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在高考考场上用80分钟写出了一篇疑似古体诗,武汉考生周海洋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段时间内舆论的焦点,他的人生也随之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悲欢。
应该说,能在高考考场上用80分钟写出这样的作文,即使有诗词专家说它是不及格的古诗,周海洋的能力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至少在文史知识上,确有过人之处。或许是对周海洋能力的欣赏,或许只是一场借以扬名的炒作,三峡大学向周海洋伸出破格录取的“橄榄枝”。但很可惜,这“橄榄枝”因为得不到省招办的支持,极可能面临折断的结果。
相信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为这样一个结果感到惋惜。我也觉得惋惜,但在高考制度面前,这样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
很多人说这制度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不能否认,现行的高考仍是一个能保证大多数公平的选拔方式,目前也确实没有另一个更合适的选拔录取方式能取代它。我们还应该看到,高考制度在各种质疑声中,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它增加了自主招生环节,改变了过去全国一卷的出题模式,也取消了报考者的年龄限制。所有努力,都是希望淡化一考定终身的痕迹,让有特殊专长的考生也能脱颖而出。
但改变也在制度的框架之内,否则还有什么规矩可言。为破格录取而定的自主招生。必须在高考前进行,这就是制度。
我们该为周海洋破例吗?如果为周海洋破了例,那成都高考中用古文写作的考生,是否也该享受这样的破例?又或者说,明年高考会不会出现更多更牛的考生,希望凭借一篇作文出奇制胜,那是否都该破格录取?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应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我们只需让考生们用几年时间学写一篇奇文就行,而对那些天生对作文“不感冒”的学生,这是不是又是极大的不公?
制度就是制度,它有它的刚性和限制。它必须保证对大多数人的公平和公正,而为了保证这种公平和公正,它就不能为某一个人做出随意的改变。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人,周海洋也必须学会尊重且遵守这样的制度。别抱怨这样的高考会埋没那些奇才,自主招生正是为他们准备的,而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就意味着同意接受普通高考对自己的检验。
如果周海洋没有被破格录取确实值得惋惜,但这只能是推动高考下一步改革的契机,而绝不是蔑视高考制度的借口。
其实,仔细想想,仅凭一篇考场作文就做出破格录取的决定,和一考定终身有着同样的不合理性。而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它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机会。周海洋如果真是文史奇才,即使没有这次破格录取,也能通过今后的学习,走上他喜欢的文史之路。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高考,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应该说,能在高考考场上用80分钟写出这样的作文,即使有诗词专家说它是不及格的古诗,周海洋的能力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至少在文史知识上,确有过人之处。或许是对周海洋能力的欣赏,或许只是一场借以扬名的炒作,三峡大学向周海洋伸出破格录取的“橄榄枝”。但很可惜,这“橄榄枝”因为得不到省招办的支持,极可能面临折断的结果。
相信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为这样一个结果感到惋惜。我也觉得惋惜,但在高考制度面前,这样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
很多人说这制度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不能否认,现行的高考仍是一个能保证大多数公平的选拔方式,目前也确实没有另一个更合适的选拔录取方式能取代它。我们还应该看到,高考制度在各种质疑声中,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它增加了自主招生环节,改变了过去全国一卷的出题模式,也取消了报考者的年龄限制。所有努力,都是希望淡化一考定终身的痕迹,让有特殊专长的考生也能脱颖而出。
但改变也在制度的框架之内,否则还有什么规矩可言。为破格录取而定的自主招生。必须在高考前进行,这就是制度。
我们该为周海洋破例吗?如果为周海洋破了例,那成都高考中用古文写作的考生,是否也该享受这样的破例?又或者说,明年高考会不会出现更多更牛的考生,希望凭借一篇作文出奇制胜,那是否都该破格录取?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应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我们只需让考生们用几年时间学写一篇奇文就行,而对那些天生对作文“不感冒”的学生,这是不是又是极大的不公?
制度就是制度,它有它的刚性和限制。它必须保证对大多数人的公平和公正,而为了保证这种公平和公正,它就不能为某一个人做出随意的改变。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人,周海洋也必须学会尊重且遵守这样的制度。别抱怨这样的高考会埋没那些奇才,自主招生正是为他们准备的,而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就意味着同意接受普通高考对自己的检验。
如果周海洋没有被破格录取确实值得惋惜,但这只能是推动高考下一步改革的契机,而绝不是蔑视高考制度的借口。
其实,仔细想想,仅凭一篇考场作文就做出破格录取的决定,和一考定终身有着同样的不合理性。而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它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机会。周海洋如果真是文史奇才,即使没有这次破格录取,也能通过今后的学习,走上他喜欢的文史之路。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高考,只不过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