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 德育 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但不少教师认为育人只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数学科目教学与教育是沾不上边的。而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德育渗透。下面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领航人。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要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不但如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学识、睿智,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让学生喜欢你,对你感兴趣,甚至把你当偶像。这样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专注。事实表明,一个穿着守旧,精神萎靡,谈吐粗俗,态度暴躁的教师永远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也驾驭不了课堂。教师的人格品行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使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通过教师讲授的严谨,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祖冲之对圆周率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编拟数学题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集体主义教育
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有自己和群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就会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知识问题逐步同化,达到认知的统一,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但不少教师认为育人只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数学科目教学与教育是沾不上边的。而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德育渗透。下面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领航人。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要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不但如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学识、睿智,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让学生喜欢你,对你感兴趣,甚至把你当偶像。这样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专注。事实表明,一个穿着守旧,精神萎靡,谈吐粗俗,态度暴躁的教师永远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也驾驭不了课堂。教师的人格品行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使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通过教师讲授的严谨,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祖冲之对圆周率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编拟数学题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集体主义教育
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有自己和群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就会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知识问题逐步同化,达到认知的统一,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