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信,现任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党委常委,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58年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工学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82年在兖州矿务局南屯煤矿工作;历任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处主任工程师、副处长;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机电处处长;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董事局董事;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董事局董事,兼任兖矿煤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6年5月,本刊记者采访了被称作中国矿产企业之星的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信。兖矿集团坐落在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济宁,济宁自古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时期五大圣人均出生和主要活动于此地。当见到王总时,王总的谦虚质朴,博士企业家的儒雅之气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文化底蕴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感到济宁厚重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位领导人。兖矿集团的领导及员工一起创造出兖矿的奇迹,在建国五十年成就展上,朱基总理曾称赞兖矿是中国最好的煤矿。
前进中的兖矿集团
记者:兖矿集团被称作中国煤矿企业之星,作为集团总经理您能谈谈兖矿集团近几年的成就?
王信:兖矿集团是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全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120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截至2005年末,总资产445.09亿元,在册职工10万人。兖矿集团控股子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同时境内外发行股票并实现纽约、香港、上海三地成功上市的企业。
矿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兖矿集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排序,2004年销售收入居全国企业第86位,纳税居全国百强第31位。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64.20亿元,增长13.93%;利润总额31.07亿元,增长19.35%;上交税金33.20亿元,增长32.32%。
兖矿集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特别奖,“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被大公国际评估公司评估为“AAA”级信用企业。“兖矿煤”入选首届中国品牌500强名列第68位,品牌价值80.53亿元。兖州煤业公司是煤炭行业唯一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和中国质量鼎的企业,被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推为2005年最具投资价值的3O只股票之一;被香港《资本市场》评为“中国最佳公司治理第四名”;被评为第二届“CCTV中国最具价值十大上市公司”,上市以来连年名列我国上市公司50强。
“十五”结硕果 兖矿显辉煌
记者:王总您在集团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上讲:“十五”时期,是兖矿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个时期。您能谈谈“十五”期间,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各项工作取得佳绩的不平凡历程吗?
王信: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环节,以安全发展为保障,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集群化,培育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主导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传统资源型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此,我们抓了五个方面:
一、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兖矿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兖矿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水煤浆气化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成功开发出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低压羰基醋酸合成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低热值流化床燃烧发电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是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粉煤气化和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企业。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套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支架,与DBT公司签订了有限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采矿技术。
“十五”以来,共取得重点科技成果2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80项。获得国家专利75项,澳大利亚专利8项。煤炭建设施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煤炭综合生产技术研究和开发、水煤浆加压气化及气体交换制合成氨新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千吨气化炉燃气发电联产甲醇技术、水煤浆气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兖矿成为全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
二、发挥煤炭产业比较优势,发展煤炭洁净利用和深加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坚持本部集约化生产与外部开发并举,发展煤炭主业。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年产600万吨综放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形成了国内能力最大、性能最好、安全可靠性最强的综采成套装备和工艺,创出日产2.41万吨、月产63.17万吨、单产最高684万吨的全国综放开采新纪录。2005年完成煤炭产量3700万吨。
在抓好本部煤炭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山东菏泽、贵州、山西、陕西、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已取得15个井田的探矿权,拥有煤炭地质储量105.72亿吨,可采储量43.13亿吨。
二是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将鲁南化肥厂作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大项目-多联产-产业基地”方向,重点建设以煤气化及多联产为主线的鲁南化工园区,以煤炭焦化及下游产品加工为主线的兖州化工园区,以坑口高硫煤洁净利用为主线的邹城化工园区,形成鲁南能源和煤化工基地。
2005年,兖矿集团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4亿元。预计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58.40亿元,成为产值超过煤炭的兖矿集团支柱产业。
三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培育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优势。与自身发电能力相配套,与澳大利亚龙澳公司合资,组建了兖矿集团控股的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电解铝年生产能力达到14万吨规模,目前正在开发铝品深加工项目,煤电铝一体化优势初步显现。
四是着眼于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积极推进煤炭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研发和转化。2004年11月,完成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和100吨/年费托合成催化剂中试任务,生产出合格的柴油、汽油和液化石油气,汽油达到98号标准,柴油十六烷值高达83,不含硫和芳烃,是高度洁净、动力性能极好的燃料。该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定兖矿集团掌握了煤炭间接液化的全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有9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根据试验结果,2004年底完成百万吨级大型煤间接液化制油装置工艺软件包编制。
在掌握煤炭间接液化低温费托合成技术后,兖矿集团又开始了高温费托合成技术研发,目前已完成催化剂、高温费托合成固定流化床反应器、高温费托合成工艺等实验室研发。今年4月13日,在鲁南化肥厂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粗油品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和年产100吨高温费托合成催化剂中试装置。与低温费托合成产品相比,高温费托合成产品中优质化学品和烯烃产品比例更多,主要产品为汽油、柴油、含氧有机化学品和大量烯烃。
三、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发展
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素质高的方向,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提高装备配套水平为内容,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坚持装备、管理、培训并重,探索安全生产新路子。从2001年至2005年,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277、0.150、0.066、0.072、0.108,接近或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煤矿安全生产先进水平。
四、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加快发展能力
一是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局、经理层、监事会及党委会权责明确、有效运行的机制。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建立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设立煤业、实业、煤化、物业、科澳铝业五个专业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7家。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现主业精干、辅业搞活、主辅业共同发展。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二是积极推动外经外贸工作。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坚持以我为主、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面向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引进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成功收购了年产350万吨的澳大利亚南田煤矿,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发海外煤炭资源的企业。该矿井应用兖矿在澳大利亚注册专利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有利于带动我国煤炭行业先进技术和装备出口。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兖矿煤”在国际煤炭市场的品牌信誉不断提升,被日本、韩国等列为免检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平均每年30%的幅度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7.36亿美元,出口创汇6.13亿美元。
三是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牢固树立“资产要有收益、投资要有回报、经营不得亏损、流失追究责任”的经营原则,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精细化、内部市场化、企业文化“四化”管理。开展企业贯标认证工作,取得25张质量体系、11张环境体系和9张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集团公司被中质协评为“全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煤业公司被评为“全国群众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按照“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获“山东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五、实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现资源再利用
“十五”期间,兖矿集团明确提出“洁净生产、综合利用、无害处理”的发展思路,探索“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对污水、矸石、废气、塌陷地等进行综合治理。集团公司注意从五个方面抓环保,一是严把项目建设环保关;二是加大煤炭洗选力度;三是大力推进低热值燃料发电和综合利用工作;四是加强水、固体废弃物和土地塌陷综合治理;五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了污染物的去污化、去毒化和资源的再利用、再生化。集团公司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兖矿集团被评为全国综合利用典范企业。
展望“十一五” 勾画兖矿新蓝图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兖矿集团如何勾画“十一五”的新蓝图?
王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兖矿集团初步编制了“1426313”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1:煤炭生产经营规模1亿吨;
4:甲醇400万吨:
42:焦炭200万吨,煤制油200万吨,化肥200万吨,铝锭20万吨;
46:总投资600亿元,销售收入600亿元,醋酸6O万吨,烯烃6O万吨;
43:发电300亿度,醋酸乙烯30万吨,聚丙烯3O万吨,可纺沥青3万吨;
13:实现利税130亿元;全面建成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小康矿区。
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保证措施:
1.借鉴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积极培育煤化上市公司,建立国际融资平台。通过银行授信、合资合作、发行债券、申请国家补贴及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按照研发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5.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利用人才、技术、管理、品牌优势,走出去开发省外、海外煤炭资源,发展壮大企业规模。
6.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专访结束后,王总握着我们的手讲了三点:第一点:兖矿集团一定能够实现董事局主席耿加怀提出的“立足济宁、依托山东、辐射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思路;第二点:面向未来,兖矿集团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三点:“十一五”的新蓝图已经勾画在兖矿人的心中,落实“十一五”规划成为兖矿人的自觉行动。
2006年5月,本刊记者采访了被称作中国矿产企业之星的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信。兖矿集团坐落在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济宁,济宁自古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时期五大圣人均出生和主要活动于此地。当见到王总时,王总的谦虚质朴,博士企业家的儒雅之气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文化底蕴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感到济宁厚重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位领导人。兖矿集团的领导及员工一起创造出兖矿的奇迹,在建国五十年成就展上,朱基总理曾称赞兖矿是中国最好的煤矿。
前进中的兖矿集团
记者:兖矿集团被称作中国煤矿企业之星,作为集团总经理您能谈谈兖矿集团近几年的成就?
王信:兖矿集团是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全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120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截至2005年末,总资产445.09亿元,在册职工10万人。兖矿集团控股子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同时境内外发行股票并实现纽约、香港、上海三地成功上市的企业。
矿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兖矿集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排序,2004年销售收入居全国企业第86位,纳税居全国百强第31位。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64.20亿元,增长13.93%;利润总额31.07亿元,增长19.35%;上交税金33.20亿元,增长32.32%。
兖矿集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特别奖,“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被大公国际评估公司评估为“AAA”级信用企业。“兖矿煤”入选首届中国品牌500强名列第68位,品牌价值80.53亿元。兖州煤业公司是煤炭行业唯一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和中国质量鼎的企业,被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推为2005年最具投资价值的3O只股票之一;被香港《资本市场》评为“中国最佳公司治理第四名”;被评为第二届“CCTV中国最具价值十大上市公司”,上市以来连年名列我国上市公司50强。
“十五”结硕果 兖矿显辉煌
记者:王总您在集团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上讲:“十五”时期,是兖矿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个时期。您能谈谈“十五”期间,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各项工作取得佳绩的不平凡历程吗?
王信: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环节,以安全发展为保障,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集群化,培育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主导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传统资源型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此,我们抓了五个方面:
一、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兖矿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兖矿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水煤浆气化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成功开发出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低压羰基醋酸合成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低热值流化床燃烧发电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是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粉煤气化和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企业。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套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支架,与DBT公司签订了有限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采矿技术。
“十五”以来,共取得重点科技成果2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80项。获得国家专利75项,澳大利亚专利8项。煤炭建设施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煤炭综合生产技术研究和开发、水煤浆加压气化及气体交换制合成氨新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千吨气化炉燃气发电联产甲醇技术、水煤浆气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兖矿成为全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
二、发挥煤炭产业比较优势,发展煤炭洁净利用和深加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坚持本部集约化生产与外部开发并举,发展煤炭主业。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年产600万吨综放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形成了国内能力最大、性能最好、安全可靠性最强的综采成套装备和工艺,创出日产2.41万吨、月产63.17万吨、单产最高684万吨的全国综放开采新纪录。2005年完成煤炭产量3700万吨。
在抓好本部煤炭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山东菏泽、贵州、山西、陕西、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已取得15个井田的探矿权,拥有煤炭地质储量105.72亿吨,可采储量43.13亿吨。
二是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将鲁南化肥厂作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大项目-多联产-产业基地”方向,重点建设以煤气化及多联产为主线的鲁南化工园区,以煤炭焦化及下游产品加工为主线的兖州化工园区,以坑口高硫煤洁净利用为主线的邹城化工园区,形成鲁南能源和煤化工基地。
2005年,兖矿集团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4亿元。预计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58.40亿元,成为产值超过煤炭的兖矿集团支柱产业。
三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培育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优势。与自身发电能力相配套,与澳大利亚龙澳公司合资,组建了兖矿集团控股的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电解铝年生产能力达到14万吨规模,目前正在开发铝品深加工项目,煤电铝一体化优势初步显现。
四是着眼于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积极推进煤炭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研发和转化。2004年11月,完成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和100吨/年费托合成催化剂中试任务,生产出合格的柴油、汽油和液化石油气,汽油达到98号标准,柴油十六烷值高达83,不含硫和芳烃,是高度洁净、动力性能极好的燃料。该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定兖矿集团掌握了煤炭间接液化的全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有9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根据试验结果,2004年底完成百万吨级大型煤间接液化制油装置工艺软件包编制。
在掌握煤炭间接液化低温费托合成技术后,兖矿集团又开始了高温费托合成技术研发,目前已完成催化剂、高温费托合成固定流化床反应器、高温费托合成工艺等实验室研发。今年4月13日,在鲁南化肥厂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粗油品费托合成中试装置和年产100吨高温费托合成催化剂中试装置。与低温费托合成产品相比,高温费托合成产品中优质化学品和烯烃产品比例更多,主要产品为汽油、柴油、含氧有机化学品和大量烯烃。
三、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发展
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素质高的方向,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提高装备配套水平为内容,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坚持装备、管理、培训并重,探索安全生产新路子。从2001年至2005年,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277、0.150、0.066、0.072、0.108,接近或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煤矿安全生产先进水平。
四、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加快发展能力
一是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局、经理层、监事会及党委会权责明确、有效运行的机制。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建立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设立煤业、实业、煤化、物业、科澳铝业五个专业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7家。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现主业精干、辅业搞活、主辅业共同发展。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二是积极推动外经外贸工作。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坚持以我为主、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面向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引进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成功收购了年产350万吨的澳大利亚南田煤矿,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发海外煤炭资源的企业。该矿井应用兖矿在澳大利亚注册专利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有利于带动我国煤炭行业先进技术和装备出口。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兖矿煤”在国际煤炭市场的品牌信誉不断提升,被日本、韩国等列为免检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平均每年30%的幅度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7.36亿美元,出口创汇6.13亿美元。
三是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牢固树立“资产要有收益、投资要有回报、经营不得亏损、流失追究责任”的经营原则,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精细化、内部市场化、企业文化“四化”管理。开展企业贯标认证工作,取得25张质量体系、11张环境体系和9张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集团公司被中质协评为“全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煤业公司被评为“全国群众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按照“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获“山东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五、实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现资源再利用
“十五”期间,兖矿集团明确提出“洁净生产、综合利用、无害处理”的发展思路,探索“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对污水、矸石、废气、塌陷地等进行综合治理。集团公司注意从五个方面抓环保,一是严把项目建设环保关;二是加大煤炭洗选力度;三是大力推进低热值燃料发电和综合利用工作;四是加强水、固体废弃物和土地塌陷综合治理;五是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了污染物的去污化、去毒化和资源的再利用、再生化。集团公司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兖矿集团被评为全国综合利用典范企业。
展望“十一五” 勾画兖矿新蓝图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兖矿集团如何勾画“十一五”的新蓝图?
王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兖矿集团初步编制了“1426313”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1:煤炭生产经营规模1亿吨;
4:甲醇400万吨:
42:焦炭200万吨,煤制油200万吨,化肥200万吨,铝锭20万吨;
46:总投资600亿元,销售收入600亿元,醋酸6O万吨,烯烃6O万吨;
43:发电300亿度,醋酸乙烯30万吨,聚丙烯3O万吨,可纺沥青3万吨;
13:实现利税130亿元;全面建成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小康矿区。
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保证措施:
1.借鉴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积极培育煤化上市公司,建立国际融资平台。通过银行授信、合资合作、发行债券、申请国家补贴及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按照研发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5.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利用人才、技术、管理、品牌优势,走出去开发省外、海外煤炭资源,发展壮大企业规模。
6.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专访结束后,王总握着我们的手讲了三点:第一点:兖矿集团一定能够实现董事局主席耿加怀提出的“立足济宁、依托山东、辐射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思路;第二点:面向未来,兖矿集团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三点:“十一五”的新蓝图已经勾画在兖矿人的心中,落实“十一五”规划成为兖矿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