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倾注情感,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课堂上,教师应做到表情丰富,态度真诚,循循善诱。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肯定的语言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满腔的爱意和善意。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思考,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课堂上要尽可能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笑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喜欢教师,当教师去上课时,学生的心情才会是期待的,感受才会是兴奋的,情绪才会是高昂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创造的想象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教师要学做一个播种、诱发和培育学生感情的“艺术家”,只有被学生信任和尊重的教师才能极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其所教学科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落实初中生物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内化”要靠学生自己,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就像吃饭、消化、吸收,别人不能代替一样。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不是靠教师逼出来、教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维才能“悟”出知识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匆匆“看客”或“听众”。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知识点,就让学生表述;凡是能让学生解的例题,就让学生解;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凡是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就由学生提出来;教师要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探究,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扬,灵性得到有效发挥,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任意驰骋,教师务必要作恰当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真正做到教学的高效性。
三、妙用“多媒体”,给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生物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生物群中的一类,生活周围到处是生物;陌生是因为初中学生在接触生物之前,都只看到生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生物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解,对生物是相当陌生的。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单靠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用丰富图、文、声、动画等鲜活情境,多渠道展示生物奥秘,学生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将大量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
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当学习和学生的现实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着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和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进行探究活动,注重形成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体现学生主体,转变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次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
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感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方法的探索和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自己消化、重组,建构知识结构。不仅要为学优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还要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七、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在这方面,应着重关注教师的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以及教师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
一、倾注情感,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课堂上,教师应做到表情丰富,态度真诚,循循善诱。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肯定的语言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满腔的爱意和善意。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思考,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课堂上要尽可能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笑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喜欢教师,当教师去上课时,学生的心情才会是期待的,感受才会是兴奋的,情绪才会是高昂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创造的想象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教师要学做一个播种、诱发和培育学生感情的“艺术家”,只有被学生信任和尊重的教师才能极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其所教学科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落实初中生物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内化”要靠学生自己,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就像吃饭、消化、吸收,别人不能代替一样。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不是靠教师逼出来、教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维才能“悟”出知识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匆匆“看客”或“听众”。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知识点,就让学生表述;凡是能让学生解的例题,就让学生解;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凡是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就由学生提出来;教师要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探究,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扬,灵性得到有效发挥,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任意驰骋,教师务必要作恰当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真正做到教学的高效性。
三、妙用“多媒体”,给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生物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生物群中的一类,生活周围到处是生物;陌生是因为初中学生在接触生物之前,都只看到生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生物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解,对生物是相当陌生的。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单靠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用丰富图、文、声、动画等鲜活情境,多渠道展示生物奥秘,学生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将大量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
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当学习和学生的现实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着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和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进行探究活动,注重形成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体现学生主体,转变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次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
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感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方法的探索和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自己消化、重组,建构知识结构。不仅要为学优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还要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七、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在这方面,应着重关注教师的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以及教师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