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n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巧设“试学”提纲,激起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意识;二是在展学中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三是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四是创设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三学”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试学 展学 研学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实施“三学”,即“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看法。
  一、巧设“试学”提纲,激起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不仅对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在集中精神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巧妙创计设试学提纲,激起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试学提纲:1.谁能用已学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你能用不同于课本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3.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4.试着完成本课后的“做一做”的题目。这份充满挑战性的提纲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兴趣十足,跃跃欲试,积极认真地参与新知的探究和学习,效果很好。
  巧妙设计试学提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了他们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二、在展学中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展学,即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思维历程。
  展学是对试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思维飞扬,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展学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主学习的情况。展示的内容包括:1.试学中的难点、疑惑点及分歧点;2.找不出来的规律性的知识等。展示的内容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正确的;可以是有代表性的,也可以是一般的或是优化的各种材料。展示的方式丰富多样:可以是个人的展示,可以是多人的展示,可以是图表讲解法、学具制作展示法及辩论展示法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展示的人选可以是小组选派,也可以是教师在巡视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进行展示。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展示的结果有错误,倾听的学生就要及时、真诚地进行纠正,教师也要从正面积极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无拘无束,争相展示。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观点、解法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试学、展学、研学”教学模式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运用已备的学具,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认真参与,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得出多种推导方法,我选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展示。
  学生甲: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丙: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也因此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题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性题目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索、创造的强烈欲望,对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在“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下,想方设法地引进开放性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如: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某包装车间有职工100人,已知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3:2,?摇?摇?摇?摇?请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个个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了解决。学生展出的问题有:
  1.男工人有多少人?
  2.女工人有多少人?
  3.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多少人?
  4.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多少人?
  5.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几分之几?
  6.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
  7.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8.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9.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百分之几?
  10.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百分之几?
  11.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2.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3.男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4.女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5.男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16.女工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学后,再进行引导提升。这样放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摆脱对学生的束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设计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来创设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完善,精心策划,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J].新课程(中),2011(05).
  [2]赵华杰.小学数学开放梯队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J].中华现代教育,2007(5).
  [3]王福杰.浅谈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2).
其他文献
羽色是禽类重要的经济性状和遗传标记,在确定品种的亲缘关系和培育优质的品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鸭羽色变异的基因调控机理,本研究以连城白鸭与白改鸭杂交后的F2代
本研究通过采用T-A克隆技术构建出猪CYP2E1、CYP2A19、CYP2C34、StAR、 CYP11A1、CYP17A1、和B-actin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标准品,建立一套适合于研究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
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在儿童阅读的初期,教师和家长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够,注意力有限,如何为他们打开阅读之门?实践证明,儿童阅读,应从“悦读”开始。  一、绘本阅读,营造阅读氛围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
摘 要: 分类讨论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分类讨论思想的内涵、原则及其操作步骤,并着重例谈了中学数学学习中分类讨论思想应用较多的几种类型:概念型、性质型、参数型、图形型、具体问题型等.  关键词: 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 数学学习  课程标准将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如数学家乔治·波利
摘 要: 高中数学复习课是充满挑战性的,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复习课教学,通过有效指导和指引,实现学生对重难点的突破,并通过后续不断总结和思考,举一反三,加以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数学复习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常态复习课 有效性策略  高中数学在高考成绩中占据很大的分量,由于数学内容大多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带
摘 要: 如何调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难题,也是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花时间研究的课题。让数学动起来,在动求变,在动中求活;让学生动手,让图形动起来,让思维动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游戏中教数学,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掌握数学。  关键词: 动手操作 数学游戏 动态思维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有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