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新的教学理念迫使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不得不重新思索教育的实质、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陈词滥调,不是一二三四五,就是六七八九十,那些定理、性质都是千古流传,教师讲得再也找不到讲的了,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一个字“烦”;其它学科变革都好办,都可以制作PPT等把自己的课堂弄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数学就不同了,随便你怎么变,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偶尔一两节教师精心准备的创新数学课,那也只是课堂上的花样点缀,也只能在学生心目中激起那么一点儿涟漪,而绝大多数数学课堂“还原性反应”。绝大数学教师都有这种心理:只要我能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你管我用那种方法。甚至我发现我相当一部分成绩不错学生并不等你老师讲完,也并不去把那一个定理、性质弄究竟,而是稍加自我理解一下,看看例子套得来就开始答题了。毫无疑问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是失败的。怎么办呢?
我也是源自一次科学课的听课,让我有了一丝灵感。为什么学生那么喜欢科学课呢?难道只是认为这种课简单吗?可科学教师也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学生为什么会牢牢地记住那些科学知识呢?我的数学课堂能不能改成“科技型数学实验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现在我回答你:能。不但能,而且还很有成效。下面就我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首先教师要敢于在传统模式的数学教育有所创新,不能被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所约束,有很多一线的教师都在日常教学尝试过改革,尝试过创新,但由于受教学约束和教务常规的限制不得不放弃,就干起“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研究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尤其是我们这些身在第一阵地的“一线教育家们”搞教育理论研究门路少、才学疏浅、时间有限、撰文水平不高。做起教研来那种难易程度是其他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教师要搞教研必须做到四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要有久经百炼的“耐心”,要有体贴入微的“细心”。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你用四心去坚持你的教研之路,我相信教研的大门会为你打开。我们写不出理论专著,但我们能写出我们的经验点滴,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儿,那也是我们的成功。我在开始做这个课题时,令我深深感到的是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压制着我,我开始着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数学游戏和规律性的趣味数学,由于总是从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出发,就地取材有时做得并不像样,还时不时让我的学生笑话我,有时设计出来的科技型模型,连我自己都觉得它应该是早产的畸形儿。我是多么想在我的每一堂都用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但结果是启而不发,课堂教学一团糟,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法完成。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第一学期我多次灰心过,甚至想“算了”。但我后来反复推敲,我被课堂限制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容易设计出科技型数学模型的。只要在不违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甚至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大的框架下,完全可以设计出科技型数学模型。
其次教师要建立数学实验室。科技型数学模型不是数学教师拿两个几何模型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就行了。而是要让全班学生动起来。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同样的道理“百见不如自做”。我们完全可以像科学实验课那样来上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建立数学实验室,单靠教育站、学校所配的数学教具、几何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群策群力,教育局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每一位教师分工协作,细化到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都设计出相关的科技型数学模型。并且把相关的知识体系拿到一起来,让学生逐类旁通、举一反三、联想开来、拓展创新。其实很多小学生手中就有数学学习用具,只要在课堂上使用过这种学习用具的都会有这种感受,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使用了学习用具的学生比没使用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也更不容易忘记和更能具体运用。这可谓是简单的数学实验吧,但它也充分体现出数学实验的形象直观、兴趣体验。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刚开始干这项工作时,是有点不如人意的感觉,是有点过于简单和粗枝烂叶,只要我们这种模型放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检验,我们就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刚设计出来的雏形,我自己都为我当时的幼稚感觉可笑,把现有模型和雏形对比,有时甚至找不到他们之间相似的地方。
第三要把全班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我是这样把全班分成实验小组的,首先我把全班学生按数学成绩和动手能力以及思维敏捷度把学生大致排序,每组五六个学生,每组尽可能都有动手能力强的和和思维敏捷的,尽量均衡。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科技型数学实验的成功。我最开始时简单地按座位顺序把前后两座的同学归为一组,结果我的数学实验课是开展不起来,有些组半天没有反应。为什么科学实验课行而我的数学实验课不行呢?我这才发现数学实验和科学实验尽管在模式上有他们相似的地方,数学实验比科学实验理论性更强、更严密,数学实验模型并不完全像科学模型那样形象直观,它还是具有它自己本质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后来我才改进分组,让每组学生尽可能均衡。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分组只是前奏,怎样才能把数学小科研合理分给每组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每组的任务不一定相同,让学生一定明确自己组的分工,让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他们只有具有小组合作的意识,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课堂价值。
在课堂上开展科技型数学实验创新时,没有科学课的实验课那么好上,因为我们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实验器材(既是有那也是少量有限),我们也不可能有特别正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就算课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我们八方面都考虑过。但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冒出始料未及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奴课堂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能把模式设计得过死,让学生转进笼子里,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玩这种花样。
最后说明科技型数学模型并不是数学课本上的所有课都能适用,它只有利于探究数学规律(公式、定理、性质)和数学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吃菜都喜欢多样化,学生对学习也是一样。变着花样教学的教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只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一点儿思索,让同仁们见笑了,欢迎同仁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真理是在一步一步的辩论和实践中才显露出来的。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陈词滥调,不是一二三四五,就是六七八九十,那些定理、性质都是千古流传,教师讲得再也找不到讲的了,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一个字“烦”;其它学科变革都好办,都可以制作PPT等把自己的课堂弄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数学就不同了,随便你怎么变,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偶尔一两节教师精心准备的创新数学课,那也只是课堂上的花样点缀,也只能在学生心目中激起那么一点儿涟漪,而绝大多数数学课堂“还原性反应”。绝大数学教师都有这种心理:只要我能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你管我用那种方法。甚至我发现我相当一部分成绩不错学生并不等你老师讲完,也并不去把那一个定理、性质弄究竟,而是稍加自我理解一下,看看例子套得来就开始答题了。毫无疑问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是失败的。怎么办呢?
我也是源自一次科学课的听课,让我有了一丝灵感。为什么学生那么喜欢科学课呢?难道只是认为这种课简单吗?可科学教师也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学生为什么会牢牢地记住那些科学知识呢?我的数学课堂能不能改成“科技型数学实验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现在我回答你:能。不但能,而且还很有成效。下面就我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首先教师要敢于在传统模式的数学教育有所创新,不能被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所约束,有很多一线的教师都在日常教学尝试过改革,尝试过创新,但由于受教学约束和教务常规的限制不得不放弃,就干起“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研究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尤其是我们这些身在第一阵地的“一线教育家们”搞教育理论研究门路少、才学疏浅、时间有限、撰文水平不高。做起教研来那种难易程度是其他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教师要搞教研必须做到四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要有久经百炼的“耐心”,要有体贴入微的“细心”。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你用四心去坚持你的教研之路,我相信教研的大门会为你打开。我们写不出理论专著,但我们能写出我们的经验点滴,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儿,那也是我们的成功。我在开始做这个课题时,令我深深感到的是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压制着我,我开始着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数学游戏和规律性的趣味数学,由于总是从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出发,就地取材有时做得并不像样,还时不时让我的学生笑话我,有时设计出来的科技型模型,连我自己都觉得它应该是早产的畸形儿。我是多么想在我的每一堂都用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但结果是启而不发,课堂教学一团糟,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法完成。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第一学期我多次灰心过,甚至想“算了”。但我后来反复推敲,我被课堂限制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容易设计出科技型数学模型的。只要在不违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甚至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大的框架下,完全可以设计出科技型数学模型。
其次教师要建立数学实验室。科技型数学模型不是数学教师拿两个几何模型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就行了。而是要让全班学生动起来。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同样的道理“百见不如自做”。我们完全可以像科学实验课那样来上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建立数学实验室,单靠教育站、学校所配的数学教具、几何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群策群力,教育局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每一位教师分工协作,细化到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都设计出相关的科技型数学模型。并且把相关的知识体系拿到一起来,让学生逐类旁通、举一反三、联想开来、拓展创新。其实很多小学生手中就有数学学习用具,只要在课堂上使用过这种学习用具的都会有这种感受,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使用了学习用具的学生比没使用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也更不容易忘记和更能具体运用。这可谓是简单的数学实验吧,但它也充分体现出数学实验的形象直观、兴趣体验。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刚开始干这项工作时,是有点不如人意的感觉,是有点过于简单和粗枝烂叶,只要我们这种模型放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检验,我们就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刚设计出来的雏形,我自己都为我当时的幼稚感觉可笑,把现有模型和雏形对比,有时甚至找不到他们之间相似的地方。
第三要把全班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我是这样把全班分成实验小组的,首先我把全班学生按数学成绩和动手能力以及思维敏捷度把学生大致排序,每组五六个学生,每组尽可能都有动手能力强的和和思维敏捷的,尽量均衡。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科技型数学实验的成功。我最开始时简单地按座位顺序把前后两座的同学归为一组,结果我的数学实验课是开展不起来,有些组半天没有反应。为什么科学实验课行而我的数学实验课不行呢?我这才发现数学实验和科学实验尽管在模式上有他们相似的地方,数学实验比科学实验理论性更强、更严密,数学实验模型并不完全像科学模型那样形象直观,它还是具有它自己本质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后来我才改进分组,让每组学生尽可能均衡。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分组只是前奏,怎样才能把数学小科研合理分给每组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每组的任务不一定相同,让学生一定明确自己组的分工,让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他们只有具有小组合作的意识,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课堂价值。
在课堂上开展科技型数学实验创新时,没有科学课的实验课那么好上,因为我们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实验器材(既是有那也是少量有限),我们也不可能有特别正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就算课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我们八方面都考虑过。但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冒出始料未及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奴课堂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能把模式设计得过死,让学生转进笼子里,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玩这种花样。
最后说明科技型数学模型并不是数学课本上的所有课都能适用,它只有利于探究数学规律(公式、定理、性质)和数学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吃菜都喜欢多样化,学生对学习也是一样。变着花样教学的教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只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一点儿思索,让同仁们见笑了,欢迎同仁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真理是在一步一步的辩论和实践中才显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