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沫的《青春之歌》作为至今仍对读者具有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力的红色革命作品,其文本意义可以由读者不断阐发。五六十年代革命审美相当“复杂”的叙述机制,使得《青春之歌》的意义不是由文本给定的确定性存在,而具有微妙复杂的歧义。又因文学是一个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结构,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解释性,读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审美经验在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青春之歌》的解读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围绕读者对《青春之歌》文本在不同时期接受上的变换,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青春之歌》的审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