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性报道是指媒体报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揭露假、丑、恶现象,教育引导群众从事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本文即针对电视记者对批评性报道的把握展开几点论述。
关键词:电视记者;批评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3-01
批评性报道是指媒体报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揭露假、丑、恶现象,教育引导群众从事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或者报道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近年来,我国各级电视新闻媒体通过批评性报道,揭露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象,有力地监督了社会和个体公民的行为。
那么,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怎样把握批评性报道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线工作经验及所感所悟,对批评性报道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做批评性报道的心态把握
崔永元曾在《南方周末》刊发过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文章。其中谈到了对批评性报道问题的一些看法。“批评性报道现在是媒体的立身之本,靠批评性报道扬名提高收视率增加发行量,但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多少批评在点儿上?有多少是客观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有多少是记者出于职业的心态客观的心态?”
谈到心态,通俗地说就是记者应该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记者”不是“裁判”也不是“法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观众打来热线电话说“我遇到什么什么事了,你们管不管?”尤其在这种情况,百姓特别信任媒体,要记者去“管”事的时候,记者更应该放正心态;我们没有“管”的职能,只有“报道”的权利。记者作为创作批评性报道的主体,在批评报道中须始终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切忌“违规越权”或居高临下,只有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旁观者的心态,才能使报道取得成功,引起受众心灵上的共鸣,最终达到消解矛盾、改正错误、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二、对选题的判断和把握
制作批评性报道之前,记者必须明确批评性报道的目的和意义。批评性报道是为了“兴利除弊”,是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有力批评,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工作得以推进,其鲜明的目的性决定了报道选题的重要性。刚刚“出道”的新闻记者在制作批评性报到时,往往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发泄而批评,带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最终,非但起不到“推动工作、促进和谐”的效果,反而常常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批评性报道选题时,记者必须判断好报道是否具有批评价值,是否有利于政府部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促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综合考量国家的政策、法律,顾及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使报道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三、对电视语言的运用和把握
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表达符号,电视新闻由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所组成。正确和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语言在电视新闻特别是在批评性报道中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反应县交警大队扣留违章车辆罚款过高的问题。我们采用偷拍设备以被扣车辆车主的身份来到县交警大队,看到的情形却是交警大队大门紧锁,没有正规的交警人员接待前来取车的车主。而是由一个“看门”的张老头负责收款,不论是任何违章情节,一律交罚款200元就可以取车。当时报道的时候我们本打算对这段进行一下描写,对老张的一言一行进行一下形容。比如“老张慢慢悠悠地走了出来”、“一脸不屑地喊道”等等。后来在写文字稿的时候由于用到了一些非中性化词,总感觉报道中的一些中性化词在这里也有了感情色彩,变成了贬义词。所以在片子播出的时候,这一段没有任何描写,而完全采用画面语言的即时手法。
这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很多时候可以尽量采用现场画面语言,这样不但可以展现给观众“原汁原味”的事实真相,也可以避免因为语言修饰损害被报道方的形象,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四、记者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范长江曾有句名言:“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做人是记者的必修课,要做一个“好记者”首先应该做一个“好人”。在新闻现场记者已不是一位普通的看客,而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新闻良知的坚守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看似鲜活生动的批评性报道,却引发了公众对部分传媒人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的争议。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路上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拍摄照片,记录下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视觉冲擊力很强。记者非常尽职地完成了传达新闻信息的责任,然而却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责。一场有关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的如火如荼。(详见5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必须承认,这是一组拍摄质量非常高的照片。就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来说,完成的堪称上乘。而且,新闻照片经媒体刊发后,形成了很好的新闻效果,水坑在第二天已经被填平,新闻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么,我们能否就此认定该记者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南非自由摄影师凯文·卡特因曾拍摄过一幅著名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因饥饿跪倒在地,而兀鹰就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凭借该作品,凯文·卡特荣膺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然而,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却引发了诸多批判与质疑。在获颁人生最高荣誉两个月后,卡特自杀了,人们认为道德良心上的遣责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最直接原因。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复合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人,任何职业的从业者,在被认做各自的职业称谓之前,首先都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在新闻现场,新闻记者要有良知,心存道义,不能光凭一时感性,不假思索按下快门,更不能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或个人名利而忘却社会责任,如果记者只追求节目质量而毫无人情味,那么这样的报道又怎么能被公众所认可呢?
关键词:电视记者;批评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3-01
批评性报道是指媒体报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揭露假、丑、恶现象,教育引导群众从事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或者报道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近年来,我国各级电视新闻媒体通过批评性报道,揭露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象,有力地监督了社会和个体公民的行为。
那么,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怎样把握批评性报道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线工作经验及所感所悟,对批评性报道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做批评性报道的心态把握
崔永元曾在《南方周末》刊发过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文章。其中谈到了对批评性报道问题的一些看法。“批评性报道现在是媒体的立身之本,靠批评性报道扬名提高收视率增加发行量,但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多少批评在点儿上?有多少是客观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有多少是记者出于职业的心态客观的心态?”
谈到心态,通俗地说就是记者应该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记者”不是“裁判”也不是“法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观众打来热线电话说“我遇到什么什么事了,你们管不管?”尤其在这种情况,百姓特别信任媒体,要记者去“管”事的时候,记者更应该放正心态;我们没有“管”的职能,只有“报道”的权利。记者作为创作批评性报道的主体,在批评报道中须始终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切忌“违规越权”或居高临下,只有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旁观者的心态,才能使报道取得成功,引起受众心灵上的共鸣,最终达到消解矛盾、改正错误、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二、对选题的判断和把握
制作批评性报道之前,记者必须明确批评性报道的目的和意义。批评性报道是为了“兴利除弊”,是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有力批评,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工作得以推进,其鲜明的目的性决定了报道选题的重要性。刚刚“出道”的新闻记者在制作批评性报到时,往往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发泄而批评,带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最终,非但起不到“推动工作、促进和谐”的效果,反而常常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批评性报道选题时,记者必须判断好报道是否具有批评价值,是否有利于政府部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促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综合考量国家的政策、法律,顾及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使报道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三、对电视语言的运用和把握
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表达符号,电视新闻由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所组成。正确和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语言在电视新闻特别是在批评性报道中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反应县交警大队扣留违章车辆罚款过高的问题。我们采用偷拍设备以被扣车辆车主的身份来到县交警大队,看到的情形却是交警大队大门紧锁,没有正规的交警人员接待前来取车的车主。而是由一个“看门”的张老头负责收款,不论是任何违章情节,一律交罚款200元就可以取车。当时报道的时候我们本打算对这段进行一下描写,对老张的一言一行进行一下形容。比如“老张慢慢悠悠地走了出来”、“一脸不屑地喊道”等等。后来在写文字稿的时候由于用到了一些非中性化词,总感觉报道中的一些中性化词在这里也有了感情色彩,变成了贬义词。所以在片子播出的时候,这一段没有任何描写,而完全采用画面语言的即时手法。
这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很多时候可以尽量采用现场画面语言,这样不但可以展现给观众“原汁原味”的事实真相,也可以避免因为语言修饰损害被报道方的形象,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四、记者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范长江曾有句名言:“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做人是记者的必修课,要做一个“好记者”首先应该做一个“好人”。在新闻现场记者已不是一位普通的看客,而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新闻良知的坚守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看似鲜活生动的批评性报道,却引发了公众对部分传媒人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的争议。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路上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拍摄照片,记录下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视觉冲擊力很强。记者非常尽职地完成了传达新闻信息的责任,然而却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责。一场有关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的如火如荼。(详见5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必须承认,这是一组拍摄质量非常高的照片。就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来说,完成的堪称上乘。而且,新闻照片经媒体刊发后,形成了很好的新闻效果,水坑在第二天已经被填平,新闻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么,我们能否就此认定该记者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南非自由摄影师凯文·卡特因曾拍摄过一幅著名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因饥饿跪倒在地,而兀鹰就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凭借该作品,凯文·卡特荣膺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然而,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却引发了诸多批判与质疑。在获颁人生最高荣誉两个月后,卡特自杀了,人们认为道德良心上的遣责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最直接原因。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复合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人,任何职业的从业者,在被认做各自的职业称谓之前,首先都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在新闻现场,新闻记者要有良知,心存道义,不能光凭一时感性,不假思索按下快门,更不能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或个人名利而忘却社会责任,如果记者只追求节目质量而毫无人情味,那么这样的报道又怎么能被公众所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