头偏大、体态略僵硬的样式,由于唐代社会的全面开放,佛像的造型也显得雍容华贵、衣带飘扬、自由活泼、生动妩媚,富有动态美。晚唐时期的造像技法略退步,盛唐时期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略显生硬、拘谨的样子。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虽体形匀称有余,但动态夸张不足。可以说,晚唐五代的造像是世俗化的写实性发展,这种风格一直发展至北宋时期。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 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 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 , 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 运用多种策略 , 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 ,
期刊
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团队协作,由一个团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团队协作中,教师自然地充当了指导者角色,学生学习的 个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习效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看窑口开窑既是一件神圣与虔诚的事,又是一件心情复杂的事。窑门一打开,若是成品率高,窑变瑰丽,则皆大欢喜,反之则皆郁闷不已。因此,一直以来,钧瓷窑口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持续提升。当前,小学语文质量持续提升,教学题材多变,培养小学 生的朗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练就
在新课改不断地推进下,高中语文也体现出了其作用与价值。然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教学。随着逐渐深入的教学改革, 同样也给高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阅读教
“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推广信息化教育时用得比较多的口号。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扩张,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殊不知,在全面以计算机
期刊
读与说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表现形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 生进一步阅读。文章主要从读前练说、读中练说、读后练说三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爱画牛的非李可染莫属。李可染一生谨慎、小心,大胆全用在画画上,一生辛勤的艺术劳动,实在、纯朴、倔强,如同笔下的牛。  李可染开始画牛,是在抗战中的重庆。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可染追随郭沫若转入文化工作委员会,居住在重庆金刚坡下。他的小屋隔壁就是牛棚,晚上他伏案读书作画,大青牛喘气、吃草、蹭痒、啃蹄的各种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他索性以这位“邻居”做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
因材施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分成不同的区域进行教学。不同承受学业的 能力,还有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科学又有
群文阅读模式打开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加速了学生阅读效率、有效地改善了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