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塞尔素有“小巴黎”之称,许多景致可圈可点。我从荷兰的鹿特丹过来,沿路看了它的原子球博物馆、欧盟总部大厦和市中心广场,每到一处都令人咋舌惊叹。
就拿原子球博物馆来说吧。它是由9个巨大的金属球组成的,每个球直径18米,球与球之间用粗大的空心钢管相连接,形成一幅立体的原子结构图。我看到这原子球的第一个印象是大,太大了,大得匪夷所思。你想想看,那个顶端的圆球高达102米,原子球的总体规模竟相当于一座30层高的大楼哩。
看罢原子球博物馆等几个景点,已是黄昏时分了,我便寻到预订的旅馆,安顿下来,吃了晚饭。我感到一种适意的倦怠,躺在床上,有点不想动弹了。但在我这天的日程上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去看小于连塑像。小于连乃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也,其塑像乃该市之象征,我怎能到了布鲁塞尔而不去拜谒他呢?于是我又打起精神,步出旅馆,走上灯光灿烂的街头。
关于这位小于连的故事我是熟悉的。在历史上,比利时曾长期被西班牙统治。大约在16世纪吧,西班牙人撤离布鲁塞尔时荼毒生灵,想把这城市炸掉,便点燃了连接市内火药库的导火索。这时,有个名叫于连的小男孩恰好看见正在燃烧的导火索,就在上面撒了泡尿,把导火索浇灭了。布鲁塞尔因此免遭于难。小于连因此成了英雄,被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
至于这小英雄的故事是实有其人呢,还是一个传说,问比利时人也说不大准。我则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许多国家的历史或传说中,救国救民的巾帼英雄倒是不乏其例。比如法国的圣女贞德(确有其人),我国的花木兰、穆桂英(属于传说)等等。而少儿救国似唯比利时所独有。我国近代也有《鸡毛信》等故事,那里面的小英雄扛着红缨枪打鬼子,也很勇敢机智,但毕竟未立下类似撒尿救城的奇功,因而虽也受到歌颂,却没有小于连所享有的殊荣。
我在街上边走边打听,穿过豪华的市中心广场,再往北走,拐进一条名叫埃杜弗街的小巷,终于在那小巷的转弯处,在夜色和街灯交织的光影中,找到了小于连塑像。
我一看这塑像,殊出意外。正如我乍看原子球博物馆时觉得太大,我乍看这英雄塑像时又觉得太小。虽说是个小英雄,可他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世界知名人物呀,他的塑像总该有点规模吧?不料这塑像竟只有50厘米高,站在一个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前面围着一道铁栅栏。这英雄塑像不但个头太小,而且这英雄的年龄也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他是个用青铜塑造的头发微卷鼻子微翘胖乎乎光着屁股至多只有3、4岁的小男孩。他淘气地笑着,手把着小鸡鸡正在撒尿。这尿是长流不断的泉水,从台座上溅落下来,潺潺有声。我一看这样的“英雄”形象,不禁笑了起来。再看周围拥挤着的观众,也一个个无不喜笑颜开。大家忙着和“英雄”拍照留念;有人还用瓶子或双手接过他的“尿”来,在快乐的笑声中喝下去了。
我也和小于连塑像拍了照。我端详着它,发觉它虽然小,可小得好,小得妙。试想如果把小于连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他还是个小男孩吗?还能产生让人人发笑、人见人爱的效果吗?关于小于连的故事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说他撒那泡尿,是由于见义勇为,急中生智。另一种版本说那是因为淘气,是出于小男孩的本性。塑像作者大概是相信第二种版本的;我也宁愿相信第二种版本。只有这样塑造小于连的“英雄”形象,才能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能宣泄比利时人民对敌人的嘲弄和他们胜利后的喜悦,才会有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幽默。
不知是因为受这幽默的感染呢,还是由于对英雄的钦佩,据说在174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赐给小于连“圣·路易军团骑士”证书,并赠给王家卫队礼服一套。打这儿开始,许多国家相继效仿,都愿意做一套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服,送给小于连,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现在小于连有世界各国送的礼服400多套,放在中心广场的市立博物馆中收藏着。咱们北京和布鲁塞尔是友好城市,1979年北京市代表团在参加布鲁塞尔建城1000周年庆典时,也送给小于连一身礼服---一套中式的对襟衣裤。
在埃杜弗小街的许多店铺里,都出售带有小英雄标记的纪念品,像明信片、钥匙链啦,烟灰缸、温度计啦,等等。也有用铜合金、石膏、塑料或巧克力糖做的“撒尿男孩”的复制品。有一种金属做的形体较大的复制品,装有一个特殊的机关,倒进水去,也可以循环往复源源不断地流出“尿”来;如果把啤酒倒进去,就会流出啤酒来。我对它很感兴趣,想买一个带回去。但我已在欧洲买了不少纪念品,像瑞士的布谷鸟钟、伦敦的大头兵、荷兰的风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模型等等;若再加上这个“大件儿”,怕回国时行李要超重,所以最后还是买了一个小号的。我从小巷中出来,走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看看手里的“撒尿男孩”---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不觉又笑了起来。
但我回国后,还是为没买那个能“尿尿”的复制品颇感后悔。不然的话,当我在家里接待客人时,就可以一边讲小于连的故事,一边拿出这复制品来当酒壶用,把啤酒或是二锅头倒进去,让它“尿”出来,以此招待客人,岂非有趣哉?
就拿原子球博物馆来说吧。它是由9个巨大的金属球组成的,每个球直径18米,球与球之间用粗大的空心钢管相连接,形成一幅立体的原子结构图。我看到这原子球的第一个印象是大,太大了,大得匪夷所思。你想想看,那个顶端的圆球高达102米,原子球的总体规模竟相当于一座30层高的大楼哩。
看罢原子球博物馆等几个景点,已是黄昏时分了,我便寻到预订的旅馆,安顿下来,吃了晚饭。我感到一种适意的倦怠,躺在床上,有点不想动弹了。但在我这天的日程上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去看小于连塑像。小于连乃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也,其塑像乃该市之象征,我怎能到了布鲁塞尔而不去拜谒他呢?于是我又打起精神,步出旅馆,走上灯光灿烂的街头。
关于这位小于连的故事我是熟悉的。在历史上,比利时曾长期被西班牙统治。大约在16世纪吧,西班牙人撤离布鲁塞尔时荼毒生灵,想把这城市炸掉,便点燃了连接市内火药库的导火索。这时,有个名叫于连的小男孩恰好看见正在燃烧的导火索,就在上面撒了泡尿,把导火索浇灭了。布鲁塞尔因此免遭于难。小于连因此成了英雄,被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
至于这小英雄的故事是实有其人呢,还是一个传说,问比利时人也说不大准。我则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许多国家的历史或传说中,救国救民的巾帼英雄倒是不乏其例。比如法国的圣女贞德(确有其人),我国的花木兰、穆桂英(属于传说)等等。而少儿救国似唯比利时所独有。我国近代也有《鸡毛信》等故事,那里面的小英雄扛着红缨枪打鬼子,也很勇敢机智,但毕竟未立下类似撒尿救城的奇功,因而虽也受到歌颂,却没有小于连所享有的殊荣。
我在街上边走边打听,穿过豪华的市中心广场,再往北走,拐进一条名叫埃杜弗街的小巷,终于在那小巷的转弯处,在夜色和街灯交织的光影中,找到了小于连塑像。
我一看这塑像,殊出意外。正如我乍看原子球博物馆时觉得太大,我乍看这英雄塑像时又觉得太小。虽说是个小英雄,可他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世界知名人物呀,他的塑像总该有点规模吧?不料这塑像竟只有50厘米高,站在一个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前面围着一道铁栅栏。这英雄塑像不但个头太小,而且这英雄的年龄也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他是个用青铜塑造的头发微卷鼻子微翘胖乎乎光着屁股至多只有3、4岁的小男孩。他淘气地笑着,手把着小鸡鸡正在撒尿。这尿是长流不断的泉水,从台座上溅落下来,潺潺有声。我一看这样的“英雄”形象,不禁笑了起来。再看周围拥挤着的观众,也一个个无不喜笑颜开。大家忙着和“英雄”拍照留念;有人还用瓶子或双手接过他的“尿”来,在快乐的笑声中喝下去了。
我也和小于连塑像拍了照。我端详着它,发觉它虽然小,可小得好,小得妙。试想如果把小于连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他还是个小男孩吗?还能产生让人人发笑、人见人爱的效果吗?关于小于连的故事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说他撒那泡尿,是由于见义勇为,急中生智。另一种版本说那是因为淘气,是出于小男孩的本性。塑像作者大概是相信第二种版本的;我也宁愿相信第二种版本。只有这样塑造小于连的“英雄”形象,才能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能宣泄比利时人民对敌人的嘲弄和他们胜利后的喜悦,才会有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幽默。
不知是因为受这幽默的感染呢,还是由于对英雄的钦佩,据说在174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赐给小于连“圣·路易军团骑士”证书,并赠给王家卫队礼服一套。打这儿开始,许多国家相继效仿,都愿意做一套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服,送给小于连,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现在小于连有世界各国送的礼服400多套,放在中心广场的市立博物馆中收藏着。咱们北京和布鲁塞尔是友好城市,1979年北京市代表团在参加布鲁塞尔建城1000周年庆典时,也送给小于连一身礼服---一套中式的对襟衣裤。
在埃杜弗小街的许多店铺里,都出售带有小英雄标记的纪念品,像明信片、钥匙链啦,烟灰缸、温度计啦,等等。也有用铜合金、石膏、塑料或巧克力糖做的“撒尿男孩”的复制品。有一种金属做的形体较大的复制品,装有一个特殊的机关,倒进水去,也可以循环往复源源不断地流出“尿”来;如果把啤酒倒进去,就会流出啤酒来。我对它很感兴趣,想买一个带回去。但我已在欧洲买了不少纪念品,像瑞士的布谷鸟钟、伦敦的大头兵、荷兰的风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模型等等;若再加上这个“大件儿”,怕回国时行李要超重,所以最后还是买了一个小号的。我从小巷中出来,走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看看手里的“撒尿男孩”---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不觉又笑了起来。
但我回国后,还是为没买那个能“尿尿”的复制品颇感后悔。不然的话,当我在家里接待客人时,就可以一边讲小于连的故事,一边拿出这复制品来当酒壶用,把啤酒或是二锅头倒进去,让它“尿”出来,以此招待客人,岂非有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