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露地月季还是温室月季,白粉病都是一种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疾病。它不像苹果黑星病(Black-spot)在干旱季节发生,而是发生在潮湿环境里。也不像锈病,当温度变化剧烈时发生。早在1819年,就有了月季白粉病的记述。现在了解到,该病可以影响月季整个生长期。对于温室月季,月季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
宿主和变种的关系
月季麦类白粉病仅仅感染蔷薇属植物。尽管各品种的敏感性有差异,但是在发病季节,几乎所有品种都容易受感染。攀援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和茶香月季都易受感染。有报导说,光叶蔷薇(Wichurianas)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和损害
早期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类似疱状突起物。易感染品种的嫩叶扭曲并有白色粉状物覆盖。发展很快(图1)。老叶片不会扭曲,仅仅有不断发展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粉状物覆盖叶片表面。那些抗病强的品种(实际上已经受到感染)。细胞被破坏并变黑,叶片表面会出现类似被腐蚀了的区域。在某些情况下,下部叶片也会受到广泛侵害,出现小点或线状的霉菌孢子。同样,当环境适宜并有大量带菌源时,传染速度是很快的。
嫩叶、嫩梢和嫩刺,敏感品种都易感染白粉病。庭院月季品种在新春后,潜伏在休眠芽中的霉菌会使正在发育的新生芽和嫩叶感染,使之成为新的一年中的传染源。
花梗、果实、萼片和花瓣都易被感染(图1)。受感染的组织常常扭曲,使生长端和芽死亡,切花品质下降。由于叶片、枝条受损,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长减慢,植株发育不良。
由于防治药品的使用,会造成种植成本上升。
有一个用水消除白粉病的例子。早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温室里为了消灭红蜘蛛,国外常常采用强力喷雾器对叶片丛进行喷雾清洗。在这个时期,除了极个别敏感品种外,白粉病很难发生,但是黑斑病却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在以后的30年-40年里,温室普遍采用杀螨剂或烟雾代替喷水防治红蜘蛛,黑斑病绝迹了,而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
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孢子会大量繁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孢子迅速成熟。通过风或者低速空气流,成熟的孢子被释放出来并传播开去。
空气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孢子散布。一般在温室靠近门或者破损玻璃的区域,尽管有时温湿度并不有利于孢子的生存,但是空气流动明显。孢子就可以持续散布,所以白粉病会更严重些。
通常在夜间,高的相对湿度,促使孢子产生、发育、致病;遇到低的相对湿度,孢子成熟、释放。一般会持续整天。下表给出白粉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
当连续几天出现适宜条件,病情会大规模流行。
防治白粉病的有效办法是提高病情预报的精确度,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对白粉病的影响。
防治
无论室外还是温室内,防治白粉病主要采用喷洒杀霉菌剂。然而,任何一种流行病的发生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用预防手段阻止病害的发生。在温室里用这种方法防治白粉病是非常困难的。
室外月季和温室月季在防治病害方面有所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
当少雨或者无雨,温度变化接近白粉菌繁殖、传播的最适条件,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白粉病将发生。
当气候干燥或半干燥时,防治比较有效。建议在室外月季整个生长季节里,采用定期防治手段。如果春、夏季雨水多,到了晚夏或者秋天疫病就会流行。使用杀霉菌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温室月季白粉病的发生。虽然粉末状的杀菌剂是有效的。但是药效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所以每次下过雨都要重新喷药。如果7天~10天内没有下雨,新的枝叶又长出来了,也要再喷药1次。在潮湿季节应该增加喷药次数,以保证灭菌效果。
由于温室内气候可以人工调节,所以任何时候月季都会感染上白粉病。当温度变化接近病菌生长和传播的最适范围,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月季会感染上白粉病。预防方法包括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并使用杀菌剂。对于温室月季白粉病防治分述如下:
1)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太阳落山前,打开温室顶部的通风口和加热系统,利用空气的对流,将室内温暖、潮湿的空气排除一些。然后关闭加热系统。经过这样处理,夜间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低一些,降低了流行病感染的危险。天黑后,通风口要关闭。
在采用风扇或者风扇加风筒系统的温室中,可将风扇工作点设定在太阳落山后停止工作,以便排除温暖、潮湿的空气。
2)使用杀霉菌剂。由于防治白粉病的新药不断出现,因而一些人期望能在市场上买到彻底消除白粉病的药,这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技术员指导下施药。
宿主和变种的关系
月季麦类白粉病仅仅感染蔷薇属植物。尽管各品种的敏感性有差异,但是在发病季节,几乎所有品种都容易受感染。攀援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和茶香月季都易受感染。有报导说,光叶蔷薇(Wichurianas)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和损害
早期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类似疱状突起物。易感染品种的嫩叶扭曲并有白色粉状物覆盖。发展很快(图1)。老叶片不会扭曲,仅仅有不断发展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粉状物覆盖叶片表面。那些抗病强的品种(实际上已经受到感染)。细胞被破坏并变黑,叶片表面会出现类似被腐蚀了的区域。在某些情况下,下部叶片也会受到广泛侵害,出现小点或线状的霉菌孢子。同样,当环境适宜并有大量带菌源时,传染速度是很快的。
嫩叶、嫩梢和嫩刺,敏感品种都易感染白粉病。庭院月季品种在新春后,潜伏在休眠芽中的霉菌会使正在发育的新生芽和嫩叶感染,使之成为新的一年中的传染源。
花梗、果实、萼片和花瓣都易被感染(图1)。受感染的组织常常扭曲,使生长端和芽死亡,切花品质下降。由于叶片、枝条受损,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长减慢,植株发育不良。
由于防治药品的使用,会造成种植成本上升。

有一个用水消除白粉病的例子。早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温室里为了消灭红蜘蛛,国外常常采用强力喷雾器对叶片丛进行喷雾清洗。在这个时期,除了极个别敏感品种外,白粉病很难发生,但是黑斑病却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在以后的30年-40年里,温室普遍采用杀螨剂或烟雾代替喷水防治红蜘蛛,黑斑病绝迹了,而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
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孢子会大量繁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孢子迅速成熟。通过风或者低速空气流,成熟的孢子被释放出来并传播开去。
空气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孢子散布。一般在温室靠近门或者破损玻璃的区域,尽管有时温湿度并不有利于孢子的生存,但是空气流动明显。孢子就可以持续散布,所以白粉病会更严重些。
通常在夜间,高的相对湿度,促使孢子产生、发育、致病;遇到低的相对湿度,孢子成熟、释放。一般会持续整天。下表给出白粉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
当连续几天出现适宜条件,病情会大规模流行。
防治白粉病的有效办法是提高病情预报的精确度,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对白粉病的影响。
防治
无论室外还是温室内,防治白粉病主要采用喷洒杀霉菌剂。然而,任何一种流行病的发生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用预防手段阻止病害的发生。在温室里用这种方法防治白粉病是非常困难的。
室外月季和温室月季在防治病害方面有所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
当少雨或者无雨,温度变化接近白粉菌繁殖、传播的最适条件,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白粉病将发生。
当气候干燥或半干燥时,防治比较有效。建议在室外月季整个生长季节里,采用定期防治手段。如果春、夏季雨水多,到了晚夏或者秋天疫病就会流行。使用杀霉菌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温室月季白粉病的发生。虽然粉末状的杀菌剂是有效的。但是药效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所以每次下过雨都要重新喷药。如果7天~10天内没有下雨,新的枝叶又长出来了,也要再喷药1次。在潮湿季节应该增加喷药次数,以保证灭菌效果。
由于温室内气候可以人工调节,所以任何时候月季都会感染上白粉病。当温度变化接近病菌生长和传播的最适范围,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月季会感染上白粉病。预防方法包括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并使用杀菌剂。对于温室月季白粉病防治分述如下:
1)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太阳落山前,打开温室顶部的通风口和加热系统,利用空气的对流,将室内温暖、潮湿的空气排除一些。然后关闭加热系统。经过这样处理,夜间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低一些,降低了流行病感染的危险。天黑后,通风口要关闭。
在采用风扇或者风扇加风筒系统的温室中,可将风扇工作点设定在太阳落山后停止工作,以便排除温暖、潮湿的空气。
2)使用杀霉菌剂。由于防治白粉病的新药不断出现,因而一些人期望能在市场上买到彻底消除白粉病的药,这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技术员指导下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