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印:先学会当徒弟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印先生, YBC国际青年创业计划创业导师、KAB大学生创业培训师、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网络部主任,辅导了多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青年的创业之路。
  
  ——导师谈导师——
  导师重在价值观引导
  要说职场导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中学的物理老师。因为他帮我树立了职业兴趣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的职业取向,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当然,那时候也是意识层面的,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可以到企业去,可以从事教育工作,他选择了到学校当老师,因为觉得这更有意义并且适合自己。十几年以后,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仍然受他的影响,会更倾向于与学校有关的职业。
  进入职场之后,我有很多亦师亦友的导师。我很喜欢与比我年龄大的人打交道,还有就是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我认为志趣相投的人对自己的帮助最大。
  对于职场导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以职业或专业辅导工作为主。但我认为,职场导师一定要在做人的维度上重一些,首先应该是从价值观、价值取向上做一个引导,深入到这个层面上去发掘。因为怎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儿,最终都取决于价值观。不然要不走偏了,要不太急功近利了,可能会一时得逞,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戏了。
  导师应从小做起
  因为长时间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前就提出关于“职业年轮”的说法,“职业年轮”简单说是从中学生阶段有职业意识的年龄开始计算到进入职场的时间序列。如果你“职业年轮”越长,或者说有职业意识的时间段越长越久,你在职场中立足的能力也越强。因为时间越长,你所受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熏陶越多。所以我认为,职场导师的引导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这种引导重在价值观、自信心层面。我们政府、社会要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像国外一样,从中学阶段就开设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课程或者社会实践课程,让导师这个时候就开始介入,给学生从小就多讲一些职场当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导师不是亲人
  其实导师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导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某一点、某一个领域的职业元素能够启发、帮助你。有了导师的指导,就好比站到了前辈的肩膀上,三五年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但对导师要有合适的期望值。职场导师是能够在你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一点帮到你,而不是说一定要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和你一路前行,那不就成了家人了么?此外,无论徒弟还是导师,都不应该把期望单纯放在升职、加薪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上,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属性。
  我说导师不要和亲人画等号,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导师不要养成依赖。咨询导师应该问关键的问题,事无巨细都问,那就是不带着自己的思考做事,一定做不成事。作为导师来讲,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也要学会借力,不懂的东西和徒弟一起探讨、一起去请教其他导师,这样形成一个徒弟和导师、导师和导师之间的多赢的环境。
  
  
  ——导师谈徒弟——
  怎么当好“徒弟”?
  找导师之前,要先学会当徒弟。刘永印说,指导了这么多大学生和创业青年,了解自己的本我特质、有自知之明、主动积极的人才能当好“徒弟”。
  之所以提“自知之明”,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别人做职业规划,于是自己也去做;看到成功者头上的光环,自己也要怎么怎么样。与其从众,倒不如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看看导师的光环背后曾经如何忍辱负重,在波折中表现出了怎样不一般的韧性,然后再出手。
  而主动积极,是指从根本上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状态,这样更容易得到导师的注意和青睐。在职场当中,要是你不主动,可能机会永远就跟你擦肩而过。刘永印说,他看到很多创业青年,从骨子里就想创业,有这种成就动机,成功率就大很多。所以被导的这一方,如果不主动,就学不到更多东西,也不会前进。
  但刘用印同时提醒职场人、特别是年轻人注意,这种主动不要给人急功近利之感,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如果目前的目标是踮踮脚就够得着的,一般不会让人觉得你太功利。而如果蹦着都够不着,那就不太合适。举个例子,一些刚刚创业的青年,或者说很有想法的青年,一开始就去接触大牌的VC、名企业家、管理大师,其实这样的针对性并不强,还不如拜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为师,他们提供的帮助反而会更有效。
其他文献
“懒蚂蚁”员工  “懒蚂蚁”员工是指那些看起来并不勤于业务的员工,他们不愿从事工蚁们一成不变的重复工作,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去从事业务工作中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大事”。他们往往在关键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及价值。这是员工中容易被忽视的类型。  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存在一些“懒蚂蚁”型员工。他们不会像一般业务人员一样忙着打电话、处理数据或归档文案资料,甚至出现“懒政”情形,而喜欢思考、探求和读书积累。他们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在后危机时代,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就业局面?带着疑问,《职业》杂志采访了国内著名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的创始人、总裁王伯庆博士。    大学生就业形势触底反弹了吗?    早在去年11月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表示,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但另一方面,经济仿佛
有一天,房地产开发商门格尔在哥本哈根一条热闹的大街上行走时,偶然看到一块标牌,上面写着“这里坐着一位求职的学者”,并有一个箭头指向坐在店面橱窗里的人,这很像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做法。  吸引眼球正是这些求职者的目的。在哥本哈根,有十多位求职者都在用这种方式找工作,虽然他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模仿阿姆斯特丹著名的红灯区的工作人员。这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其中有律师、前首席执行长,还有税务专家)在排队等待
近日,由中华英才网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继续蝉联中国最佳雇主榜首位,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和百度排名大幅上升,分列第二、三位。  据悉,本届中华英才网中国最佳雇主调查对人力资源行业过去十年的整体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深入分析总结了企业在求职人群中构建雇主品牌的原则与先进经验,为企业了解各自企业雇主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号召力和影响力,以及求职者择业观的不断
张峥: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第一艘航母首位舰长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当我从胡主席手中接过军旗,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张峥激动之余,说的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他曾担任过东海舰队部门长、参谋、副舰长、舰长等职务,还到英国国防语言学院和英国三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过,并获得了2011年度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的荣誉称号。  点评:年轻、高学历、国际化视野
因体操而与体育结缘,因体育而转型为主持,从‘莫式空翻’到凤凰卫视主持人,在她  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锁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充电、深度整合自己的优势,是快速而理想的    提起莫慧兰这个名字,很多朋友一定会联想到“莫式空翻”这个在体操界独一无二的高难度技术。很多年过去了,莫慧兰已经不是那个双杠上的中国小女孩,而变成了一位活跃在电视荧幕上的体育记者。    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年仅 15岁的莫慧兰
近期,通用电气(GE)公司在中国推出“GE
林书豪是谁?除了NBA的铁杆球迷,这个刚刚加入NBA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在中国大陆几乎无人知晓。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其实,在走出哈佛后的这两年来,他一直辗转于NBA名次较后的球队,而且一直是板凳球员中“跑龙套”的角色,随时处于被裁的边缘。但性格倔犟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并与高校毕业生座谈时说:“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身为职场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能够把握和灵活地运用这些准则,可以为你的职场之路铺就平坦的大道。下面我们不妨看看职场名人如何展现职场情商,成就辉煌的。
职场,对聪明人并不是那样复杂。通过这几年对新到企业的新人进行观察总结,发现有这么   8种人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喜欢,发展较快,分别都已被提拔到了一定的领导岗位。  第一种 愿到现场同员工打成一片的人  这种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一是刚刚来到企业,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到基层可以避免与机关老油条的比较和竞争,掩盖缺乏企业经验的短处;二是到基层了解和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积蓄能量;三是打好群众基础,有一个好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