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谁姓?女权的敌人不是你老公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l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姓”离婚,本来已经十分少见,这位博主又在讲述中带入了大量“我为婚姻付出太多,却得到太少”的控诉,引来大量关于女权的争议,进而使得话题从“冠姓”扩散到女权的方方面面。当然了,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事实,我们还不知道。但是,这个话题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它讨论的价值。
  孰是孰非,还是得回到问题本身。首先,一个人要不要离婚,为了什么而离婚,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外人无权干涉。你觉得完美的结婚对象,他可能觉得一钱不值,这很正常。为“冠姓权”而离婚看上去荒唐,但只要她愿意承担后果,就无需多加指责。
  其次,孩子跟谁姓,从法律上来说,并没有争议。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可以说,这是男女平等法律精神的直接体现。问题在于,“可以”并不代表“必须”。假如我们承认夫妻双方是对等关系的话,孩子跟誰姓就应该是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
  只不过,人类的行为除了受法律制约之外,还受到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家庭的主流还是子女随父姓的,不管这源于传统的惯性,还是源于尚未完全平等的男女地位。而孩子随母姓的情况,虽然也有夫妻双方协商的结果,但更多是因为男方“入赘”到了女方家里,因而“丢失”了“冠姓权”。而“入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对“入赘”的歧视,当然也是男女不平等留下的疮疤之一,不值得肯定。但必须要承认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在结婚时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冠姓权”这个问题,但是在他心里,却早就默认了孩子应该跟爸爸姓了。这种社会心理并不是不能改变,“冠姓权”争议就是撬动这一“理所当然”心理的契机。
  但就个人来说,无论是入赘,还是夫妻和平协商,一般都是在婚前完成的。既然知道有强大的社会心理存在,出于对男方的尊重,也最好在婚前就提出来。婚后生了孩子再提出,确实有些“积重难返”,矛盾激化在所难免。

  就公共讨论来说,就事论事的理性精神在网络上实属稀缺。表面上看,大家是在争“冠姓权”,但是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女人为婚姻付出太多”,甚至女性结婚就是“婚驴”“妈虫”……夫妻在婚姻中的关系当然也值得讨论,但把所有问题“一勺烩”的结果,是永远也讨论不出结果。
  婚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亲密关系。它千人千面,它变化多端。每个人想从婚姻中得到的也不尽相同。假如有人觉得“冠姓权”特别重要,那么,她当然可以尽一切努力去为自己争取。假如有人觉得平静安定的生活更重要,那么她也不妨随遇而安。但无论如何,男女两性本不该是针锋相对的敌人,而应成为互相扶持的友人。
  (来源:澎湃新闻)
其他文献
王中军在北京市顺义温榆河畔创办了一家名为“松”的美术馆,这里私藏着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  2015年,他以近3000万美元从好莱坞传奇制片人高文家族手中拍下这幅画作,有媒体甚至用“收藏界的权力递嬗”来形容。  2014年,他曾以高于估价的5500万美元拍得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  这是中国藏家王中军在苏富比的两次战绩。  几乎与拍卖场的豪爽同期,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创办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
自美国独立以来,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鉴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了拥有3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移民国家。然而伴随美国至今的,却是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问题。  虽然美国已经从法律层面废除了当年限制少数族裔政治权益的相关法案,然而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群体,因被掳掠和奴役的血腥历史,导致他们至今在美国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种族歧视。  自2020年5月25日美国一黑人因警察执法时
研究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历史的必然,个人只是被历史推动。这种观点非常平庸,而且特别不符合中国国情。有一种说法,认为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其他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这样的看法似乎立不住脚,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虽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是否会有那样的力度魄力,是否会用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规模,那就不好说了。看看东边的邻居,他们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
如果要把今年7月的网络舆论场,定一个关键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奋斗。  怎么说呢,你看:前有7月7日微博用户推拿熊发布摸鱼檄文,转发10w 。  后有海淀某高新大企业内百里帐篷联营,引舆论争议。  在这一浪接一浪的舆论巨浪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控诉加班、控诉奋斗逼。而反对者则认为,推拿熊是另一种贩卖焦虑的坏蛋,摸鱼是垃圾行为,奋斗才是人间正道。  双方就这奋斗问题在互联网领域你来我往、互相杀伐小一个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努力吧!打工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老板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不敢迟到,因为迟到扣钱。”突然兴起的“网络迷因”,席卷社交圈。  所谓“迷因”,由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度提出,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  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觀点中,生物进化基于基因的复制,而文化进化则建立在人类行为复制的基础上。“迷因”是文
4月8日零时随着车辆有序通过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西收费站,离汉通道管控正式解除。从1月23日到4月8日,76个艰难的日子,从寒冬走到了阳春,这一路太艰辛,太漫长......  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创伤难以抹去,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各行各业也都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但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再难回到过去。这次疫情对普通百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福是祸?  以下让我们看看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的生
最近“杨丽萍事件”频上热搜。  起因是杨丽萍在直播吃火锅时,一位女网友评论她“是个失败的女人,所谓活出自己都是蒙人的”,因为“没有生儿育女,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该评论获得1.1万个点赞,引发关于女性生育权利的网络大讨论。  讨论中泛起的一些声音令人瞠目结舌,仿佛回到了妇女解放前的民国时代:“没有生育小孩,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  不用认真反驳,只要照它的逻辑往下展开,就知道有多荒唐了
多年前看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费城故事》时,关注点主要在其中与法律有关的剧情上,比如律师在庭审前的准备工作、法庭上交叉询问时律师的询问技巧等,对影片中有关艾滋病的信息基本上无感。不过,最近读完兰迪·希尔茨的《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一书后,《费城故事》影片中那些以往未曾注意过的情节,如艾滋病患者的症状,尤其是周围人对疫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却一下子变得清晰鲜活,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比如
25年  冯小刚再度步入电视圈。  7月,冯小刚执导电视剧《北辙南辕》的消息曝光,题材是时下话题度很高的都市女性群像剧。这距离他上一次拍剧《月亮背面》,已经时隔23年。  冯小刚拍摄电视剧比拍摄电影要更早:1995年的《一地鸡毛》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或许是巧合,无论是25年前,还是25年后的今天,电影市场都处于低潮。  上世纪90年代,录像厅、歌厅、游戏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国内电影市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中,梁漱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他自谓“不懂什么叫哲学”,却站在了北大哲学讲堂;他成长于北京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却致力于实践自己的乡村建设构想;他无心于从政,却大半生徘徊在政治边缘;他有强烈的出世情怀,却又以最入世的姿态奔走于世俗之间;他以佛法为信仰,却在“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光环中落下人生大幕。  斯人已远,空留绝想。让我们跟随梁漱溟之孙梁钦宁的讲述,尽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