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进展、挑战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发布,"国家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语。借此契机,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进展、挑战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日在武汉举行。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韩国、老挝、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下设3个分议题,分别是:(1)中国的全球治理;(2)中国的国家治理;(3)中国的基层治理/地方治理。与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分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其他文献
对革命一语的内涵理解具有时代局限和现实挑战。从狭隘历史视野出发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所作出的理解,是在实践性经验基础上抽象出的非全面理性认知。它对各类以及各阶段的革命话语与革命任务凭借的是模糊化处理方式。这样就难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或宏观性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而各类革命话语是具有耦合联动效应的统一体,具有时空的连贯性和独特的目标性,而使其统一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方式是政党的自我革命。
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全球治理的具有战略高度和世界情怀的宏大时代课题。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征着全球治理的多重挑战,其现实指向性是在全球治理中维护共同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有着质的不同的治理方案,无论是从人类制度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来看,都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寻求替代现行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
近年来,随着社区诸多"去行政化"改革实践渐趋搁浅,学界对基层行政性与自治性的关系展开新一轮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基层社会中国家行政权力"进""退"过程进行考察,认为"行政化"具有能力取向特质,行政性与自治性不是彼此消长的对立实体,而是国家体制下基层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互促共生。"行政化"之所以成为问题,缘于行政性有实质行政性与形式行政性之分,形式行政性对自治无增益并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因此"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弱化形式化行政性而非追求"纯净"自治。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的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导时期、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主导时期、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主导时期。目前,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和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已经先后从哈萨克斯坦政治舞台上消失,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逐渐成长为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政党。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运动带给我们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和结论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更改党的名称和性质会给党带来灾难性后果;共产党的权力必须掌握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手中;把握好坚持原则与策略灵活之间的合理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个人与社会是公共性现实存在的基本形式,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是自然的真正公共性,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公共性,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真正公共性,构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内涵。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是其主要理论特征。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启示我们: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前提;以彰显公共价值为最终取向;以确保公共安全为根本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共产党围绕为什么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它跟踪分析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及各种危机;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蓝图及过渡方式和步骤;强调从美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探索美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调整党建的思路与方法;积极参与国内选举政治;及时剖析、抨击极右翼政府的内外政策。这些新探索对于推动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亦具有重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自洽性,不仅表现为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更表现为其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以及对全球治理现实的关切与回应,是理论内在一致性与外在相容性、历史相继性与现实相通性的统一。通过对习近平2013-2018年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论述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理论自洽性的话语特征具体表现为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的话语自信、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形塑世界秩序的道义担当、逐层推进的实践旨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自洽性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海内外热点议题。国外研究考察了这一思想的提出背景,聚焦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强军思想、外交政策和政党建设等主要内容,并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战略性与开放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主要特点,探究了其海内外深远影响。这反映了国外中国研究的新动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新形象,是把握国外中国叙事体系并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参考。当然,国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