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我试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依据文字,创设意象;挖掘材料,拓展发挥;放飞思绪,突显个性;设计作业,多样训练。
  关键词:想象 创新思维 阅读 生命活力
  
  阅读的创新意识是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受阅读材料的原型启发,通过独特的构思,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思想。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首先得钻进去,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但钻进去还得学会跳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探索课文空白,引发新的思想,把文字读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想象力。
  一、依据文字,创设意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定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呢?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段文字。学生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挖掘材料,拓展发挥
  语文课文林林总总,篇篇文章各有特色,有些文章情节含蓄,语句言简意丰,完全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按原材料提供的结局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出:智叟被愚公不懈挖山的精神所感动,也参加了挖山的行动,这是顺向思维。有的学生想象出:愚公与智叟第二次会面后,智叟在愚公精神的感召下不仅参加了挖山行动,并且积极开动脑筋,要用炸药炸掉大山,但遭到愚公的反对。最后,实践证明智叟锐意改革的思想是正确的。还有的学生想象出:智叟与愚公第二次会面后,劝说愚公应放弃搬山的想法,可搬出大山来解决出入困难的问题,把这两座大山作为自然景观保存下来,以保持生态平衡。这是逆向发挥。从心理学角度讲,顺向发挥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逆向发挥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是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是想象的两种结果。在教学中,逆向发挥更能培养学生创造的想象能力。
  又如余光中、席慕蓉的诗中,诗人把乡愁说成是邮票、海峡、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等等。在学生已经熟悉什么是诗歌意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学做小诗人,每人也为乡愁想象一个句子。这个教学环节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说:“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乡愁是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上掌声如潮。
  三、放飞思绪,突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又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学生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学生认为“敲”不会打破“沉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学生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四、设计作业,多样训练
  由于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的特点,他们想象的内容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不做统一的要求,有益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兴趣。如教《阿Q正传》一文时,我让学生预先设计最佳速读方案。同学们设计的速读方案有抓住人物命运变化看结局的点式速度,从线索看发展的线式速读,以场景变化为重点的面式速读等等,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也很有必要。如学完朱自清的《春》,我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手法,口头描述校园春色。同进,我还要求前面同学描述时用过的喻体,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使用。学生经过思考,把想象的内容纷纷表述出来:“春天就像小姑娘学绣花,一簇簇,一枝枝,一朵朵,鹅黄、嫩绿、粉红,又认真又仔细。”“春风中摇曳的百合花像一团燃烧的火,一团燃烧着青春与热血的火。”“牵牛花就像儿童时代的我,淘气的攀在爷爷的肩上,鼓着嘴,哇啦哇啦地唱着,笑着……”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也逐渐提高了想象力。
  “想象就是深度”,因此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教材的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想象需合理、有度,必须是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中心去进行,避免生拉硬扯、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杂志社,2002
  [2] 《幼师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人文性对于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籍此,和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课堂气氛沉闷、严肃,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而且一切实验结果在预料中,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实验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生活化 人文化 趣味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