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让孩子服从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叫他不要说话,偏偏课堂上吵死人;叫他爱护公物,偏偏三天两头弄坏桌椅;叫他值日细致点,偏偏每次都打扫不干净。这孩子,现在是存心与我对着干……”
  作为教师,我能理解同事的感受。但还想说上一句:“叫他干什么,他就一定会干什么,如果孩子能够这样服从教师,那教育也太简单了。”
  是的,教师都喜欢有一班听话的孩子。不,最好是能够服从到教师不需要说话,单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孩子就能领会意思并照着去办。只是,可能吗?
  当孩子不能服从时,教师的第一反应是气愤。这也能理解,人之常情嘛,谁不希望自己能够说一不二?
  在公开场合,大多数教师都会说,“爱与宽容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可为什么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哪怕是孩子忘记擦黑板之类的,都会气不打一处来?
  经常有教师会说,陶行知只发了“四块糖”就能解决问题,自己发了不知多少“糖”,可孩子为什么没能出现那样的奇迹?我只能说,其一,你眼前的孩子不是陶行知眼前的孩子,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内心的需求也并不一样;其二,你也不是陶行知,你对孩子了解太少,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也太少了。
  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却不试着去了解孩子,与他们沟通,即便发一吨“糖”,孩子依然不会服从于你。况且,孩子真有服从教师的义务吗?
  一
  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服从教师,而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没有服从教师的义务,反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照顾孩子感受的义务,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之所以有的班级中,孩子表现出对教师的服从,是因为内心对教师尊重。教师,因为职业,天生就有一种让孩子敬畏的威信。只是教着教着,一部分教师便遗失了这种威信。为什么?当专业素养不够,个人修养不够时,这脆弱的先天性威信就很容易丢了。丢了之后,很多教师便遭遇到困境,从而开始抱怨孩子发生了变化。殊不知,这种变化看似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子却是在教师身上。
  有人为了“找回”威信,不惜对孩子进行压制,体罚、心罚齐上阵。并且,他们对此常有一种辩解,“不愿惩罚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对孩子进行压制,其实并不能找回教师的威信,所能找到的,最多是孩子内心的“恐惧”罢了。威信与恐惧,两者在外在反应上看似相差无几,实则内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威信带给孩子的应该是心悦诚服,带给教师的应该是幸福感、成就感;恐惧带给孩子的是口服心不服,带给教师的是名誉受损及潜在的危险。
  二
  朋友给我描绘了这样一幕。
  放学后,他所在学校的一个班级,有孩子被留堂了。
  “什么时候抄完什么时候回家。”教师对孩子说。孩子“犯规”了,教师罚他抄班级公约。
  但孩子并不动手,只是静静地趴在桌上。于是,僵持便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孩子就那样静静地趴着,教师就在旁边等着。两人耗了大半个中午,谁也没去就餐,直到同事从教室前经过,发现教室里气氛不对,便当起了和事佬,费了好大口舌,才将两人劝好。
  我知道,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非教师愿意看到的,谁不愿课余时间不需要烦神?罚孩子抄班级公约,也是教师的无奈之举。但这样的做法是教育吗?我想,更多是一种胁迫——以留堂的方式胁迫孩子抄班级公约,以抄班级公约的方式胁迫孩子不要犯错,以自己也不吃饭胁迫孩子必须服从自己。
  当教师当到这个份上,无疑是一种悲哀,无论孩子会不会“转变”,都是不值得的。因为,这种胁迫所能解决的,最多只是表象,改变不了实质。其结果,并不是孩子不会再“犯规”,而是会更加隐蔽地“犯规”——因为他所忌惮的,只不过是教师而已,离开教师的视野,也就不再有什么顾忌了。
  三
  前段时间,与一个曾经教过的孩子聊天。
  这曾是一个很难缠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说,班级的每一次骚动都与他有关。
  “我那时就怕你。”他这样与我说道。有点意外,在所有教他的教师中,大概只有我没动手教训过他吧。十多年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通常都比较简单直接。
  “唉,只有在你面前我还像个人。”他说道,“如果你再讨厌我,估计我就真没人在意了。”
  看来,在意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劝告,因为这样能使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不说期待这种方式带来孩子的明显变化,最少孩子是不会与一个在意他的教师对着干的。
  这也使我在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与自己多去在意学生,哪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好的工作状态?不言而喻,是后者。因为,前者的决定权在孩子那儿,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后者的决定权在教师手中,每个教师都可以主动去做。
  那么,不要强调让孩子服从自己,而是在内心真正在意每一个孩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并在心里接纳每一个孩子,不因孩子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有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有着教会他们反思,教会他们与人相处,教会他们控制情绪的前提。当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在意时,就能看到教师的善意,就看到了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获得改变的动力。
  而在意孩子,教师也就能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尽力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有着这样的示范,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的明天,看到未来,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去努力。
  说到底,教育不是说教,不是胁迫,不是让孩子无条件服从,而是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什么是真善美,从而向孩子传递那美好的希望。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县湾镇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水平升高 ,可能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子 ,而且还可能是心肌梗死 (MI)初发病例发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