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 要 文章以新时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了解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简要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身体素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世界各国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中国也不例外,自1979年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测试,三十多年的测试结果让我们喜忧参半。纵观1985-2005年期间的监测结果,大学生各身体素质指标发生了诸多变化。为此,本研究基于对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现状,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对应建议,进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意见。
一、新时期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般来讲,身体素质指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变化不大,故下文将对大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存在的现状进行逐一分析:
(一)速度素质的现状分析
速度素质是身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较短距离的高强度跑来测试速度素质的,不仅反映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还综合地反映了人的灵敏、柔韧、爆发力等素质。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家里被父母冲着,一般不爱动弹,天天和电脑打交道,很难再户外进行活动,导致他们下肢肌肉萎缩现象严重,奔跑能力弱,速度素质不强,跑50米成绩差不说还气喘吁吁。
(二)力量素质的现状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阻力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它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其它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目前学校测定学生力量素质的制表主要是参考男生的引体向上和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就当前我国大部分女生的力量素质而言,由于平时不爱运动,全身力量薄弱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平时不参加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的男生的力量素质也令人堪忧,一个班级一口气能做10个引体向上的学生已经是屈指可数,在紧急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肌肉拉伤甚至跟腱断裂的情形。
(三)耐力素质的现状分析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在体质监测过程中通常采用男子1000米跑和女子800米跑来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大学里,学校运动会最令人望而却步的就是1000米和8000米,因为这两个项目,最能够考研学生自身的耐力素质,由于自身耐力素质不加,经常出现“极点”的现象,而且“极点”维持时间长,学生的心肺功能不能够让自身完全适应如此强度的项目,这都能足以体现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耐力素质现状。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路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体育意识是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也是一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动力。大学生具有充分的课余时间,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进行引导,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主动为学生因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让他们养成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其一生。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体育教师应创设不同的体育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用灵活、变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乐趣投入到体育当中去;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体育场地,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身体练习,实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尊重差异,以人为本
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身体素质的培养重点也不一,体育教师或者活动组织者,应该切实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提升其相对薄弱的身体素质,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四)“软件”“硬件”建设要加强
学生要想更好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就离不开外界所提供的“软件”“硬件”,脱离了这些,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的领导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等“硬件”的建设,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有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能够得到积极有效指导。
三、小结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等优良资源,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高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举办排球赛、足球赛、跳绳比赛、乒乓球赛、拔河等校级体育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帮助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交流,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学习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春.福建省汉族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干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61-16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2007.5(07).
[3] 廖金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给体育课改带来的思考[J].体育师友.2006(1).
[4] 尹淑桂.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
摘 要 文章以新时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了解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简要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身体素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世界各国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中国也不例外,自1979年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测试,三十多年的测试结果让我们喜忧参半。纵观1985-2005年期间的监测结果,大学生各身体素质指标发生了诸多变化。为此,本研究基于对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现状,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对应建议,进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理论意见。
一、新时期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般来讲,身体素质指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变化不大,故下文将对大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存在的现状进行逐一分析:
(一)速度素质的现状分析
速度素质是身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较短距离的高强度跑来测试速度素质的,不仅反映了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还综合地反映了人的灵敏、柔韧、爆发力等素质。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家里被父母冲着,一般不爱动弹,天天和电脑打交道,很难再户外进行活动,导致他们下肢肌肉萎缩现象严重,奔跑能力弱,速度素质不强,跑50米成绩差不说还气喘吁吁。
(二)力量素质的现状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阻力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它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其它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目前学校测定学生力量素质的制表主要是参考男生的引体向上和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就当前我国大部分女生的力量素质而言,由于平时不爱运动,全身力量薄弱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平时不参加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的男生的力量素质也令人堪忧,一个班级一口气能做10个引体向上的学生已经是屈指可数,在紧急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肌肉拉伤甚至跟腱断裂的情形。
(三)耐力素质的现状分析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在体质监测过程中通常采用男子1000米跑和女子800米跑来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大学里,学校运动会最令人望而却步的就是1000米和8000米,因为这两个项目,最能够考研学生自身的耐力素质,由于自身耐力素质不加,经常出现“极点”的现象,而且“极点”维持时间长,学生的心肺功能不能够让自身完全适应如此强度的项目,这都能足以体现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耐力素质现状。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路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体育意识是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也是一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动力。大学生具有充分的课余时间,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进行引导,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主动为学生因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让他们养成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其一生。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体育教师应创设不同的体育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用灵活、变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乐趣投入到体育当中去;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体育场地,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身体练习,实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尊重差异,以人为本
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身体素质的培养重点也不一,体育教师或者活动组织者,应该切实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提升其相对薄弱的身体素质,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四)“软件”“硬件”建设要加强
学生要想更好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就离不开外界所提供的“软件”“硬件”,脱离了这些,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的领导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等“硬件”的建设,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有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能够得到积极有效指导。
三、小结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等优良资源,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高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举办排球赛、足球赛、跳绳比赛、乒乓球赛、拔河等校级体育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帮助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交流,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学习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春.福建省汉族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干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61-16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2007.5(07).
[3] 廖金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给体育课改带来的思考[J].体育师友.2006(1).
[4] 尹淑桂.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