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结直肠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电凝综合征(PEECS)的发生率以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经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并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145例,依据是否发生PEECS分为PEECS组和非PEECS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PEECS组的平均年龄(65.2±6.2)岁高于非PEECS组(58.7±9.3)岁(t=-5.783,P=0.000);平均病变大小(34.9±9.9)mm大于非PEECS组(28.4±5.7)mm(t=-5.590,P=0.000);平均住院天数(10.8±1.3)d长于非PEECS组(8.9±1.6)d(t=-6.841,P=0.000)。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作为危险因素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显示年龄、病变大小、病变位置、平均住院天数、组织病理学类型、息肉类型、切除方式可能与PEECS发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123, 95%CI:1.013~1.244,P=0.027)、病灶>3.5 cm(OR=1.173, 95%CI:1.015~1.357,P=0.031)、恶性肿瘤(OR=3.498, 95%CI:1.460~8.379,P=0.005)、住院时间>10 d (OR=2.480, 95%CI:1.346~4.569,P=0.004)以及病变位于直肠以外(OR=12.612, 95%CI:3.446~46.157,P=0.000)均是PE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65岁、病灶>3.5 cm、住院时间>10 d、病理组织学类型为恶性肿瘤、病变位于直肠以外是PE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行ESD术时应该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