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实验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相当的比重.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多方面能力.可是应该教育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却被淡化,从学校到教师都不是太重视,学校领导怕花钱购买器材,实验员怕麻烦,教师图省事,能懒则懒,有时为了应付测试、应付听课等,实在不行,就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最多学生少量分组做做,减少实验数量,减少实验组数.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实验,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如果结果有误,有的老师就把结果改改了事,根本不尊重科学,歪曲事实,更不会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让化学实验起到实效,这是很多教师坚持和研究的目标.笔者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理出一些思绪,和同仁们分享.
一、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学生如果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学习化学也一样,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那么让学生喜爱上化学就开了一个好头,故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组织,运用一些化学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惊奇而产生兴趣.可以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表演,如,学习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教师事先把过氧化钠放在棉絮上,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观察棉絮发生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很自然产生疑问:二氧化碳也会参加反应吗?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小活动,让学生展示“清水九变”、“口吞烈火”、“冰点爆竹”、“玻棒点火”等,学生看了都傻眼了,有的惊呼,有的跳跃,好不热闹,在热闹之中,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就会格外的感兴趣,都想弄明白魔术中的奥秘,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化学学习之中,不言而喻,一定会对化学产生神奇和神秘感,甚至达到痴迷状态.怎么能对化学不感兴趣,对化学实验不由衷的喜爱呢?
二、转变角色变换实验
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是一言堂,学生只能做听众,教师做演示,学生做看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习惯,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学得辛苦,知识遗忘得快,印象不深刻,甚至对老师的实验产生怀疑,认为是假的,是不是老师课前做了什么手脚,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许就看不太清楚,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实验,学生怎么能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其实质呢,实验效果不理想,也就失去了实验的目的,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将教师的角色做个改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只是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指导,学生自己实验得到的现象发现的结果,学生会信服,而且也才能真正让学生思考,通过现象探究本质,促进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才会明显,甚至还会产生创新的实验和发现.如,笔者在教学高锰酸钾溶液与乙烯的化学反应时,准备用气球收集的乙烯气体通往溶液中,在握气球口上插入一玻璃管,并且要用手塞住下半玻璃管,实验时,感到不方便,手忙脚乱.如果让学生来配合,那就不成问题了.在实验中,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了实验改进,提出如果在玻璃管下面再接一根胶管,那实验中只要用夹子先夹住胶管,实验时适当慢慢松开胶管,就可以控制实验了,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换个方式思考换个方式实验,用集气瓶收集乙烯,把少量高锰酸钾滴入乙烯内,那不是方便又快捷,现象又明显,效果又好吗?
如果教师能够放开手脚,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参与到实验中,那效果是非常可观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转变角色,变换实验势在必行.
三、变废为宝创新实验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如果我们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可以发挥其价值,变废为宝,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化学教学中,运用到化学实验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实验.生活中的瓶子罐子,医生用的注射器,小药瓶等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器材,不仅节省了实验器材和资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如,饮料瓶,可做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小木板、小药瓶、缝衣针、小果冻瓶等可制作电解水实验装置,效果相当好,而且方便实用.用这些小瓶瓶小罐罐做实验器材,同样能起到实验效果,有时还会效果更显著,关键是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运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的波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在这条大路上继续走下去,也许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化学家将会诞生.
以上只是笔者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总结的三点体会,我们应该发挥高中化学本身的优势,将实验进行到底,让实验真正在化学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验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创作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为化学实验添彩.
一、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学生如果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学习化学也一样,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那么让学生喜爱上化学就开了一个好头,故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组织,运用一些化学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惊奇而产生兴趣.可以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表演,如,学习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教师事先把过氧化钠放在棉絮上,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观察棉絮发生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很自然产生疑问:二氧化碳也会参加反应吗?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小活动,让学生展示“清水九变”、“口吞烈火”、“冰点爆竹”、“玻棒点火”等,学生看了都傻眼了,有的惊呼,有的跳跃,好不热闹,在热闹之中,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就会格外的感兴趣,都想弄明白魔术中的奥秘,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化学学习之中,不言而喻,一定会对化学产生神奇和神秘感,甚至达到痴迷状态.怎么能对化学不感兴趣,对化学实验不由衷的喜爱呢?
二、转变角色变换实验
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是一言堂,学生只能做听众,教师做演示,学生做看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习惯,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学得辛苦,知识遗忘得快,印象不深刻,甚至对老师的实验产生怀疑,认为是假的,是不是老师课前做了什么手脚,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许就看不太清楚,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实验,学生怎么能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其实质呢,实验效果不理想,也就失去了实验的目的,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将教师的角色做个改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只是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指导,学生自己实验得到的现象发现的结果,学生会信服,而且也才能真正让学生思考,通过现象探究本质,促进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才会明显,甚至还会产生创新的实验和发现.如,笔者在教学高锰酸钾溶液与乙烯的化学反应时,准备用气球收集的乙烯气体通往溶液中,在握气球口上插入一玻璃管,并且要用手塞住下半玻璃管,实验时,感到不方便,手忙脚乱.如果让学生来配合,那就不成问题了.在实验中,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了实验改进,提出如果在玻璃管下面再接一根胶管,那实验中只要用夹子先夹住胶管,实验时适当慢慢松开胶管,就可以控制实验了,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换个方式思考换个方式实验,用集气瓶收集乙烯,把少量高锰酸钾滴入乙烯内,那不是方便又快捷,现象又明显,效果又好吗?
如果教师能够放开手脚,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参与到实验中,那效果是非常可观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转变角色,变换实验势在必行.
三、变废为宝创新实验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如果我们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可以发挥其价值,变废为宝,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化学教学中,运用到化学实验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实验.生活中的瓶子罐子,医生用的注射器,小药瓶等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器材,不仅节省了实验器材和资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如,饮料瓶,可做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小木板、小药瓶、缝衣针、小果冻瓶等可制作电解水实验装置,效果相当好,而且方便实用.用这些小瓶瓶小罐罐做实验器材,同样能起到实验效果,有时还会效果更显著,关键是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运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的波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在这条大路上继续走下去,也许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化学家将会诞生.
以上只是笔者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总结的三点体会,我们应该发挥高中化学本身的优势,将实验进行到底,让实验真正在化学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验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创作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为化学实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