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模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f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对提高教学效果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是非常有意义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是根据所学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实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运用不是随意的,如不注意条件,盲目使用模型就会出现错误。如果运用得好,物理问题就会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关键词:物理;模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5
  思维品质从理论上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从教学实践角度来讲,尤其是建模习题教学,笔者认为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得更为突出,以下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实质,建立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根据所学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实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只要知道合外力的方向,就可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反之亦然。
  例1. 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kg。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g取10m/s2,sin37°=0.6,cos37°=0.8)。
  分析与解:建模根据球与车相对静止,说明球与车有共同的加速度,球的受力明确,应选球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F=ma;mgtan37°=ma;a=gtan37°=7.5m/s2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有了这个模型,以下问题便迎刃而解。
  例2. 一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楔形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物块质量为m,置于斜面上,物体与斜面的接触是光滑的,为保持物体与斜面相对静止,可用多大的水平力F推楔形木块。
  分析与解:因二者加速度相同,先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F-Ff=(m M)a
  FN2=(m M)g Ff=μFN2
  再以m为研究对象, mgtanθ=ma
  F=(m M)g(μ tanθ)
  二、总结规律,巧用模型
  1. 化繁为简,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有些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观察敏锐,抓住模型的特点,就会感觉并不难。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多个物体的整体隔离问题就是这样。
  例3. 光滑水平面上排放着n个相同的小木块,质量均为M,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求从左侧数第m个木块对第m 1个木块的作用力大小。
  分析与解:以整体为研究对象,F=nM·a,再隔离右侧(n-m)个木块, FN=(n-m)Ma
  FN=(n-m)F/n
  有这个题做基础,以下问题将感到很简单。
  例4.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图已知M>m,第一次用水平力F由左向右推M,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1,第二次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F由右向左推m,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2,则
  A. N1>N2 B. N1=N2 C. N1  解题过程略,答案为C。
  2. 化难为易,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弹簧模型一直是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又困惑的问题,可要是将基本模型熟练掌握,那么,一些认为较难的问题就会轻松解决。
  例5. 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小球的加速度是怎样的?
  分析与解:解这道题前先思考下面的模型,设小球在接触弹簧处自由释放,如图所示,此时加速度a大小等于g,方向向下,根据简谐振动的对称性,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加速度a大小也等于g,方向向上。由此可知小球如果是自由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时,速度不等于零且a=g,与它对称的点是弹簧压缩后a=g,方向向上,由于此时小球速度不等于零,所以小球将继续下降直至弹簧压缩到最短,这时a>g,方向向上。
  例6. 如图所示,一升降机箱底装有若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这段运动过程中(设弹簧被压缩过程中处于弹性限度内)
  A. 升降机的速度不段减小
  B.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
  C. 先是弹力做负功小于重力做正功,然后是弹力做负功大于重力做正功
  D. 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值
  分析与解略
  答案:C
  3. 化整为零,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有些题目整体看起来思路不明确,但如果分开来看模糊的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例7. 如图所示,把A、B小球由图中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绳开始时拉直),则
  在两小球向左下摆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绳OA对A球做正功
  B. 绳AB对B球不做功
  C. 绳AB对A球做负功
  D. 繩AB对B球做正功
  分析与解:很多人错选A、B答案,原因是没有分析A、B球的实际运动过程而造成的。让我们用模拟等效法分析,设想A、B两球分别用两条细绳悬挂而各自摆动,若摆角较小时有摆动周期T=2π√L/g,可见摆长越长,摆得越慢,因此,A球比B球先到达平衡位置。不难看出AB绳的张力对A球有阻碍运动之作用,而对B球有推动运动之作用力,所以正确答案C、D。
  4. 不注意条件,盲目使用模型
  一些相似的题目结论相同,那么,是否所有这类问题都有相同结论呢?如果盲目套用,会出现不该出的错误。
  例8. 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两物体M和m,用与斜面平行的恒力F推M,使两物体加速上滑,如果斜面光滑,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多大?如果不光滑两物体之间作用力多大?
  分析与解略,不难得出FN=mF/(M m),结果与a、μ、θ都无关。
  例9. 物体M、m紧靠着置于摩擦因数为μ的斜面上,斜面的倾角θ,现施一水平力F作用于M,M、m共同加速沿斜面向上运动,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
  分析与解:很多学生套用前面的题认为结果相同,FN=MF/(M m),但用同样的解题方法实际解出的结果却是FN=mF(cosθ-μsinθ)/(M m)。结果虽与a无关,但却与μ、θ有关,出现错误的原因显然是没有注意到前面题目的恒力F与运动方向平行,而此题则不然,力是水平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一机一中 014030)
其他文献
我国第一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2009年投入运行,虽然在这几年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然而对于特高压系统的认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因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故障过电压问题比超高压系统更为严重,所以此论文将主要研究特高压交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和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相关问题。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计算得出特高压交流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利用某软件仿真系统,对单相接地故障过
作为联系整个电力系统的骨架,我国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安全可靠运行对于全网的稳定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对其主设备保护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然而,由于特高压变压器电压等级极高、结构特殊,而且在国内外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有必要针对特高压变压器保护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本文首先针对特高压变压器结构上的特殊性,分析了特高压变压器保护存在的几个特殊问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是系统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新能源发电在系统中所占比例将显著提高,然而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增加了系统调度的难度,也对常规机组的旋转备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展含风电场的安全经济调度研究对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电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概述了常见的经济调度数学模型。针对风电随机性,间歇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在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负荷,具有随机波动性、非线性以及不对称性等特点,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分析牵引负荷对地区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是铁路部门和电力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时域仿真方法研究牵引负荷对电网暂态稳定的影响,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介绍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基本原理、暂态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