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应自上中学时起。那时的《中国少年报》上常发先生书法,结体修长,文雅秀美,瘦硬通神。后来到十六岁习为诗词时,更迷恋于先生书艺,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
初习填词时,我是学姜夔的,对姜氏的词笔及为人,顶礼膜拜,而启先生也是极推崇姜白石的,《启功书法作品选》中有很多是写白石诗的,而写得最多的要数《湖上寓居杂咏》的第一首,其中一幅末系小款两行云:“白石道人诗无败笔,足冠南宋,1984年3月灯下书,启功。”这个评价是古来论姜氏诗的最高评语,深得我心。后来在北京老诗人吴柏森先生的双枣书屋欣赏其手册时,见到先生书法数幅,其中也有这首诗,非常精美。
先生早岁为诗典雅,近年变为诙谐一路,一如其人。在当世诗人中,他最心折的要数孔凡章先生了,在题孔老《回舟续集》的诗中有“待我邯郸成步日,他生未卜此生休”二句,出语很重,足见推崇。孔凡章先生是我学诗的老师,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诗词组组长。于是就托他向先生求字。这是1990年9月第一次面见孔老时的事。
1991年3月,孔老告诉我说,我把你的情况和启老说过了,他很高兴,说想不到现在还有周吴姜史词派的传人。写字的事一口答应了。他现在正在开全国政协会议,先生就在会议期间借了纸笔写好,托人送到中央文史馆,孔老亲自到馆中取回。那是一幅中堂,写的是他自己的一组论词绝句中论姜夔和周邦彦的两首七绝,行楷,写得极认真,字如钱大。这两首诗无疑是他用心特意选出来的,诗为:
叔世人文品亦殊,行踪尘杂语含糊。
美成一字三吞吐,不是填词是反刍。 —周邦彦
词仙吹笛放船行,都是敲金戛玉声。
两宋词人谁道得,春风十里麦青青。
—姜 夔
回到西安后,我作了两首“木兰花”词表示谢意,但没寄给先生。十月份我在杭州疗养结束后迂道进京,仍住孔老家,准备去面谢先生,我问孔老带些什么礼物,孔老说:“秀才人情纸一张,就把你那两首词带上。”于是,我用荣宝斋印的宣笺工楷抄录了那两首词。孔老说,落款署:“私淑弟子魏新河”。路上,孔老告诉我说:“启老一贯反感人家请他在外面吃饭,可有一次,他专门邀我一起到新街口某处吃饭,直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这次去故意避开吃饭时间,再说他也身体不好。”
先生时住北师大红六楼。我们从住宅区大门入,找到红六楼,是个二层小楼。他平时靠外侄女和外侄女婿照顾,那个外侄女婿似乎姓陈,早就在楼门口等候了,见我们来了,忙上前握手寒暄,引入先生的房间,即一进楼门左边那个最小的房子,仅十平方左右,门向东,靠门北边放一个半大木床,满床是书,其中不少是线装书,很多都翻开放着。这不是先生书房,电话也没有,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先生躲债的地方。
进门后,先生连忙下床,极热情多礼。寒暄毕,先生问我职业,孔老代答说是空军飞行员,又问我开什么飞机,我说轰炸机,先生吃惊道:“哎呀,能开飞机上天,还会填词,真了不起!”说笑间,我就把那两首词递上,先生趴在床上从里面摸过眼镜,边看边说:“你看,遣辞造句多老练,对子多工稳,很有功底。”整个晚上先生一直很兴奋。刚好有个报社记者在场,我就提出与先生合影,他欣然同意,我俩就坐在那对旧沙发上,我坐左边。中间没有茶几,先生故意歪着身子靠近我,我则因担心挤着他而微倾身体,结果照片上的我大有喧宾夺主之态。照片上先生叉手而坐,大口涵笑。照完相,孔老对先生说:“新河非常崇拜您的书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搜集您的书法一大本,有几百幅。您春天给他写的字,他当宝贝一样,家人偶然触动,他就发火。”听到这儿,先生提出异议说:“这个不必要,我们学书法,是一种爱好,我不主张崇拜某人,更不要因此影响工作和家庭。”我点头称是。又谈了一会儿,我和孔老起身告辞,先生执意要送到楼外,孔老和我坚谢,因他正生病,所以我们没让他出门。先生伛偻而立,长揖深躬,连连不止,颇有王孙礼仪之遗。我们走到楼外,见先生还驼着背,倚着墙,抱拳高揖。这个印象在我脑海里清晰了十来年,一直到现在。
1992年3月底,再度到京,这时是启老刚刚过完八十华诞,办了书画展,还由北师大出了一本很精致的《启功书画留影册》,便想去要一本,并写了一首祝寿的词,词牌是《五福降中天》,前面还有个骈文序,现在还记得序中有“千里飞来,想称觞之未晚;一词恭晋,虽覆瓿以何辞”几句。去得那天是阴历的小寒食,天气晴朗,仍和孔老同去。孔老住天坛东面的北京体育馆,所以路程很远,倒了两次车。我在车上口占一绝呈孔老,现在还记得:
寄迹书林梦亦殊,尊前我愧尚狂奴。
怜公恰似诚斋叟,又送尧章诣石湖。
这些即兴之作都未留稿。这首小诗之所以未忘,是因为有个小插曲。诗的第二句是指我在孔老面前常常恃爱无礼,三四句用杨万里介绍姜夔去拜见范城大的典故。诗不好,但记一时之事。
见到启老,是在二楼书房。先生闻报,急起出讶,在走廊楼梯口握手行礼,延入书室。我递上那首小诗,不料启老看完后误解了诗意,认为我是在评价他的诗有杨万里的风格,并谦虚地说:“杨万里的诗就是白话体,我的那些拙作是白话打油,怎敢和前贤并论。”我很为难,想说明一下,又觉得不合适,但如果这样解释,诗就不通了,我想启老是一览而过,未深究,只见到比较醒目的“怜公恰似诚斋叟”一句。于是我也就王顾左右而言他,含糊而过,孔老也没说明。然后又谈了一会儿书法,还谈了一会儿诗,我提出告辞,先生坚留晚餐,我和孔老伪称有事,婉言谢绝,辞别下楼。先生仍旧长揖送客。
回到西安,我作了一首《探访信·小寒食谒元白翁》,和后来作的《梅子黄时雨·夏日幽居》一同寄给先生,这时我正忙于整理个人的集子,方告蒇事,拟付剞劂,所以信中并请先生为分集《小红楼吹笛谱》题签。很快就收到回信,那是一封平信,是七月十日写的,信封右下角还写了“启功缄寄”四个字。
十月份,我从杭州疗养结束后再次进京,仍住孔老家,诗赋之馀,自然少不了去拜访先生。这次去还有我的两个同事,其中一个是搞摄影的。他二人给先生带了三件礼物:一盒铁观音茶,一顶水獭帽子,一件缎面羊皮袄。启老说:“这种帽子原是宫廷式样,称作‘卧兔’。”但是那件袄有些瘦小,下面两个扣子扣不上,先生打圆场说:“这不是在外面穿的,应贴身穿在里面,不小,不小。”并穿着这身行头和大家照了很多像。那天先生情绪很好,精神矍铄,高谈不止。先生喜欢布娃娃,书柜上一排一排的,还在旁边贴了个纸条,写上“只许看,不许动”六个字,我和先生同抱着一个大白兔照了一张像,非常成功,先生大笑,憨态可掬。然后分别坐下间谈,他从沙发上抱过一摞信,说:“每天收信少则七八十封,多则一二百封,没有能力一一覆函,朋友之间这是很不礼貌的。”然后对我说:“你的信一直说回,到现在也没写。”他是指七月间那封信。然后又谈起画来,他说:“我那本留影册中印出来的七幅画,刚刚在香港卖掉,250万港元,这个数字正像我这个人一样。”大家都笑了,先生接着说:“我的身体一直不好,刚刚住院出来,已经到了鸣呼阶段。”大家谁都没听懂,先生解释说:“差一点就呜呼了。”我说:“这是先生‘游戏人间又一回’吧?”先生吃惊道:“我这首诗是在病床上写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你是从哪里见到的?”我说:“在您寄给孔老的诗稿上得以拜读。”先生悟然。他说话时间久了,体力不支,嘴唇发青且抖,我连忙说:“先生该休息了,改天我们再来看望您。”先生循例送到楼下,长揖送客,我们上车走了,他仍旧目送着我们。第二天,先生派人送来几幅字,每人一张。写给我的是一首唐诗,用行草写的: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落款写:“唐人句书似新河同志正腕,启功。”用的印是先生最习用的两方,一方是白文的“启功之印”,一方是朱文的“元白”。
后来又听到了很多先生的奇闻轶事,诸如为了躲债在门口贴上“大熊猫病了”、“启功死了”等纸条,照像的“文照”、“武照”等等,因当时笔懒,未记下来,不然缀锦成篇,才人之慧,定可飨益文林。
责任编辑:王铁军
初习填词时,我是学姜夔的,对姜氏的词笔及为人,顶礼膜拜,而启先生也是极推崇姜白石的,《启功书法作品选》中有很多是写白石诗的,而写得最多的要数《湖上寓居杂咏》的第一首,其中一幅末系小款两行云:“白石道人诗无败笔,足冠南宋,1984年3月灯下书,启功。”这个评价是古来论姜氏诗的最高评语,深得我心。后来在北京老诗人吴柏森先生的双枣书屋欣赏其手册时,见到先生书法数幅,其中也有这首诗,非常精美。
先生早岁为诗典雅,近年变为诙谐一路,一如其人。在当世诗人中,他最心折的要数孔凡章先生了,在题孔老《回舟续集》的诗中有“待我邯郸成步日,他生未卜此生休”二句,出语很重,足见推崇。孔凡章先生是我学诗的老师,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诗词组组长。于是就托他向先生求字。这是1990年9月第一次面见孔老时的事。
1991年3月,孔老告诉我说,我把你的情况和启老说过了,他很高兴,说想不到现在还有周吴姜史词派的传人。写字的事一口答应了。他现在正在开全国政协会议,先生就在会议期间借了纸笔写好,托人送到中央文史馆,孔老亲自到馆中取回。那是一幅中堂,写的是他自己的一组论词绝句中论姜夔和周邦彦的两首七绝,行楷,写得极认真,字如钱大。这两首诗无疑是他用心特意选出来的,诗为:
叔世人文品亦殊,行踪尘杂语含糊。
美成一字三吞吐,不是填词是反刍。 —周邦彦
词仙吹笛放船行,都是敲金戛玉声。
两宋词人谁道得,春风十里麦青青。
—姜 夔
回到西安后,我作了两首“木兰花”词表示谢意,但没寄给先生。十月份我在杭州疗养结束后迂道进京,仍住孔老家,准备去面谢先生,我问孔老带些什么礼物,孔老说:“秀才人情纸一张,就把你那两首词带上。”于是,我用荣宝斋印的宣笺工楷抄录了那两首词。孔老说,落款署:“私淑弟子魏新河”。路上,孔老告诉我说:“启老一贯反感人家请他在外面吃饭,可有一次,他专门邀我一起到新街口某处吃饭,直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这次去故意避开吃饭时间,再说他也身体不好。”
先生时住北师大红六楼。我们从住宅区大门入,找到红六楼,是个二层小楼。他平时靠外侄女和外侄女婿照顾,那个外侄女婿似乎姓陈,早就在楼门口等候了,见我们来了,忙上前握手寒暄,引入先生的房间,即一进楼门左边那个最小的房子,仅十平方左右,门向东,靠门北边放一个半大木床,满床是书,其中不少是线装书,很多都翻开放着。这不是先生书房,电话也没有,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先生躲债的地方。
进门后,先生连忙下床,极热情多礼。寒暄毕,先生问我职业,孔老代答说是空军飞行员,又问我开什么飞机,我说轰炸机,先生吃惊道:“哎呀,能开飞机上天,还会填词,真了不起!”说笑间,我就把那两首词递上,先生趴在床上从里面摸过眼镜,边看边说:“你看,遣辞造句多老练,对子多工稳,很有功底。”整个晚上先生一直很兴奋。刚好有个报社记者在场,我就提出与先生合影,他欣然同意,我俩就坐在那对旧沙发上,我坐左边。中间没有茶几,先生故意歪着身子靠近我,我则因担心挤着他而微倾身体,结果照片上的我大有喧宾夺主之态。照片上先生叉手而坐,大口涵笑。照完相,孔老对先生说:“新河非常崇拜您的书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搜集您的书法一大本,有几百幅。您春天给他写的字,他当宝贝一样,家人偶然触动,他就发火。”听到这儿,先生提出异议说:“这个不必要,我们学书法,是一种爱好,我不主张崇拜某人,更不要因此影响工作和家庭。”我点头称是。又谈了一会儿,我和孔老起身告辞,先生执意要送到楼外,孔老和我坚谢,因他正生病,所以我们没让他出门。先生伛偻而立,长揖深躬,连连不止,颇有王孙礼仪之遗。我们走到楼外,见先生还驼着背,倚着墙,抱拳高揖。这个印象在我脑海里清晰了十来年,一直到现在。
1992年3月底,再度到京,这时是启老刚刚过完八十华诞,办了书画展,还由北师大出了一本很精致的《启功书画留影册》,便想去要一本,并写了一首祝寿的词,词牌是《五福降中天》,前面还有个骈文序,现在还记得序中有“千里飞来,想称觞之未晚;一词恭晋,虽覆瓿以何辞”几句。去得那天是阴历的小寒食,天气晴朗,仍和孔老同去。孔老住天坛东面的北京体育馆,所以路程很远,倒了两次车。我在车上口占一绝呈孔老,现在还记得:
寄迹书林梦亦殊,尊前我愧尚狂奴。
怜公恰似诚斋叟,又送尧章诣石湖。
这些即兴之作都未留稿。这首小诗之所以未忘,是因为有个小插曲。诗的第二句是指我在孔老面前常常恃爱无礼,三四句用杨万里介绍姜夔去拜见范城大的典故。诗不好,但记一时之事。
见到启老,是在二楼书房。先生闻报,急起出讶,在走廊楼梯口握手行礼,延入书室。我递上那首小诗,不料启老看完后误解了诗意,认为我是在评价他的诗有杨万里的风格,并谦虚地说:“杨万里的诗就是白话体,我的那些拙作是白话打油,怎敢和前贤并论。”我很为难,想说明一下,又觉得不合适,但如果这样解释,诗就不通了,我想启老是一览而过,未深究,只见到比较醒目的“怜公恰似诚斋叟”一句。于是我也就王顾左右而言他,含糊而过,孔老也没说明。然后又谈了一会儿书法,还谈了一会儿诗,我提出告辞,先生坚留晚餐,我和孔老伪称有事,婉言谢绝,辞别下楼。先生仍旧长揖送客。
回到西安,我作了一首《探访信·小寒食谒元白翁》,和后来作的《梅子黄时雨·夏日幽居》一同寄给先生,这时我正忙于整理个人的集子,方告蒇事,拟付剞劂,所以信中并请先生为分集《小红楼吹笛谱》题签。很快就收到回信,那是一封平信,是七月十日写的,信封右下角还写了“启功缄寄”四个字。
十月份,我从杭州疗养结束后再次进京,仍住孔老家,诗赋之馀,自然少不了去拜访先生。这次去还有我的两个同事,其中一个是搞摄影的。他二人给先生带了三件礼物:一盒铁观音茶,一顶水獭帽子,一件缎面羊皮袄。启老说:“这种帽子原是宫廷式样,称作‘卧兔’。”但是那件袄有些瘦小,下面两个扣子扣不上,先生打圆场说:“这不是在外面穿的,应贴身穿在里面,不小,不小。”并穿着这身行头和大家照了很多像。那天先生情绪很好,精神矍铄,高谈不止。先生喜欢布娃娃,书柜上一排一排的,还在旁边贴了个纸条,写上“只许看,不许动”六个字,我和先生同抱着一个大白兔照了一张像,非常成功,先生大笑,憨态可掬。然后分别坐下间谈,他从沙发上抱过一摞信,说:“每天收信少则七八十封,多则一二百封,没有能力一一覆函,朋友之间这是很不礼貌的。”然后对我说:“你的信一直说回,到现在也没写。”他是指七月间那封信。然后又谈起画来,他说:“我那本留影册中印出来的七幅画,刚刚在香港卖掉,250万港元,这个数字正像我这个人一样。”大家都笑了,先生接着说:“我的身体一直不好,刚刚住院出来,已经到了鸣呼阶段。”大家谁都没听懂,先生解释说:“差一点就呜呼了。”我说:“这是先生‘游戏人间又一回’吧?”先生吃惊道:“我这首诗是在病床上写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你是从哪里见到的?”我说:“在您寄给孔老的诗稿上得以拜读。”先生悟然。他说话时间久了,体力不支,嘴唇发青且抖,我连忙说:“先生该休息了,改天我们再来看望您。”先生循例送到楼下,长揖送客,我们上车走了,他仍旧目送着我们。第二天,先生派人送来几幅字,每人一张。写给我的是一首唐诗,用行草写的: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落款写:“唐人句书似新河同志正腕,启功。”用的印是先生最习用的两方,一方是白文的“启功之印”,一方是朱文的“元白”。
后来又听到了很多先生的奇闻轶事,诸如为了躲债在门口贴上“大熊猫病了”、“启功死了”等纸条,照像的“文照”、“武照”等等,因当时笔懒,未记下来,不然缀锦成篇,才人之慧,定可飨益文林。
责任编辑: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