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社会行为培养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行为,我们收获习惯;培养习惯,我们收获性格,我们收获命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强调:“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所谓幼儿的社会行为,即幼儿在特定社会机构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社会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德的标志,我们要重视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方式方法。
  一、通过榜样示范,帮助幼儿树立遵守规范的意识
  良好的行为必须在正确规范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我们要运用榜样示范、情景表演、观察讨论等训练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行为,明白实施良好行为的原因,帮助幼儿掌握具体的行为方式,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该如何做。同时,引导幼儿明白行为要求是对每个人行动的约束,每个人在活动中都必须按行为要求行动。
  教师是幼儿的示范榜样,时时处处注意言行身教。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不做与良好行为不符的事情。排除“不良刺激”的诱因,让幼儿有直观且统一的生活、学习环境。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往往与老师之间有一些距离,有一定的陌生感,感到拘束、不自在、不开心,幼儿老师首先要接近幼儿,了解幼儿的姓名、性格与爱好,投其所好,拉近距离,多与幼儿沟通。为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人交往,主动与每个幼儿谈心,与他们讲讲感兴趣的人、事、物,让他们知道幼儿园班内的每个幼儿都是他们的好朋友,从而与老师同伴拉近距离。在每天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幼儿懂得了与每个同伴都要友好相处,有了玩具大家一起玩,享受分享带给大家的快乐。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使他们愉快地参加活动。
  二、开展多种活动,不同时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1.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实践。幼儿园的各科教育中几乎都隐含行为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将行为实践渗透到周围各科教育活动中。如在活动“我帮玩具找到家”中,为了使幼儿知道各种玩具都有自己的家,不该混在一起,我们可以特意将各种玩具混在一起,开展“整理玩具”、“玩具找朋友”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归类摆放玩具的技能,感受到了整理玩具的快乐,更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了统一。
  2.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实践。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角色游戏。在幼儿扮演角色过程及进入他人角色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要指导幼儿将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合作并提出行为要求。“娃娃家”是幼儿们的最爱,但爸爸与妈妈要学着商量干哪些事,由谁负责干。慢慢地,幼儿间互相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同样,在其他需要合作的活动中,幼儿也学着互相商量,学习试着合作,体验快乐。
  3.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首先要制定生活活动的要求,再指导幼儿行为实践,必要时,请幼儿自己商量决定,这样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能更好地实践。在盥洗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按先后顺序排队,使用自己的毛巾,节约用水,但我们发现幼儿对节约用水不能很好地理解,常有水龙头滴水现象。为此,我们应及时组织幼儿做小实验,让幼儿把杯子放在未关紧的水龙头下,让水一滴滴地滴满杯子。通过实践活动,幼儿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开展小星星奖励活动。这是教师评价、幼儿互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每周为幼儿制定行为发展目标,幼儿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或有突出进步的,可奖励一颗小星星,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强烈的上进心为幼儿行为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幼儿的整个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外界对他们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应注意评价幼儿社会行为时的语言、语调,这同样会影响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地上的纸团请某个幼儿捡起时,往往会听到“那不是我扔的”,这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讲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捡纸团”是一种好的行为。因此,我会这样评价:“某某小朋友能将地上的扔到纸篓里,真不错!”这样,幼儿会明确什么样的行为会被肯定,并乐于仿效。当然,我们在评价幼儿行为时,还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育个性差异大的幼儿时,应从与幼儿的接触中,从其表情、动作、言语中理解其内心感受,从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角度考虑,可做出具有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
  三、积极营造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环境是可以说话的”。幼儿处于不同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从社会性发展角度来说,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我们尤其强调这种积极的环境,这种积极的环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多样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甚至激活他们活动需要的环境。幼儿享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间接影响社会行为。
  2.在气氛上是宽容与接纳的。如果我们只从常人思维角度出发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那么肯定会对幼儿造成不小伤害;如果我们从幼儿角度出发,站在幼儿角度上看问题,就不会仅仅将他们的错误看做不正确的,而是看做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3.在设计上具有某种暗示性。针对幼儿如厕挤的问题,我在盥洗室门口贴上进出的两双小脚印,加上提醒,幼儿能自觉踩着脚印进出,避免了矛盾冲突的社会行为。
  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断重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为孩子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相信通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巩固、培养,幼儿定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小组文化建设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基于对小组合作和小组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班主任,我更重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班级小组成员的分配  根据生本理念,我把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划分。我班共有65人,根据学校要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