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体会,提出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主要包括:(1)更新观念,明确职责;(2)摆正位置,转换角色;(3)认清形势,提高认识;(4)改进方法,提高质量;(5)业务进修,提高素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
今天,计算机技术带动着高新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对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高职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
更新观念 明确职责
进入21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为此,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目标应该更高些。基于这个认识,在高职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摆正位置 转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当前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我们让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就要求他们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能熟练使用这一工具,用足这一工具。学生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职业学校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中学,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计算机。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了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进行计算机发展史的讲解时,可以列举很多的趣闻轶事。在指法训练及汉字录入练习时,采用CAI教学软件或打字先锋软件,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确保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别化。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测试速度在不断提高时,将会越练越有劲,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2)变革教学手段,实现网络化教学。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才真正实现了这一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2)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3)挑战传统,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4.开设课外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业务进修,提高素质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第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第二,能够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第四,要具有全球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佩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
[4]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王晓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
今天,计算机技术带动着高新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对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高职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
更新观念 明确职责
进入21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为此,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目标应该更高些。基于这个认识,在高职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摆正位置 转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当前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我们让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就要求他们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能熟练使用这一工具,用足这一工具。学生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职业学校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中学,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计算机。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了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进行计算机发展史的讲解时,可以列举很多的趣闻轶事。在指法训练及汉字录入练习时,采用CAI教学软件或打字先锋软件,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确保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别化。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测试速度在不断提高时,将会越练越有劲,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2)变革教学手段,实现网络化教学。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才真正实现了这一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2)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3)挑战传统,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4.开设课外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业务进修,提高素质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第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第二,能够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第四,要具有全球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佩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
[4]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王晓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