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籍拯救世道人心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西方人来说,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无疑是一份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熟练阅读这些典籍在古代还是大有人在的,但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兴起,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专家的绝技了。
  1911年,一个名叫詹姆斯·洛布(James Loeb)的美国人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出版一套希英或拉英对照的读本,让古奥的典籍不再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第二年,这套书籍首批的20本与读者见面,从此拉开了一个伟大的出版事业的序幕。书比人长寿,洛布于1933年去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套丛书却一直生生不息,品种逐年增加,声望越来越高,今年终于迎来了百年华诞。
  洛布古典丛书收入的作品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所有希腊、罗马的典籍,时间跨度14个世纪,作者210多人,从公元前700年的荷马、赫西俄德到公元后700年的比德(Bede,著有《英吉利教会史》)。其中希腊文作品为绿色封面,拉丁文作品为红色封面。作为丛书第一种推出的是阿波罗尼奥斯·罗迪乌斯(Apollonius Rhodius)的《阿尔戈》。2006年推出了第500种,是罗马演说家昆体良(Quintilian)的《小雄辩法》。此后又推出了十余种,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最新一种是第512种。
  作为一套丛书,能够出版到五百余种,可谓数量惊人,但如果除以一百,其实一年平均也就是五本,毫无惊人之处。我们现在在市面上能够看到不少丛书,刚推出时十本八本,很有气势,但往往虎头蛇尾,不要说延续百年,连十年都做不到。所以洛布丛书真正惊人的不在它的数量,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力量。
  任何一项百年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洛布丛书的历史固然辉煌,但也充满曲折,可以说从第一步开始就并不顺利。1911年,洛布首先与麦克米伦公司商谈出版事宜,结果遭到拒绝,出师不利,后来找到海涅曼公司才解决了出版社的问题。1914年,出版事业刚刚走上正轨,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更大的影响则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英国本土遭到轰炸,大量库存毁于战火,导致美国市场供应短缺。同样是因为战争,1944年没有出版一本新书,成为洛布丛书百年历史上唯一一次零的记录。战争结束后,其他问题又出现了:洛布于1911年聘请的三位编辑(均为资深古典学者)有两位退休,后继乏人;海涅曼公司遭遇经济困难,导致丛书的管理不善,销售下降。直到1970年代以后,情况才逐渐好转。1989年海涅曼公司决定退出,将丛书的出版和发行交给了合作者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此后波澜不惊,最近20年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人们有理由相信,即使以后再次面临困难,这套已经运行了百年的丛书也不会停止它坚韧的脚步。
  每当出现困难的时候,参与丛书工作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创始人詹姆斯·洛布,从他那里汲取力量。洛布于186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巨商家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则醉心于音乐和学术,并从小就把这种爱好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洛布于1884年进入哈佛大学,专攻希腊和罗马文学,1888年毕业时他获得了去欧洲研究埃及学的机会。但家庭背景不允许他走学术的道路,他被迫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返回纽约并开始接手父亲的银行业务。商务活动繁忙而枯燥,常常使洛布应接不暇,深感疲倦,十年间他两次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1902年洛布决定退出商界,隐居乡间,并于1905年移居德国,在那里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直至1933年去世。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西方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而精神追求则日益萎缩。这样的状况让洛布深感忧虑,如何才能拯救世道人心呢?从商业漩涡中急流勇退的洛布转入深思,并很快找到了答案——古代典籍,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经验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在丛书最初一版的序言中,洛布这样写道:“自中世纪以来,可能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样忽视人文学术和教育。当人们越来越沉迷于实际的物质利益时,维护伟大的文化遗产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呼吁上,不管这种呼吁多么的言辞凿凿。必须采取行动,让这份遗产能够为所有人所继承和使用,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为了满足普及的需要,洛布丛书除了采用双语版式(左边希腊拉丁原文,右边英语译文)之外,还采用袖珍开本,“以便能够放进绅士的口袋”,方便随时随地打开来阅读。这套具有时代意义的丛书不仅很快得到了普通读者的承认,而且因为方便了学者,也获得了学界的赞誉。1925年剑桥大学授予洛布名誉博士学位,称赞他“为学者和一般读者提供了编辑精良、翻译优美的希腊和拉丁文学读本,从而把天堂带回了人间”。
  到1933年洛布去世时,丛书已经初具规模,声誉日隆。为了使自己开创的事业能够坚持下去,洛布在遗嘱中将自己财产中的30万美元捐赠给母校哈佛大学,成立洛布古典丛书基金会,基金会成立后,决定继续由海涅曼公司负责丛书在英国的出版和发行,而由哈佛大学出版社负责在美国的相应工作。1989年海涅曼公司宣布退出后,哈佛大学出版社成为丛书全球唯一的出版和销售商。哈佛出版社在全面接手后,除不断翻印之外,也对原有的版本进行修订,甚至是重新翻译。如《奥德修记》最初一版是用仿照钦定版《圣经》(1616)的英语来翻译的,这种虽然古雅但过于陈旧的英语显然已经无法满足21世纪读者的需要,必须另起炉灶。修订则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对所谓“猥亵”字句的处理。古代作品中不乏色情和同性恋的描写,最初的版本在遇到这些描写时一般用模糊的方式处理,或者翻译成其他文字(如意大利文),现在的修订则尽量还原其本来面目。举一个简短的例子。罗马诗人卡图卢斯(Catullus)的诗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按照原文字面翻译应该是:“我害怕你,你和你的阴茎随时准备骚扰男孩子,不管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这句话在20世纪初的译者看来显然过于刺眼,于是将其柔化成一“我害怕你,你和你的激情将给年轻人带来致命的伤害,不管他品质优良还是道德败坏。”从这些修改不难看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洛布丛书不仅有收藏价值,也有研究价值,无论是从翻译史,还是文化史的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如今洛布丛书已经成为哈佛大学出版社的金字招牌,不仅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学术出版并非都是赔钱买卖,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收获。从英语世界的范围来看,洛布丛书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古典丛书,其影响力远超英国的牛津古典文献丛书。牛津丛书开始的时间比洛布丛书早,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专业学者,所以只收希腊、拉丁原文,虽然附有注释,但注释全用拉丁文撰写,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其实,即使是专业学者——特别是英语世界以外的——在研究和翻译古代西方经典时,也常常会选用洛布丛书。如国内商务印刷馆刊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不少卷就是以洛布丛书为底本的。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洛布丛书早已越出英语世界的范围,而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就已经出版的500多本来说,翻译成中文的毕竟还是少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文译本出现。今天国人物欲膨胀、人心浮躁的情况可能不亚于百年前的英国人、美国人。我们的精神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古典作品的滋养。或许有人会认为古希腊、罗马的文字是老古董,早已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古希腊文学翻译大家周作人看来,“翻二千年前芦叶卷子所书,反觉得比现今从上海滩的排字房里拿出来的东西还要摩登。”(《希腊拟曲·译序》)当年洛布如果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到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吧。
其他文献
一  1937年11月27日,坐在因战争从上海避往香港的轮船上,31岁的著名导演蔡楚生从黄浦江中四望,视野里的上海南市仍然火光烛天,浦东也在日军的轰炸下熊熊燃烧。为了记录这种“不安定的日子”和“说不出的痛苦”,蔡楚生开始写起了日记。  1967年6月7日,61岁的蔡楚生写下了日记的最后一则:“上午一直在躺着,至下午勉起身。天阴雨,甚冷,和我的心情一样。”在此前后,蔡楚生不仅常年头痛、咳嗽、吐血、气
一    书生,不论古今,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承载着时代的理想。《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生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谋求饭碗,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担当天下大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
卡尔马克思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早慧的民族”,使得犹太民族“早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说:“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而实现质量胜过数量的手段也是教育。从1901年到2008年间共有7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163位是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犹太民族以占全球人口0.25%的比例,占据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22%的比例,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最为在意之事。他在致女儿令娴的信中,谈到了未能完成《中国通史》的遗憾:“思永说我的《中国史》诚然是我对于国人该下的一笔大账,我若不把他做成,真是对国民不住,对自己不住了。也许是最近期间内,因为我在北京不能安居,逼着埋头三两年,专做这种事业,亦未可知,我是无可无不可,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丁文江
金秋时节,我告别学习生活了8年的日本回到祖国,在北京开始了新的追求。回首漫漫求学路,除却我的母校神户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森班”和“石川班”可以说是我学习生活的另一个值得怀念的阵地了。  “森班”和“石川班”是大家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方面两个共同研究班的亲切称呼,因分别由森时彦和石川祯浩两位老师主持而得名。正式的名称为各自共同研究的主题,比如说,现在的森班为“长江流域社会的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这个冬天好像分外寒冷,但是当我拿到《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时,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进来,与封面上明朗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心头顿觉温暖……  早就期待这本书的问世了,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策划人是我钦佩的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专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本
我没有见过梁漱溟先生。最早见到这个名字,大概在初中二三年级。有一期《读者文摘》上登了许多人生隽语,其中有几条下面的作者写着“梁漱溟”三个字。后来我考入哲学系,可以专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思考人的生命和天地宇宙的事情,也接触到了更多思想家的名字,对某些著作也仔细读过。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在长春一个小店里看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也许因为算是曾经谋过面吧,就买了一本。但其实主要是为了“纪
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  2008年,我主编的《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我和张义德等同志合作编著的《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呢?我以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都谈到了1978年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本书可以称为上下篇。上篇即《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虽然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洛阳),西至意大利罗马,全程7000余公里,途经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从天山以北进入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直至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意大利半岛,或者渡达达尼尔海峡到达东欧。  在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古称西域)路段上,曾经分布过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之国。《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流动建筑大师。  1913年12月在北京出生的王洛宾,一生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有50多首广为流传,真正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他创作的歌曲。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风靡全球,被多个国家作为经典收藏,法国、德国还把这首歌作为音乐教材。  王洛宾是一个执著的音乐朝圣者。他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被任命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