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5h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黄心蕾(2000.9-),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十五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在中国,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是“家国”二字,久远悠长的家国情怀说不完道不尽。浸润在史书典籍中的是“家国”情结,氤氲在诗词歌赋里的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
  宋代战乱纷争不息,文人的家国情怀空前高涨,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蕴含了大量家国情怀的成分。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旷达的风格,南宋辛弃疾一生作词六百二十余首,数量、质量皆属上乘,被冠以“词中之龙”。辛词敢于突破创新,内容较苏词更加广泛,,把对国家浓厚的爱寄于词中,因此他的词饱含家国情怀,激扬人心,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辛弃疾是上过战场带过兵的,具有其他词人所没有的沙场经验,他先是一个爱国者,然后才是一个词人。“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斯人虽已逝,但读其词,我们仍能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于笔墨之中,一遍遍的呼喊,传递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抒发报国热情,表达对奸臣当道的愤怒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与南宋正规军配合共同抗金,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名重一时,这样的成就令人赞叹。其词中“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充满豪情壮志,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在《摸鱼儿》中,上片辛弃疾以春象征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期待着春天常驻,下片用美女来比喻爱国志者遭到贬谪,他恨奸臣当道,谗言君主,不思救国,以陈皇后自比,诅咒苟且偷安的佞臣,表达自己对国家身处危难之中的悲痛以及对权臣的愤怒。全词以哀婉的情感抒发伤时忧国的情感,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沉郁顿挫,极尽哀怨。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稼轩词的核心
  自小接受祖父忠君爱国教育的辛弃疾,关注祖国命运,忧时忧民。表现爱国主义,显示英雄本色是辛弃疾词的核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急切重整山河,收复失地的愿望,哪怕是在梦里他也从未松懈。他写《水调歌头》“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拂狸愁”,从正面描写抗金战争,表达赞美之情。他又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写给友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希望韩元吉能够担起起收复中原失地、统一山河的重任,看似勉励朋友,实为自我劝勉,侧面表达自己的心志。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辛弃疾的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拨动着千千万读者的心弦。
  三、对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辛弃疾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遥望远山,这是表達对流民不幸的同情,更是其家国担当的体现。
  四、对于自身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
  失意是辛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词句,不难发现,虽然辛弃疾心中有不甘心有愤懑有不平,但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哪怕是隐居在偏远的农村,也依然忧心国事,重整山河,收复中原是辛弃疾一生的梦想,家国情怀贯穿于他的词中乃至他的一生。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写道:“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辛弃疾晚年曾对他年轻时以五十人入五万敌营中捉拿叛贼抗金的岁月,作《鹧鸪天》总结。一生胸怀天下,本该属于战马嘶鸣的沙场,却无奈于江南温柔之地北望山河,一生以气节自负却报国无门,我想每当他回忆时,他的伤心失意可能会远多于自豪。“把栏杆拍遍”只好长叹一句“可怜白发生”。领略其爱国情感之余不免令人唏嘘。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辛词,我觉得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所评论的最为贴切:“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辛弃疾的诗词,绝非“豪放”二字可以表现。充分体现英雄气概,不作女儿模样,打破传统,在激情昂扬中不失理性约束,英雄气概中自有柔情万种,他以刀剑为笔,在自己的词中乃至史书万卷中留下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形象,纵然宦海沉浮,不被重用,他一刻也未曾改变志向,弥留之际仍然大呼杀贼。时隔千年,每每读其词,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感受到辛弃疾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肃然起敬。他对国家的热爱,他的持危扶倾的责任感,他的一生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辛弃疾的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而在当今时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读稼轩词,不仅为学习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辛弃疾的词感受那份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就像林清玄说的那样:“站在传统上,人内心才会深刻”。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下,厚植家国情怀,充分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勇担社会责任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稼轩词中感受家国情怀,于当代社会树立理想砥砺前行,家国情怀总是诗。
  参考文献:
  [1]洪迈,稼轩记[M].
  [2]梁衡,把栏杆拍遍[M].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
  [4]辛弃疾,稼轩长短句[M].
  [5]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研究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民族性是民族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他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有所体现,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是刻意地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把它作为创作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且在文本中也具有相应的民族意识渗透。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国家的文学,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导致了他们的创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民族性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特
摘 要:《青头巾》是上田秋成志怪小说集《雨月物语》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位名为快庵的得道高僧度化一名堕落为鬼的僧人的故事。从人类和怪异的距离的视点来看,《青头巾》在《雨月物语》全篇中的位置是独特的,其中人与怪异的距离最近。从僧人堕落为鬼的过程以及证道得脱的过程具体分析,可知其中的关键在于“执念”与“佛心”。从这一僧人形象进一步深入,可看出上田秋成具有柔软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如实地描写人的天性并尊重人的真
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  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摘 要:葛水平的长篇小说《裸地》打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乡土世界——暴店镇,在小说中她既表现了暴店镇的诗意美好、农民的踏实勤恳,又在平和静穆的背后展现了农民的疯狂与放纵。在诗意与狂放的交织中暴店镇就成为富有葛水平特色的乡土世界。  关键词:《裸地》;乡土小说;葛水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裸地》是葛水平于20
摘 要:本文就“小”的一些特殊语素意义进行了探讨,讨论的都是我们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词,但是第一眼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其词汇结构和意义,因而本文就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心;发小;小姐;词汇结构;语素意义  作者简介:张娇(1994-),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自从问世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本小说的写作风格、人物特征以及多重主体一直经受着不断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针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心理状态,以及小说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小说中人性蕴含的孤独因素。  关键词:红字;霍桑;人性;孤独  作者简介:周玲(1982.9-),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文学硕士,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外语系讲师。
摘 要:言语幽默随处可见,喜剧小品作为中国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叙述手段和表演者丰富的肢体动作,深受观众喜爱。本文拟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宋小宝2018年最新辽宁春晚小品《非诚来扰》中的言语幽默的产生,使人们能更好地 创作和欣赏小品幽默并且让幽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有利技能。  关键词:关联理论;言语幽默;《非诚来扰》  作者简介:何洁(1989.7-),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助教,
摘 要:民间文学中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浩如烟海,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一支——姑嫂坟传说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首先通过对姑嫂坟传说内容及历史地理方面的介绍,引出相关变体的搜集比较;其次便讨论了本次文章的重点即姑嫂坟传说所隐含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观点,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讨论;最后是对姑嫂坟传说的民俗功能的探讨,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审美功能和服务功能五个方面,阐明姑嫂坟传说在民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是文学史上被着重描写的群体之一,父权社会的桎梏使她们常与弱势,渺小等词联系在一起,在外界的形成微小的刻板印象。而女性的生命史常常与国家,城市,民族的衰亡结合起来,带有普遍的隐喻意义,扶桑和黄得云既是带有极大历史隐喻色彩的人物。前者出自著名华文文学作家严歌苓的名作《扶桑》
摘 要: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向读者展示了父权、医权与女性生存现状之间裂痕、矛盾和缠扭的关系。传统的文学批评多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我”被丈夫监禁在四壁高墙的房间里,被凝视和身体归训的“疗养”状态。但笔者认为,女主人公“我”并没有真正成为丈夫这一凝视者的精神俘虏,并在逆转丈夫的凝视,最终通过疯癫这一方式凝视父权,质疑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归训的合理性。谁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