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潜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11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温潜法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温潜法治疗本病4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1.3%。结果:本方法对本病有潜阳安神、解郁调机功效。
  【主题词】 中风; 并发症; 抑郁症; 中药方法; 温潜法; 治疗应用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中风出现较早的并发症,它是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觉障碍疾病。患者除神经功能缺损外,还出现如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焦虑、意志缺乏、淡漠、认知障碍等方面障碍。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年发患者数达150万,PSD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据报道,PSD约占中风患者的1/3,约60%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后2年内均可出现抑郁症状,其症状一般在中风后6个月~2年内最严重。PSD可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厌世和自杀等行为,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PSD作为一个治疗学单位,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
  本病的发生率为20%~60%[1]。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治该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2008-2011年本人采用中药温潜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0岁,平均(55.1±6.4)岁,病程1.4~14.1个月,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6.56±5.47)。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兴趣减退、消极悲观、意志缺乏、淡漠、焦虑、运动减少、睡眠障碍、乏力、纳差。(2)有脑血管病病史,经头CT、MRI确诊有脑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无神志障碍及明显失语。(3)中风后抑郁症西医诊断按:中华精神科学术委员会1994年5月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严重程度按汉米尔顿量表(HAMD)评分:<8分为正常,8~18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排除:(1)痴呆、意识障碍、失语等患者。(2)既往精神病病史、癫痫病史及服用抗癫痫病药物患者。
  1.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均进行中风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都进行一般康复功能锻炼。中医采用“封髓潜阳丹”加减:龟板10 g(先煎),磁石50 g(先煎),龙齿50 g(先煎),黄柏10 g,砂仁10 g,制附片20 g(先煎),炙甘草20 g。失眠加炒枣仁30 g,茯神20 g。乏力明显加黄芪30 g。抑郁症明显加百合20 g,乌药20 g,郁金10 g,合欢皮20 g。舌质暗、有瘀斑,血郁明显者加桃仁15 g、红花15 g、丹参20 g、赤芍。痰郁明显者加半夏15 g、茯苓15 g、瓜蒌15 g。1周为1疗程,一段为4疗程。
  1.4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后汉密尔顿评分的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评定标准:精神症状消失,减分率≥75%为痊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50%为显效;精神症状减轻,减分率≥25%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
  2 结果
  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
  3 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中风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郁证”与“中风”之合病,为“因病而郁”。其“郁证”为“中风”之变证,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由于风、瘀、痰、火胶搏郁结,致使气血郁滞不畅,肝气失其条达,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其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PSD的发生确切原因目前仍不清楚,现学者多认为可能与大脑损害后5-羟色胺(5-HT)类神经递质和肾上腺(NE)之间的平衡有关,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HT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下部、基底神经节到达放射冠区,由前向后末端终止于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域内的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且前部损害较后部损害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严重[3]。目前治疗以“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为主治疗”。但因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多,疗程不明确,临床上不能完全缓解或阻止抑郁症的发生,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以阳气虚损为其根本。《千金翼方》亦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中风之后,脉络瘀阻,阳阴不和,心肾不交,神机失调,故见失眠、心烦、情绪低落、抑郁等表现。临床上多见“真元虚损,虚阳上浮”之象。清·郑钦安《医理真传》云:“中风病,众人专主祛风化痰不效,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先天一点真气而……治之但扶其真元,握要之法。”明确指出中风之后,真元衰损为其根本。虽然中风合并抑郁既有郁证情志不舒、气机不畅之特点,又有中风之特点,与气血失调,痰瘀互结,上扰清窍,心神紊乱有关。但是真元衰损为其根本,风、瘀、痰、火胶搏郁结,所致气血郁滞不畅,肝气失其条达,神明失其清展之象为其标象。临床上更常见虚阳上浮,龙火上腾之象。故多表现为疲劳、失眠、头晕、头痛,心烦、焦虑、抑郁之象。近代医家·祝味菊《伤寒质难·第十六篇》云:“……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原,导龙入海,此皆左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予清滋之药也”。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虽源于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但由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最早提出,且祝味菊先生运用得相当娴熟。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法。温,常用附子;潜,常用龙骨、牡蛎、磁石等。故此法可潜降上浮之虚火,导龙入海,又温补真阳,直切病机。通过临床治疗病例观察表明,此法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改善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成旺.临床医学新进展[J].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2010:28-3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 申鹏飞,孔利,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1.
  (收稿日期:2012-08-17) (本文编辑:车艳)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Hem-o-lock夹在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中的疗效。方法:7例肾盂旁囊肿患者行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囊壁两侧各夹Hem-o-lock一枚。结果: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2 d;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囊壁两侧各夹Hem-o-lock一枚可有效减少肾盂囊肿复发,且手术操
研究了Cu-0.2Zr(质量分数/%,下同)合金和Cu-3Ag-0.5Zr合金在700,800,900K下的拉伸蠕变行为,并分析了两种合金的蠕变机理。结果表明:铜一锆合金的抗蠕变性能优于铜-银-锆合金的;在700K的蠕
为了加速我国电子行业无铅化进程,利用自行设计的超音速雾化制粉试验装置,研究了过热度对Sn3Ag2.8Cu合金无铅焊锡雾化粉体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合金的过热度,能够控
为了提高剑麻纤维和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力,对剑麻纤维(SF)表面分别进行碱处理、热处理、KH-550硅烷偶联剂处理和氰乙基化处理后,再与酚醛树脂(PF)混合、辊炼和模压成型,制备了SF/PF复
利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及Image-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等对X100管线钢中的M-A岛的形成机理、工艺影响因素及M_A岛的比例、尺寸、数量、分布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
目的:观察健康宣教、家庭护理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2月-11月诊断为疱疹性口炎的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综述了钛合金表面抗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钛合金表面抗氧化涂层,包括TiAlN涂层、NiCrAlY涂层、TiAl(Cr)涂层和搪瓷涂层及其表面合金化处理技术,包括渗铝及多元共渗、双层辉光
现今,以互联网为首的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形塑时代和社会的"网络化"结构的同时,正在酝酿或者已然导致了社会"裂口"。本文认为,要弥合网络化社会"裂口",必须回到正确处理和协调
通过数据,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参数与其他墙体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他们的优劣;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工程造价进行比对,分析砂加气混凝土砌块每平米的节
以一道反常积分敛散性的解题过程为例,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与级数的内在联系,将反常积分敛散性问题转化为讨论无穷级数敛散性问题,从而判别出反常积分的敛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