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问题研究能力。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一个开放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思考,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由单一的线形方式走向复杂立体的方式,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演绎能力;同时,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放,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中把握核心要点,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归纳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五年来,笔者尝试开展了几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1.循序渐进,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2.人的兴趣各异,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教材选定自己的课题;3.汇总学生的课题,进行筛选,选出符合学生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4.把选定的课题在全班公示,让学生重新选择;5.学生选择后,对学生分组适当调整,确定课题研究小组,并进行分工;6.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协调进度,指导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结题;7.研究性学习反馈与讲评。
  在实践中,虽然学生的兴趣很高,但效果一般。为什么教 师和学生费了这么大的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前高考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考察很少,出于考试时间、命题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研究性考察一般局限于三个方面:1.出个题目,2.说出搜集材料的集中方法,3.说出选题的依据。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就降低了,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觉得太浪费时间了。
  二是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历史课在高中课时少,教师教的班多,如果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的话,以十个人为一个课题组,教师要指导15~20个课题组,加上教师本来就有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要想高质量指导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有能力的积极性不高,积极性高的能力又不行,有的学生压根就不参与,强拉进去,对付全员参与。
  四是可供实际操作的课题太少。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但是课题研究过程面临几个不可操作的难题。尤其是,学生要是外出考察面临更多的困难,首先需要钱,其次要注意安全,还要和各方面打招呼,争取他们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太少了。
  针对上述客观因素的制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研究性学习。首先,学生不能同一时间全员参与,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年内必须参与一次,适当分流学生;其次,课题的难度要有梯度和广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把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工作纳入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指导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保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考察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教学安排上也没有单独的课时安排,应当把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纳入课时计划,并安排单独的研究性课时。
  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争取社会、社区等方面的支持。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最好是走出去,这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单纯依靠教师是无法完成的。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传递者,师生关系是传授与接受型,教师劳动具有个性特点,各自独立工作,分工明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已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平台获得更广更深的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个性,保护、激励学生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兴趣。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更关注学生究竟怎样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感受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用思维方法维系学与用,以期做到探究学与终身学。走出学校,就能对自我不断挑战,然后做什么再学什么,力争做得更好,而且应当会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协议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提高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要求,以加强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相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金融环境下,不仅企业在不断的融资,达到规模效益,政府也不得不加入融资洪流,这样才能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搞起来以满足经济的发展。随着实施良性的财政政策
“初中一年级家庭合作与提高学生成绩的研究”课题在家校合作条件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下三个角度全方位进行了研究,并以论文、课件、课例、示范课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家校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受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目前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挫折教育的专业机构和专业教育人士。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必然成为挫折教育的主要平台,而初中思想品德老师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因此,必须理清教材中挫折教育部分的内容和探索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以促进挫折教育,提高初中生的受挫能力。  一、 初中思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自尊  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已不再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忘记自己是老师、是长者,要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心人,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转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调整心态,大胆激发起学生活泼、张扬的个性,培养自信、树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