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为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在初中古诗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从聚焦诗歌内容,深入解读、挖掘文本情感,透彻分析、咀嚼多义词语,发展思维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如何撮取关键语架构课堂。这一教学方法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而且也让学生拥有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逐渐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特点,培养了文言语感,进而具备了欣赏美的能力,增强了形象思维能力。古诗词“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文”“言”的统一,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撮语带面;聚焦诗歌内容;挖掘文本情感;咀嚼多义词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更深远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想”,掌握语文的“思维方式”。平时的古诗教学就是教师先串讲字词句的释义,再对已翻译成白话文的古诗进行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等讲析。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同时也使课堂学习走向僵化。受钱梦龙“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来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由此入手,带动全篇的教学。”这句话的启发,我们探讨“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古诗中的一个字、词语或句子,把它作为分析整篇文章和架构课堂的主线,并以这个字、词语或句子为路径,带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这个“面”。这种方法从精读入手,从整体思维入手,从最简练的字、词、句中品味文本,做到“咬文嚼字”。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形成、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结构的简化和聚焦,还影响了学生们的学风甚至是文风。
为了更好地理解“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笔者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入手,做具体分析。“撮语带面”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这个“语”如何撮。
一、 聚焦诗歌内容,深入解读
一首诗歌是作者主旨立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媒介。教师在撮“语”时要聚焦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词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诗歌内涵进行再探索、深挖掘。教师可以根据词频、词语直径、词语位置、词语分布等,评估主题语权重,从而快速找到概括诗歌内容的词语。词频是指词语重现的频率,词频越高,被确定为主题词的可能性越大。词语直径是指词语(包括它的近义词)在文本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和末次出现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果某个词语在文本开头处出现,而结尾再次出现,那么它就可能非常重要。另外,段落首句与末句在语段中的表意權重通常较高,这是思维完整性的要求使然,一个完整的思维程序,要求首尾圆合。最后,词语分布是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分布情况,如果一个词在整个文本中分布均匀,通常就是重要的词语。
初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获得本诗歌的主题语是“破”。该语出现在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同时也出现在诗歌结尾“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从它们出现位置间的距离以及频率,可知“破”的重要性。是不是撮“破”就可以带动整首诗歌这个面呢?接下来,学生就得深入文本,细品精析,加以验证。诗歌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语义上指向了“破”的原因。紧接着,“渡”“洒”“挂”“飘转”则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为大风吹破的情形。第二节描写了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含蓄地写出诗人想挽救被破坏的茅屋,却再次遭受群童破坏的焦急、无奈、痛惜。第三节写了屋破偏逢连夜雨,作者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作者此时的“破”就不仅限于此夜,也不仅限于此屋,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而“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则由个人的遭遇,扩展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此,第四节围绕国家和人民的“破”迸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只要有高大坚实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诗人愿意独守“破”庐!
不难发现,我们所撮的“破”能成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以它为路径能够一层层深入剖析文本,直抵诗歌内容,从而顺利解读文本这个“面”。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破”理出教学设计的主线:“茅屋被什么所破坏,赏析风雨”——“诗人挽救破坏的茅屋了吗?叹童抢茅”——“除了屋破,你还读出什么破?感怀国家”。一个“破”字立课,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读懂诗人的写作意图。撮语带面教学,为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打桩”“架桥”,让文本的核心价值生成为教学的核心价值,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 挖掘文本情感,透彻分析
“诗言志,歌咏言”。文本内容往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更能够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们所撮“语”必须立足于能体会作者情感的词。第二次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标题前加一个感叹词。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哎”,足见他们对文本是理解的。怎样将这种理解具体化呢?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寻找能够统领整首诗歌的词语。很快他们便撮取关键词“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接着,以该词为核心深入挖掘,透彻分析。
诗以描述开篇,以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之“声势”以及它的“战绩”。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作者只能是无可奈何,这是作者的第一声叹息。本来将这些茅草捡回来,屋子修一修还能住,可是却偏偏碰到一群顽童“趁火打劫”。此时,作者为群童之蛮横、自己之年迈而发出第二声叹息。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作者为家之破败不堪、生活之艰难而第三次叹息。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作者把自己一家人的灾难放到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那么自己一家人的灾难就成了千千万万家庭灾难的缩影。杜甫由个人的痛苦想到普天下寒士的痛苦。这是为国家兴亡而发出的叹息,这是为天下百姓安康而叹息。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其实一篇文章所要告诉读者的,就是那么一点经过准确概括、高度抽象了的思想。抓住这一点,即可带动整个面。撮取“叹息”这一词进行解读和教学,可以带动整首诗歌和整堂语文课这个面,从而实现“三化”。一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二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三是文本思想的深刻化。据此,笔者设计了“谁在叹息”(杜甫在叹息)—“叹息什么”(风雨之无情、群童之蛮横、家之破旧不堪、百姓之痛苦)—“叹息揭示了什么”(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相扣地把诗歌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从诗歌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整体分析,最后达到欣赏诗歌写作技巧、理解诗歌主题内涵、领会作家写作意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由集中到精炼,巧妙而有效,让学生进入语言的河流,潜心涵泳,感悟诗境,直达诗人的心灵,有效实现了文言合一。
三、 咀嚼多义词语,发展思维
知识的学习必定经历由识记到理解的过程。识记是单一层次的,而理解则根据每个个体不同的学习经历而呈现多层次,对于词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基本词语学习到概念掌握是必经之路。所以,“撮语带面”最后也应该关注所撮“语”是不是有多重含义,往往有多重含义的“语”更值得反复咀嚼并能以此带“面”。先前撮取的关键语“破”就有三层含义,即风雨之破坏、家之破败,国之破碎;后来所撮语“叹息”也包含了因自然之无情叹息、因人之年迈叹息、因家之破败叹息、因国之破碎叹息这四层含义。这些关键语的撮取是师生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后,针对文本重点,概括、提炼出的。教师以此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巧妙设计课题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问题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做更集中、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这样的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學按部就班的老套教学思路,没有从逐段提问分析到全文总结,而是以有张力的主问题统筹全局,紧扣文本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问题由外入内、由浅及深,指引学生细读文本,整合内容,经过发散到聚合、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触摸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撮语带面”的局限性
古诗教学中,通过“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将古诗词“先言后文”教学局限打破,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认识古诗词,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古诗教学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古诗,具体应用一定要根据古诗教学要求与内容,甄别后方可展开教学。古诗中并非所有词汇都可以撮“语”。“撮语带面”教学在古诗中应用的主要意义,是帮助学生去有效改善在古诗学习中的抽象、概括理解冲动,以“撮语带面”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具体分析与认识,发现其中的本质特征。教师应正确认识“撮语带面”教学的局限性,结合古诗内容与教学要求,去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出“撮语带面”的教学价值。
五、 “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应用创新切入点
对于“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讲,需要对其中的问题以及句子等进行反复研究,寻找出合适的字或者词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整首诗的学习带动起来,取得理想的古诗教学效果。“撮语带面”便是最理想的古诗学习方法,通过对古诗中字或者词的撮“语”研究,带动学习,结合上述对“撮语带面”实际应用与局限性分析,“撮语带面”应用创新还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选择文本所“撮”点,顺利渗透文本中
所“撮”的字或词,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古诗词的文本内容,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敲门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中,教师首次选择所“撮”的词语,必然会以“茅屋”为主,由此作为切入点,将古诗的全面教学加以带动,科学带出其中隐藏的“面”。引导学生去寻找与“茅屋”相关的词汇,并及时明确其中的教学难点,在有效引导下,帮助下学生对茅屋的描述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如“三重茅”“公然抱茅入竹去”等。通过多方面对“茅屋”的介绍,将作者当时的处境真实地描绘出来,并且通过对“茅屋”词语的撮,去总结古诗所表述的特点。当然实际应用中,还要观察学生对词语撮的过程中的理解情况,课堂上“撮语带面”方法的应用也需要不断总结与调整创新。单一的“撮语带面”教学设计,只会加剧古诗课堂教学中的零散现象,词语分析完毕,学生依然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不能真正做到整体教学与分析。
基于此,就需要对文本所“撮”点进一步准确分析与选择,并且与文本紧密联系,在逐层渗透下,解决学生古诗学习中的困难。避免出现前期撮“词”消耗过多时间,导致后期课堂讲解时间不够,只能潦草结束,达不到预想的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对“撮语带面”教学实施加以反思,尤其是切入点的科学选择,思考切入点能够反映的内容,古诗中如何对切入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加以创新。以“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为例,从“茅”这个点转移到“卷”上,通过撮“卷”带出作者房屋的情况,同时将茅草动态全面呈现。“卷”这个字用得恰到好处,既可以将狂风吹的力度充分表现出来,又能够将作者当时的状态进行介绍。如果选择常用的口语“吹”,会影响到诗句表现的张力。撮“卷”带出茅屋的面,加上虚数“三”的形容,更突出了作者茅屋的单薄,也表达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窘迫的境况。准确的“撮”取点,为“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古诗词的教学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所“撮”的字或词,延伸出广泛知识面
“撮语带面”教学方法下,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于篇幅不长的诗,从兼顾全文角度出发去选择“撮”点,由点及面的展开古诗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整首诗篇幅并不长,共包含四段。但“撮”出其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对教学方法实施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撮的点一定要将古诗的全部内容延伸出来。根据教学准备要求以及“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一定要提前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不同段落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意图。其中第一段通过景色的展现,以借景抒情的方式对作者情感进行呈现。第二段则借助当时的社会事件抒发情感。第三段则通过细节对情感进行抒发。最后一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达到整首诗情感所表达的高潮。因此,在进行“撮语带面”的字或词选择时,教师可以从高潮部分着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撮点选择的最佳部分,其中“安”“突兀”都可以作为延伸的撮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去寻找“撮语带面”的线索,并且明确古诗中语句之间存在的矛盾点,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所选择的撮点是否科学合适,确定所选择的点牵扯的范围与延伸的面,继而确定最终所撮之词,将“撮语带面”教学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准确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印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谢云燕,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柘荣县第三中。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撮语带面;聚焦诗歌内容;挖掘文本情感;咀嚼多义词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更深远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想”,掌握语文的“思维方式”。平时的古诗教学就是教师先串讲字词句的释义,再对已翻译成白话文的古诗进行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等讲析。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同时也使课堂学习走向僵化。受钱梦龙“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来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由此入手,带动全篇的教学。”这句话的启发,我们探讨“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古诗中的一个字、词语或句子,把它作为分析整篇文章和架构课堂的主线,并以这个字、词语或句子为路径,带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这个“面”。这种方法从精读入手,从整体思维入手,从最简练的字、词、句中品味文本,做到“咬文嚼字”。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形成、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结构的简化和聚焦,还影响了学生们的学风甚至是文风。
为了更好地理解“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笔者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入手,做具体分析。“撮语带面”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这个“语”如何撮。
一、 聚焦诗歌内容,深入解读
一首诗歌是作者主旨立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媒介。教师在撮“语”时要聚焦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词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诗歌内涵进行再探索、深挖掘。教师可以根据词频、词语直径、词语位置、词语分布等,评估主题语权重,从而快速找到概括诗歌内容的词语。词频是指词语重现的频率,词频越高,被确定为主题词的可能性越大。词语直径是指词语(包括它的近义词)在文本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和末次出现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果某个词语在文本开头处出现,而结尾再次出现,那么它就可能非常重要。另外,段落首句与末句在语段中的表意權重通常较高,这是思维完整性的要求使然,一个完整的思维程序,要求首尾圆合。最后,词语分布是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分布情况,如果一个词在整个文本中分布均匀,通常就是重要的词语。
初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获得本诗歌的主题语是“破”。该语出现在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同时也出现在诗歌结尾“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从它们出现位置间的距离以及频率,可知“破”的重要性。是不是撮“破”就可以带动整首诗歌这个面呢?接下来,学生就得深入文本,细品精析,加以验证。诗歌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语义上指向了“破”的原因。紧接着,“渡”“洒”“挂”“飘转”则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为大风吹破的情形。第二节描写了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含蓄地写出诗人想挽救被破坏的茅屋,却再次遭受群童破坏的焦急、无奈、痛惜。第三节写了屋破偏逢连夜雨,作者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作者此时的“破”就不仅限于此夜,也不仅限于此屋,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而“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则由个人的遭遇,扩展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此,第四节围绕国家和人民的“破”迸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只要有高大坚实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诗人愿意独守“破”庐!
不难发现,我们所撮的“破”能成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以它为路径能够一层层深入剖析文本,直抵诗歌内容,从而顺利解读文本这个“面”。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破”理出教学设计的主线:“茅屋被什么所破坏,赏析风雨”——“诗人挽救破坏的茅屋了吗?叹童抢茅”——“除了屋破,你还读出什么破?感怀国家”。一个“破”字立课,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读懂诗人的写作意图。撮语带面教学,为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打桩”“架桥”,让文本的核心价值生成为教学的核心价值,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 挖掘文本情感,透彻分析
“诗言志,歌咏言”。文本内容往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更能够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们所撮“语”必须立足于能体会作者情感的词。第二次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标题前加一个感叹词。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哎”,足见他们对文本是理解的。怎样将这种理解具体化呢?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寻找能够统领整首诗歌的词语。很快他们便撮取关键词“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接着,以该词为核心深入挖掘,透彻分析。
诗以描述开篇,以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之“声势”以及它的“战绩”。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作者只能是无可奈何,这是作者的第一声叹息。本来将这些茅草捡回来,屋子修一修还能住,可是却偏偏碰到一群顽童“趁火打劫”。此时,作者为群童之蛮横、自己之年迈而发出第二声叹息。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作者为家之破败不堪、生活之艰难而第三次叹息。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作者把自己一家人的灾难放到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那么自己一家人的灾难就成了千千万万家庭灾难的缩影。杜甫由个人的痛苦想到普天下寒士的痛苦。这是为国家兴亡而发出的叹息,这是为天下百姓安康而叹息。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其实一篇文章所要告诉读者的,就是那么一点经过准确概括、高度抽象了的思想。抓住这一点,即可带动整个面。撮取“叹息”这一词进行解读和教学,可以带动整首诗歌和整堂语文课这个面,从而实现“三化”。一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二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三是文本思想的深刻化。据此,笔者设计了“谁在叹息”(杜甫在叹息)—“叹息什么”(风雨之无情、群童之蛮横、家之破旧不堪、百姓之痛苦)—“叹息揭示了什么”(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相扣地把诗歌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从诗歌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整体分析,最后达到欣赏诗歌写作技巧、理解诗歌主题内涵、领会作家写作意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由集中到精炼,巧妙而有效,让学生进入语言的河流,潜心涵泳,感悟诗境,直达诗人的心灵,有效实现了文言合一。
三、 咀嚼多义词语,发展思维
知识的学习必定经历由识记到理解的过程。识记是单一层次的,而理解则根据每个个体不同的学习经历而呈现多层次,对于词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基本词语学习到概念掌握是必经之路。所以,“撮语带面”最后也应该关注所撮“语”是不是有多重含义,往往有多重含义的“语”更值得反复咀嚼并能以此带“面”。先前撮取的关键语“破”就有三层含义,即风雨之破坏、家之破败,国之破碎;后来所撮语“叹息”也包含了因自然之无情叹息、因人之年迈叹息、因家之破败叹息、因国之破碎叹息这四层含义。这些关键语的撮取是师生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后,针对文本重点,概括、提炼出的。教师以此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巧妙设计课题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问题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做更集中、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这样的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學按部就班的老套教学思路,没有从逐段提问分析到全文总结,而是以有张力的主问题统筹全局,紧扣文本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问题由外入内、由浅及深,指引学生细读文本,整合内容,经过发散到聚合、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触摸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撮语带面”的局限性
古诗教学中,通过“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将古诗词“先言后文”教学局限打破,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认识古诗词,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古诗教学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古诗,具体应用一定要根据古诗教学要求与内容,甄别后方可展开教学。古诗中并非所有词汇都可以撮“语”。“撮语带面”教学在古诗中应用的主要意义,是帮助学生去有效改善在古诗学习中的抽象、概括理解冲动,以“撮语带面”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具体分析与认识,发现其中的本质特征。教师应正确认识“撮语带面”教学的局限性,结合古诗内容与教学要求,去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真正发挥出“撮语带面”的教学价值。
五、 “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应用创新切入点
对于“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讲,需要对其中的问题以及句子等进行反复研究,寻找出合适的字或者词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整首诗的学习带动起来,取得理想的古诗教学效果。“撮语带面”便是最理想的古诗学习方法,通过对古诗中字或者词的撮“语”研究,带动学习,结合上述对“撮语带面”实际应用与局限性分析,“撮语带面”应用创新还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选择文本所“撮”点,顺利渗透文本中
所“撮”的字或词,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古诗词的文本内容,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敲门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中,教师首次选择所“撮”的词语,必然会以“茅屋”为主,由此作为切入点,将古诗的全面教学加以带动,科学带出其中隐藏的“面”。引导学生去寻找与“茅屋”相关的词汇,并及时明确其中的教学难点,在有效引导下,帮助下学生对茅屋的描述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如“三重茅”“公然抱茅入竹去”等。通过多方面对“茅屋”的介绍,将作者当时的处境真实地描绘出来,并且通过对“茅屋”词语的撮,去总结古诗所表述的特点。当然实际应用中,还要观察学生对词语撮的过程中的理解情况,课堂上“撮语带面”方法的应用也需要不断总结与调整创新。单一的“撮语带面”教学设计,只会加剧古诗课堂教学中的零散现象,词语分析完毕,学生依然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不能真正做到整体教学与分析。
基于此,就需要对文本所“撮”点进一步准确分析与选择,并且与文本紧密联系,在逐层渗透下,解决学生古诗学习中的困难。避免出现前期撮“词”消耗过多时间,导致后期课堂讲解时间不够,只能潦草结束,达不到预想的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对“撮语带面”教学实施加以反思,尤其是切入点的科学选择,思考切入点能够反映的内容,古诗中如何对切入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加以创新。以“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为例,从“茅”这个点转移到“卷”上,通过撮“卷”带出作者房屋的情况,同时将茅草动态全面呈现。“卷”这个字用得恰到好处,既可以将狂风吹的力度充分表现出来,又能够将作者当时的状态进行介绍。如果选择常用的口语“吹”,会影响到诗句表现的张力。撮“卷”带出茅屋的面,加上虚数“三”的形容,更突出了作者茅屋的单薄,也表达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窘迫的境况。准确的“撮”取点,为“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古诗词的教学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所“撮”的字或词,延伸出广泛知识面
“撮语带面”教学方法下,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于篇幅不长的诗,从兼顾全文角度出发去选择“撮”点,由点及面的展开古诗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整首诗篇幅并不长,共包含四段。但“撮”出其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对教学方法实施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撮的点一定要将古诗的全部内容延伸出来。根据教学准备要求以及“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一定要提前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不同段落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意图。其中第一段通过景色的展现,以借景抒情的方式对作者情感进行呈现。第二段则借助当时的社会事件抒发情感。第三段则通过细节对情感进行抒发。最后一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达到整首诗情感所表达的高潮。因此,在进行“撮语带面”的字或词选择时,教师可以从高潮部分着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撮点选择的最佳部分,其中“安”“突兀”都可以作为延伸的撮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去寻找“撮语带面”的线索,并且明确古诗中语句之间存在的矛盾点,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所选择的撮点是否科学合适,确定所选择的点牵扯的范围与延伸的面,继而确定最终所撮之词,将“撮语带面”教学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准确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印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谢云燕,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柘荣县第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