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印先生, YBC国际青年创业计划创业导师、KAB大学生创业培训师、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网络部主任,辅导了多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青年的创业之路。
——导师谈导师——
导师重在价值观引导
要说职场导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中学的物理老师。因为他帮我树立了职业兴趣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的职业取向,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当然,那时候也是意识层面的,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可以到企业去,可以从事教育工作,他选择了到学校当老师,因为觉得这更有意义并且适合自己。十几年以后,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仍然受他的影响,会更倾向于与学校有关的职业。
进入职场之后,我有很多亦师亦友的导师。我很喜欢与比我年龄大的人打交道,还有就是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我认为志趣相投的人对自己的帮助最大。
对于职场导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以职业或专业辅导工作为主。但我认为,职场导师一定要在做人的维度上重一些,首先应该是从价值观、价值取向上做一个引导,深入到这个层面上去发掘。因为怎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儿,最终都取决于价值观。不然要不走偏了,要不太急功近利了,可能会一时得逞,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戏了。
导师应从小做起
因为长时间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前就提出关于“职业年轮”的说法,“职业年轮”简单说是从中学生阶段有职业意识的年龄开始计算到进入职场的时间序列。如果你“职业年轮”越长,或者说有职业意识的时间段越长越久,你在职场中立足的能力也越强。因为时间越长,你所受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熏陶越多。所以我认为,职场导师的引导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这种引导重在价值观、自信心层面。我们政府、社会要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像国外一样,从中学阶段就开设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课程或者社会实践课程,让导师这个时候就开始介入,给学生从小就多讲一些职场当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导师不是亲人
其实导师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导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某一点、某一个领域的职业元素能够启发、帮助你。有了导师的指导,就好比站到了前辈的肩膀上,三五年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但对导师要有合适的期望值。职场导师是能够在你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一点帮到你,而不是说一定要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和你一路前行,那不就成了家人了么?此外,无论徒弟还是导师,都不应该把期望单纯放在升职、加薪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上,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属性。
我说导师不要和亲人画等号,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导师不要养成依赖。咨询导师应该问关键的问题,事无巨细都问,那就是不带着自己的思考做事,一定做不成事。作为导师来讲,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也要学会借力,不懂的东西和徒弟一起探讨、一起去请教其他导师,这样形成一个徒弟和导师、导师和导师之间的多赢的环境。
——导师谈徒弟——
怎么当好“徒弟”?
找导师之前,要先学会当徒弟。刘永印说,指导了这么多大学生和创业青年,了解自己的本我特质、有自知之明、主动积极的人才能当好“徒弟”。
之所以提“自知之明”,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别人做职业规划,于是自己也去做;看到成功者头上的光环,自己也要怎么怎么样。与其从众,倒不如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看看导师的光环背后曾经如何忍辱负重,在波折中表现出了怎样不一般的韧性,然后再出手。
而主动积极,是指从根本上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状态,这样更容易得到导师的注意和青睐。在职场当中,要是你不主动,可能机会永远就跟你擦肩而过。刘永印说,他看到很多创业青年,从骨子里就想创业,有这种成就动机,成功率就大很多。所以被导的这一方,如果不主动,就学不到更多东西,也不会前进。
但刘用印同时提醒职场人、特别是年轻人注意,这种主动不要给人急功近利之感,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如果目前的目标是踮踮脚就够得着的,一般不会让人觉得你太功利。而如果蹦着都够不着,那就不太合适。举个例子,一些刚刚创业的青年,或者说很有想法的青年,一开始就去接触大牌的VC、名企业家、管理大师,其实这样的针对性并不强,还不如拜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为师,他们提供的帮助反而会更有效。
——导师谈导师——
导师重在价值观引导
要说职场导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中学的物理老师。因为他帮我树立了职业兴趣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的职业取向,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当然,那时候也是意识层面的,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可以到企业去,可以从事教育工作,他选择了到学校当老师,因为觉得这更有意义并且适合自己。十几年以后,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仍然受他的影响,会更倾向于与学校有关的职业。
进入职场之后,我有很多亦师亦友的导师。我很喜欢与比我年龄大的人打交道,还有就是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我认为志趣相投的人对自己的帮助最大。
对于职场导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以职业或专业辅导工作为主。但我认为,职场导师一定要在做人的维度上重一些,首先应该是从价值观、价值取向上做一个引导,深入到这个层面上去发掘。因为怎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儿,最终都取决于价值观。不然要不走偏了,要不太急功近利了,可能会一时得逞,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戏了。
导师应从小做起
因为长时间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前就提出关于“职业年轮”的说法,“职业年轮”简单说是从中学生阶段有职业意识的年龄开始计算到进入职场的时间序列。如果你“职业年轮”越长,或者说有职业意识的时间段越长越久,你在职场中立足的能力也越强。因为时间越长,你所受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熏陶越多。所以我认为,职场导师的引导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这种引导重在价值观、自信心层面。我们政府、社会要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像国外一样,从中学阶段就开设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课程或者社会实践课程,让导师这个时候就开始介入,给学生从小就多讲一些职场当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导师不是亲人
其实导师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导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某一点、某一个领域的职业元素能够启发、帮助你。有了导师的指导,就好比站到了前辈的肩膀上,三五年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但对导师要有合适的期望值。职场导师是能够在你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一点帮到你,而不是说一定要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和你一路前行,那不就成了家人了么?此外,无论徒弟还是导师,都不应该把期望单纯放在升职、加薪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上,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属性。
我说导师不要和亲人画等号,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导师不要养成依赖。咨询导师应该问关键的问题,事无巨细都问,那就是不带着自己的思考做事,一定做不成事。作为导师来讲,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也要学会借力,不懂的东西和徒弟一起探讨、一起去请教其他导师,这样形成一个徒弟和导师、导师和导师之间的多赢的环境。
——导师谈徒弟——
怎么当好“徒弟”?
找导师之前,要先学会当徒弟。刘永印说,指导了这么多大学生和创业青年,了解自己的本我特质、有自知之明、主动积极的人才能当好“徒弟”。
之所以提“自知之明”,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别人做职业规划,于是自己也去做;看到成功者头上的光环,自己也要怎么怎么样。与其从众,倒不如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看看导师的光环背后曾经如何忍辱负重,在波折中表现出了怎样不一般的韧性,然后再出手。
而主动积极,是指从根本上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状态,这样更容易得到导师的注意和青睐。在职场当中,要是你不主动,可能机会永远就跟你擦肩而过。刘永印说,他看到很多创业青年,从骨子里就想创业,有这种成就动机,成功率就大很多。所以被导的这一方,如果不主动,就学不到更多东西,也不会前进。
但刘用印同时提醒职场人、特别是年轻人注意,这种主动不要给人急功近利之感,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如果目前的目标是踮踮脚就够得着的,一般不会让人觉得你太功利。而如果蹦着都够不着,那就不太合适。举个例子,一些刚刚创业的青年,或者说很有想法的青年,一开始就去接触大牌的VC、名企业家、管理大师,其实这样的针对性并不强,还不如拜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为师,他们提供的帮助反而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