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南汽MG名爵下线引来各方关注。选择在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60周年举办MG名爵下线活动,足见南汽欲借MG名爵打翻身仗的决心。但这一不惜血本买来的洋品牌能否给南汽带来好运,还要依赖其能否保值与升值。
南汽与上汽为争罗孚品牌的同根相煎已成为历史,人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第三条路——即通过国际并购获得知识产权的高端起步方式能否够成功。
正在文化产业中掘金的英国已能靠卖品牌赢利了.从洋文凭到汽车品牌,都不乏异国崇拜者。而中国,还需要在大量制造中和消费中创造与培育品牌。当自家缺少名牌时,买品牌来养也算~条捷径。自MG名爵在设计师灵感爆发中诞生近百年以来,就以不可复制的个性获得了独立生命。那生命力如此顽强,创造她的母体萎縮也不能遮掩其耀眼的光芒。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买了知名品牌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品牌问题吗?否。在自然与社会生态链条中移植任何东西都会有风险,移植品牌也不例外。
从2007年的汽车市场上可以看到,中国本土品牌的地位正在上升,尤其是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民族品牌升值更快,洋品牌的迷信正在开始淡化。从化妆品、服装、家用电器直到汽车,民族品牌都正在获得更多成长空间。母体相联的洋品牌吸引“粉丝”尚需努力,南汽名爵这样“抱来的娃”想保持贵族血统的卖点,非得为其注入更多营养元素,让其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
从商业史能清楚看到,品牌价值绝不单纯由技术水平决定。品牌荣衰史往往就是一部企业沉浮史。从天津大发到北京吉普,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荣衰颇值得回味。20年前,当中国有了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之时,中国百姓对克莱斯勒品牌的崇拜几乎疯狂;可惜,合资后的北京Jeep始终也没能达到产量指标。大发曾给中国带来清新的微型汽车消费时尚,可惜曾象征平民新生活的天津大发,上个世纪竟一度是微车质量排名之尾,以至日本大发不得不收回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好些年。细观一下,表面上因维修、质量等方面的复杂原因“做倒牌子”的,终极原因都不在技术而在体制与文化上。在已进入多元化消费观念的今天,血统被“买断”的名爵其移植风险似乎也不可低估。越高贵的东西往往越是娇嫩。
如何给名爵注入新的生命?不仅仅取决于硬件之争,更取决于企业软实力的竞争。当年现代汽车利用美国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时,打的是服务牌——不惜提高生产成本向客户提供10万公里或者10年的质保期,结果现代汽车销售从1998年的不到10万辆增加到2005年的45万辆,2005年的全球品牌价值增长了17%,在国际权威调查机构最新公布的质量评估中,现代汽车获得2006年一般品牌评级桂冠。
服务之外,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形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麦当劳在全球的知名度几乎是100%,可在2003年之前的5年中麦当劳品牌的市值下跌了122亿美元,原因就是其提供的垃圾食品导致了严重的肥胖问题。麦当劳不得不推出以苹果片等健康食品重塑形象,从油炸食品和汉堡发源地变为全美国最大的苹果买主,2006年其品牌价值才获得了6%的增长。
提升品牌形象真是一本万利。虽然耐克进入贫困国家办厂其支付的薪水高于一般地区,与品牌提升的价值相比其为薪水而提高的成本简直微乎其微。而沃而玛承诺将其车队的效率提高一倍商场能源使用量减少30%,动机也无非是重塑关爱环境的品牌形象。星巴克打破常规给非全日制员工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更旨在以和谐的劳资关系来提升品牌含金量。
国际品牌价值提升最快的Google、星巴克、摩托罗拉等都是社会形象与经营业绩完美结合的典型,核心竞争力都是在经营个性中体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如星巴克的流行文化与咖啡完美结合使其品牌价值通过口碑快速提升,上年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提升了20%。摩托罗拉注重消费体验的营销模式,Googo激发灵感的快乐思想企业氛围,都是文化主宰技术的典范,品牌升值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围绕品牌而不是技术发展企业,成为当今明星企业的普遍作法。专家认为,在知识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今天,企业价值不再单纯由“账面价值”决定,而是由专利、核心技术、数据库存与品牌决定。
南汽MG名爵等英系洋品牌的命运,与购买者的软实力息息相关。据悉,南汽为押宝于MG名爵筹集资金将对南汽菲亚特和跃进都进行裁员,已卖掉566项目大楼,还将出售市中心厂区。对有着享受充分政策呵护的国有汽车企业来说,花大钱买品牌不是难事,难的是为其提供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
大批速成“英硕”在中国人才市场上贬值,对买洋品牌的企业应有所借鉴。如果提供不了品牌成长急需的文化营养,知名品牌也会如大树进城般极难存活,更不要说开花结果了。
买来的“孩子”更得小心呵护。
南汽与上汽为争罗孚品牌的同根相煎已成为历史,人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第三条路——即通过国际并购获得知识产权的高端起步方式能否够成功。
正在文化产业中掘金的英国已能靠卖品牌赢利了.从洋文凭到汽车品牌,都不乏异国崇拜者。而中国,还需要在大量制造中和消费中创造与培育品牌。当自家缺少名牌时,买品牌来养也算~条捷径。自MG名爵在设计师灵感爆发中诞生近百年以来,就以不可复制的个性获得了独立生命。那生命力如此顽强,创造她的母体萎縮也不能遮掩其耀眼的光芒。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买了知名品牌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品牌问题吗?否。在自然与社会生态链条中移植任何东西都会有风险,移植品牌也不例外。
从2007年的汽车市场上可以看到,中国本土品牌的地位正在上升,尤其是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民族品牌升值更快,洋品牌的迷信正在开始淡化。从化妆品、服装、家用电器直到汽车,民族品牌都正在获得更多成长空间。母体相联的洋品牌吸引“粉丝”尚需努力,南汽名爵这样“抱来的娃”想保持贵族血统的卖点,非得为其注入更多营养元素,让其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
从商业史能清楚看到,品牌价值绝不单纯由技术水平决定。品牌荣衰史往往就是一部企业沉浮史。从天津大发到北京吉普,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荣衰颇值得回味。20年前,当中国有了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之时,中国百姓对克莱斯勒品牌的崇拜几乎疯狂;可惜,合资后的北京Jeep始终也没能达到产量指标。大发曾给中国带来清新的微型汽车消费时尚,可惜曾象征平民新生活的天津大发,上个世纪竟一度是微车质量排名之尾,以至日本大发不得不收回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好些年。细观一下,表面上因维修、质量等方面的复杂原因“做倒牌子”的,终极原因都不在技术而在体制与文化上。在已进入多元化消费观念的今天,血统被“买断”的名爵其移植风险似乎也不可低估。越高贵的东西往往越是娇嫩。
如何给名爵注入新的生命?不仅仅取决于硬件之争,更取决于企业软实力的竞争。当年现代汽车利用美国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时,打的是服务牌——不惜提高生产成本向客户提供10万公里或者10年的质保期,结果现代汽车销售从1998年的不到10万辆增加到2005年的45万辆,2005年的全球品牌价值增长了17%,在国际权威调查机构最新公布的质量评估中,现代汽车获得2006年一般品牌评级桂冠。
服务之外,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形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麦当劳在全球的知名度几乎是100%,可在2003年之前的5年中麦当劳品牌的市值下跌了122亿美元,原因就是其提供的垃圾食品导致了严重的肥胖问题。麦当劳不得不推出以苹果片等健康食品重塑形象,从油炸食品和汉堡发源地变为全美国最大的苹果买主,2006年其品牌价值才获得了6%的增长。
提升品牌形象真是一本万利。虽然耐克进入贫困国家办厂其支付的薪水高于一般地区,与品牌提升的价值相比其为薪水而提高的成本简直微乎其微。而沃而玛承诺将其车队的效率提高一倍商场能源使用量减少30%,动机也无非是重塑关爱环境的品牌形象。星巴克打破常规给非全日制员工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更旨在以和谐的劳资关系来提升品牌含金量。
国际品牌价值提升最快的Google、星巴克、摩托罗拉等都是社会形象与经营业绩完美结合的典型,核心竞争力都是在经营个性中体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如星巴克的流行文化与咖啡完美结合使其品牌价值通过口碑快速提升,上年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提升了20%。摩托罗拉注重消费体验的营销模式,Googo激发灵感的快乐思想企业氛围,都是文化主宰技术的典范,品牌升值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围绕品牌而不是技术发展企业,成为当今明星企业的普遍作法。专家认为,在知识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今天,企业价值不再单纯由“账面价值”决定,而是由专利、核心技术、数据库存与品牌决定。
南汽MG名爵等英系洋品牌的命运,与购买者的软实力息息相关。据悉,南汽为押宝于MG名爵筹集资金将对南汽菲亚特和跃进都进行裁员,已卖掉566项目大楼,还将出售市中心厂区。对有着享受充分政策呵护的国有汽车企业来说,花大钱买品牌不是难事,难的是为其提供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
大批速成“英硕”在中国人才市场上贬值,对买洋品牌的企业应有所借鉴。如果提供不了品牌成长急需的文化营养,知名品牌也会如大树进城般极难存活,更不要说开花结果了。
买来的“孩子”更得小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