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面临蜗居化风险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民买不起楼,在没有选择下成为租户,甚至成为公屋租户,这趋势正在发展。
  
  日前,香港有一场“无壳蜗牛”游行,由“关怀香港”的一个团体举办,他们正策划采取下一步行动:在政府礼宾府门外露宿。他们宣扬的是,香港人置业梦破灭,蜗居斗室,怨气满腹。游行队伍中的黄先生夫妇,对着电视镜头说,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爆破前,他月收入不到3万港元,以300万港元高价买入一个住宅,不久便成了负资产人士。他说:“我游行是要宣泄怨气,如今的香港楼价实在升得太快太高。政府应该复建居屋,给市民多一个选择,现在政府太偏帮地产商,我只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上楼’。”
  香港人最爱什么,无疑是爱楼爱房。楼市宏观调控政策在内地轰轰烈烈,特区政府打击炒楼也频频出招,都深受香港人关注。当下,香港的楼价问题,已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所思所系。现在的香港楼市,好像叉烧已经卖到一斤1000港元的天价,而卖叉烧者还要“呃秤”(做手脚,骗分量)。楼价高,置业难,多少家庭把大量积蓄押在房子上,为供楼当上二三十年“房奴”,换来的仍只是一个斗室。市民买不起楼,在没有选择下成为租户,甚至成为公屋租户,这趋势正在发展。
  过去的一年楼价飙升,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调查显示,香港最新楼价数字,比一年前升幅达27.7%,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升幅之冠。香港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豪宅价格已超越1997年年中的最高峰水平,多个地区成交活跃的大型屋苑,最近成交价已达1997年首季水平,直逼历史高峰。在高楼价的民怨声中,香港人纷纷将香港与新加坡作比较。尽管香港人并不喜欢新加坡,认为新加坡不是天堂,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如香港,但“星(新加坡)人安居,港人蜗居”,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的成功之处,值得香港借鉴。
  香港与新加坡的面积和人口都相近,也差不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步推出公营房屋举动,但新加坡的公营房屋政策经40多年发展,今天已与香港有天渊之别。香港人为了解决居住问题,至今仍付出沉重代价。
  新加坡八成人口居住在政府兴建的“组屋”(近乎90平方米),这组屋与香港的居屋类似,香港的公营房屋(公屋加居屋)约占香港总单位数目的一半,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积大于香港人一倍,新加坡的私人住宅价钱也远远低于香港。
  由此可见两地社会发展理念的异同。香港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不应干预,要退出房屋市场,而新加坡的理念却是,房屋是国民安居之本,供楼主要靠政府,商人仅扮演一个配角;香港强调住房是商品,属于自由市场范畴,炒卖也是市场活动,新加坡则强调住房是必需品,有助社会稳定,没有什么自由市场可言;香港的公营房屋只照顾低下阶层,新加坡则照顾大部分人;香港楼价高企,买楼被视为投资保值的功能,新加坡却偏重楼宇的居住功能,强调实用价值。
  在“有楼自住”、“租私人楼住”、“租住公屋”这三种形态中,香港社会政策是否应该有所倾向?2002年,香港经济及楼市陷入低谷,炒家绝迹,私楼价格跌到与居屋相仿,当时政府退出市场,停建停售居屋,是果断而合适的决定,如果在楼市低迷时仍强行增加供应,只会使负资产一族雪上加霜。8年后的今天,香港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政府为何依然死抱着8年前的政策不放,令人难以理解。当下,一个切实可行而把伤筋动骨的影响降到最小的办法,就是复建居屋。当年,港英政府推行居屋计划,目的就是要增强港人的归属感,令社会稳定,此举还一度是新加坡的学习对象。
  高楼价已是香港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楼市政治风险骤增。香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赞成激烈抗争的香港人数大增,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不少人劳碌半生才换来斗室有关。如果继续目前的政策不变,令地价楼价被炒高,百姓置业需求难以有效解决,民怨只会日增。从新加坡到香港,从香港到中国内地,高楼价,置业难,应引起执政当局政策理念的反思。
其他文献
民国上海,陆澹安一类文人非常摩登十分新潮。写鸳蝴体小说不在话下,他还编报纸,编杂志,编书,拍电影,开电影公司,当教授。当年他的名片可以印上两页,身份复杂,差不多相当于当下的王中军加郭敬明加易中天。    文人相忌,恐怕是百代不易的真理。老上海的文人,有人玩普罗,有人玩国仇家恨,有人玩布尔乔亚,有人玩风花雪月,有人玩纸醉金迷,当时各行其道,看起来还相安无事。后来世道大变,亭子间里的“小透卵”转眼当上
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或者,到底是大都市好还是小城镇好?这一类笼而统之、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果有明确的答案,多半是出于个体需求或偏好的选择。作为公共的议题,在笔者看来,则多属于伪问题一类。但一般人的确大多会有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有判断好与不好的能力。“好的城市”应该是能够满足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或者起码是大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愿望的地方吧。  但社会自有其逻辑。与所有事物一样,城市是历史的、社会的,
台湾乐坛,从来就不缺乏歌手和音乐人。在天王周杰伦出现疲态的当下,林宥嘉、萧敬腾和曹格,在台湾红透半边天。然而在内地,他们似乎并未烧起周杰伦般的熊熊大火。    周杰伦的人气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已经红了十年,能否再红十年?依旧人气旺盛,但是和林志玲两大巨星合演的《刺陵》居然票房惨淡,虽然是烂片,到底有周杰伦出镜,他那些忠实粉丝都哪里去了?  更重要的是,岁月不饶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A股投资者在期待发掘中国“苹谷微”的同时,也应时刻警觉,避免成为泡沫破裂的牺牲者。     美国百年股市,撰写了苹果、谷歌与微软由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球的“神话”。中国投资者不禁感慨,何时才能够捕获国内的“苹谷微”?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中小盘股的活跃程度远超传统蓝筹板块。这其中,固然有市场对中小盘股高成长性的认同,但也不乏泡沫隐忧。  纵览美国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表現,每个转型期前后都会涌现出一
事实上,无辜者自承有罪,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都不乏其例。更不可思议的是,其中有一些招供,并非是在动用酷刑的情况下诱发的。    河南农民赵作海的惊天冤狱,近日在全国引发极大震动。一个无辜者被屈打成招,先后做了9次有罪供述,仅靠老天开眼,“死者”复活,才得以洗尽冤屈。究竟是什么样的暴力,才能让人承担他根本没有犯下的罪责?据媒体报道,赵作海说,刑警在他头上放鞭炮,威胁秘密处决,连续一个月不让他睡觉。最
我姑父我姐夫都不会上互联网,可能连庸众都算不上。但我琢磨着,全国像他们这样的人大概有八亿,你要让我这个既看过哈维尔也看过昆德拉的人去启蒙他们我可干不了……    我开着车,带着爹妈去良乡看我姑姑。我姑姑原来住的那个地方叫纸坊村,原来有田,每次去都能从田里带回来白薯和玉米,不过,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最近这些年去,那里已经没什么人种田了,也看不见田地了。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良乡已经盖起来很多住宅小区,
在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里载沉载浮的投资客们都知道,要发财必须“顺势而为”,而所谓“顺势”,也就是要坚决“听话”——“政策”这根魔杖既能点石成金,让贫贱者成为先富者,也能平地风雷,“粪土当年万户侯”。  但是,解读政策是一门微妙学问,要从似乎左右逢源的“官样文章”中辨出言外之意,看清政策制定者在哪里留下了余地,用什么表达了苦衷,又埋伏下怎样的“后着”……非高人难有胜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财的总是少数。 
“这一次中央政府的整个政策,完全是把2007年的房地产调控又来了一遍,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纠错机会。”    楼市持续“高烧”,记者听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错失”。懊悔不已者自请作为负面教材写入报道:“望京房价一日千里,某甲痛失买房良机!”两位著名的房地产评论人士杨少锋和李国平都曾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政府错失了实现经济转型和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的绝佳机会。  电影《罗拉快跑》把一个时间段设定成可以归零
中国地产界有这样一条金科玉律:“执政者不会出台对自己不利的政策。”    在中国房地产界,有一个和“发改委打飞机”并驾齐驱的典故,那就是中央政府每次调控房地产,房价就会飞涨,所谓“调控调控,越调越恐”。的确,纵观2003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八年抗战”的结果是越调越涨,如同“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最终就没人信了。  哪怕是此次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厉新政”的楼市调控,虽然一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出现
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在4月25日通过了世界银行(IBRD)新一阶段投票权改革方案,该方案被世行行长佐利克称为“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改革后,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总计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  经过此消彼长的投票权转移,一眼望去,大国之中,日本略失意,中国较得意,但就世界格局而言,实际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日本所以失意,在于该国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